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此之後,穆公就厭倦戰事,把國政委於孟明打理,自己竟然過著修煉的生活來。孟明知道子車氏有兄弟三人,名叫奄息、仲行、鍼虎,他們都很有賢名,被國人譽為“三良”,孟明就推薦他們出來做官,穆公也都拜為大夫,對他們很禮厚。
這樣過了三年,在一個月圓的晚上,穆公凝望月亮思念弄玉,恍恍惚惚間見蕭史、弄玉從天而降,接引他到廣寒宮,他感到寒冷入骨而驚醒,隨後就得病,幾天後死去。
穆公死後,世子繼位主喪,是為秦康公,按照西戎的風俗,死人有用活人陪葬的慣例,穆公是君主,陪葬的人、財物也就有許多,兵車、財物不去說,愛姬、宮女、隨從一共有177人之多,這人數字還不驚人,驚人的是“三良”也在陪葬的177人之中,這樣就引起國人的不滿和悲哀了,為他們賦了《黃鳥》詩一首哀念,此詩被錄入《詩經 國風 黃鳥》,原文是:
“黃鳥,止於棘。誰從穆公?子車奄息。維此奄息,百夫之特。臨其穴,惴惴其栗。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交交黃鳥,止於桑。誰從穆公?子車仲行。維此仲行,百夫之防。臨其穴,惴惴其栗。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交交黃鳥,止於楚。誰從穆公?子車鍼虎。維此鍼虎,百夫之禦。臨其穴,惴惴其栗。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秦穆公在位39年,死時候69歲,是春秋“五霸”的老四,他是一名很有作為的君主,隻因為用“三良”陪葬而遭受非議,幾千年來成為一個有爭議的話題。
到了宋朝蘇東坡有獨見,認為“三良”陪葬不應該是出自穆公的殘忍,而是“三良”自願追隨於地下,以回報穆公知遇知恩。因此在穆公墓寫下《題穆公墓詩》:“槖泉在城東,墓在城中。無百步,乃如昔未有此城。秦人以泉識公墓,昔公生不誅孟明。豈有死之歸而忍用其良。乃知三予殉公意,亦如齊之二子事田橫。古人感一飯,尚能殺其身,今人不複見此等。乃以所見疑古人,古人不可望,今人益可傷。”
【淺評】“三良”殉葬究竟是自願還是被迫?已經很難考證,但從《黃鳥》分析,自願好像不太像,“滴水之恩,湧泉相報”,回報的是泉水好說,用自己的生命來還就是聶政、荊軻之類;再說,啟用“三良”真正得益的是穆公,百樂發現千裏駒是為了騎千裏駒。
穆公晚年願棄江山換仙徑,這是很正常的。大凡人在擁有青春的時候,都要為追求俗世事業而不惜耗費心血,等到心血將枯、青春不再的時候才會驀然醒悟:自己是棄本求末,放棄的是人生最寶貴的青春、自由,追求的是如沼澤陷身的功名。但世事就是這麽奇怪,擁有青春的人對此無所感,有悟者必定是“再回首”的“不再者”秦穆公或失敗者阿筍之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