正文

齊楚交鋒----《簡要東周列國故事》(46)

(2010-02-06 18:04:35) 下一個
       隨著楚國勢力的擴張和齊桓公霸業的擴展,齊國和楚國的交鋒就成為必然要出現的一件大事,在述說這兩個大國的交鋒之前,先簡單敘述一下齊桓公救邢國、定衛國、擁立周(襄)王這三件霸業:

       第一件是救邢國,救邢國這件事齊桓公做得並不漂亮。公元前669年,北戎主不忿齊桓公率兵伐山戎,為了報複中原的諸侯,就興兵伐邢國,北戎有兵力幾萬,一下子就攻破邢國,齊桓公得知後就移兵救邢,北戎還是不願意跟齊桓公正麵為敵,就撤退了。兩年後,又來攻伐邢國,齊桓公再次率兵來援救,但管仲勸他先緩些才進兵,理由是:現在邢國還有力量抵抗,讓他們對打之後才進兵就減少齊國的損失;另外,等人家守不住才去救,那個時候人家會更加感激。就是管仲這一招,讓邢國損失極大。北戎退兵後,齊桓公就來做好人,幫助邢侯重建一個根本不象國家的“國家”,邢侯也就感謝再三了。

        第二件是定衛國,上一篇《弘演剖腹埋肝》中說到衛懿公因好鶴失去民心而亡國,他死後,手下就擁立他的兒子申繼位為戴公,但戴公本來就有大病在身,驟逢大變不幾天就跟著死了,臣民本來對衛惠公朔這一支就不看好,見如此就決定去迎立在齊國定居的公子毀回國。齊桓公就送毀回衛國繼位,那就是衛文公,此時的衛文公已經比一個平民好不了多少,連一座像樣的城池都沒有,寄居在民間,為了挽回民心,他穿打著補丁的衣服,自耕自作,慰問民間疾苦。齊桓公見此不知是感動了還是可憐他,就著長子無虧幫助衛文公督了新城重建衛國太廟,衛文公為了感謝他就起名為“留衛”。

        第三件是擁立周襄王,這件事發生在與楚國交鋒之前,先提前簡要說一下。周惠王的世子是薑後所生的,名字叫鄭,薑王後早死,周惠王就繼立陳媯為後(後來稱為惠後),生了個兒子叫帶,帶長得好看又聰明,周惠王特別喜歡他,就想改立帶為世子,齊桓公看出這一點,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他就利用自己的勢力來迫使周惠王就範,召集八國諸侯會盟,專門邀請世子鄭來參加,指示各個與會的諸侯國要殷勤款待世子鄭,同時盟誓將來要擁立世子繼位,這樣鄭的地位就提高了許多。

       公元前664年周惠王死,齊桓公就召集諸侯,指示各國派大夫到洛邑,名義上是吊喪,其實是要幫助扶持鄭繼位,在齊桓公的操縱下,鄭順利登基,就是周襄王。

       說完了這三件事之後,接著就來陳述齊楚交鋒的情況:大凡發生戰爭的內在根源都是利益爭奪,每一次戰爭的起因都有其導火線,這次的導火線又是因為女人而起。

       齊桓公是個好色的君主,他是許多諸侯國君主的女婿,蔡穆公也是其中一個老丈人,有一天蔡姬陪齊桓公泛舟采蓮,老丈夫怕水,小妻子淘氣,就惹大事了。那一天蔡姬用水去灑桓公,桓公害怕就發聲製止,但頑皮的蔡姬見丈夫害怕更覺得好玩,就用力蕩舟,舟一搖晃,老丈夫更怕了,事後因羞惱而變成怒氣,竟小題大做把她休回蔡國。蔡穆公這個丈人覺得女兒被休回娘家是一件大羞辱事,一氣之下就為自己再找一個新女婿、把蔡姬嫁給了楚成王,舊女婿見丈人如此不給麵子就更生氣了,決定找老丈人來出氣,老丈人有了新女婿撐腰也不怕舊女婿了,所以新、舊倆女婿就必定要交鋒一場。

        公元前673年,齊桓公約會宋、魯、陳、鄭、衛、曹、許七國,以管仲為大將,名義出征蔡國,實際是討伐楚國,這本來是一次秘密的軍事行動,但被貪財的豎貂打亂了,豎貂作為先行官率先攻進蔡國,蔡穆公見勢頭不對,趕緊向他賄賂,豎貂收人錢財替人消災,就把八國兵馬先占蔡、再伐楚的策略透露給他,讓蔡穆公趕緊逃命。蔡穆公一聽這話不敢怠慢就逃去見新女婿楚成王,楚成王得知消息後趕緊招回正在攻鄭的兵馬,重新部署應戰。

       由於許國的許穆公是帶病參戰,到了蔡國後就病死了,齊桓公感他忠心,就停留了三天為他辦喪生,客觀上也就給了楚國準備的時間,到了八國兵馬來到楚國邊界時候,楚成王早就派了一個叫屈完的大夫在那裏等候,故意詢問齊桓公來此何幹?齊桓公才知道這次秘密行動被出賣了。

       管仲隨機應變,就想化兵伐為言伐,用大義去責問楚國,他親自去應付屈完,他避開楚國僭越稱王的大不敬行為,隻是責問楚國為何不守臣道向周王進貢土特產包茅,屈完就以許多國家都不進貢了,為何這樣苛求楚國來反問管仲。

       屈完這次來的目的是探虛實,反問後也就答應把話帶給楚成王退了回去。

       管仲見楚國還不認輸,就進兵施壓,但怕一旦動武結怨更深就引而不發,子文和屈完都是有才智的人,就說服楚成王再讓屈完去見管仲,尋找機會講和,楚成王同意了。屈完見了齊桓公和管仲,達成了協議:楚國向周王納貢,八國退兵。

       楚成王見八國兵馬退後30裏紮營,就認為是害怕楚國兵力,覺得被迫向周王納貢丟麵子想反悔,聽子文勸說後才勉強派人向周王進貢一車包茅,卻送給八個諸侯國各一車金帛,齊桓公與楚成王的交鋒是以齊國爭得麵子結束,但對楚國的實力沒有絲毫的影響,事後侵犯中原的事依然發生。

       對於管仲的策略,耿直的鮑叔牙無法理解,就去問管仲:為何隻是責問楚國沒有進貢包茅這個小事,對僭越稱王這樣的大事卻不提?管仲回答:楚國稱王已經三代,怎麽樣去責問都不可能改變這個事實,結果就隻能是動兵,按楚國目前的實力勝敗難說。責怪他沒有進貢,是給雙方一個台階,避免直接交鋒。

       鮑叔牙聽後歎服了,但許多後人覺得管仲投機取巧,不是真正為中原諸侯利益著想。

     【簡評】管仲是聰明人,但聰明的管仲並不是慈善家,他隻是一個政治家,政治家考慮的隻是利益,越有水平的政治家看的就越遠、越深,他對邢國、楚國的計謀無可厚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