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小故事,由於同情叔武心地厚道卻死得冤,就特意寫出來讓更多的人知道這個古人。
叔武是衛國人,與衛成公同是衛文公毀的兒子,衛文公毀就是在那個因為喜歡仙鶴而導致滅國的衛懿公死後,由齊桓公扶持上來的國君,他心術和人緣都不錯,但一時狹隘不願饋贈而閉門不納上門的重耳,因此結下怨結,導致了晉軍伐衛的後果。
晉國的兵車一開始攻打衛國,在位的衛成公就知道守不住的,也清楚重耳對自己和父親的怨恨,就趁早抽身,把爛攤子推給弟弟叔武之後,帶著寧俞幾個親信出奔到一個叫襄牛的地方。
卻說晉文公在滅了衛、曹二國之後,又大敗了楚國,晉國和他自己的威望一下子就震動了所有諸侯,周襄王更是把周室的安全托付給晉國,晉文公的霸業也就算功成名就了,他決定在踐土大會諸侯。屆時到會的諸侯有許多,衛國雖沒有跟曹國一樣落到國君被囚的地步,但由叔武守衛的爛攤子沒有列入參加會盟的對象,這就意味著霸主不承認衛國是一個屬國了,也就時刻存在完全被滅掉的危險,所以衛成公憂心忡忡,跟隨從商議,寧俞是個有見識的大夫,他建議:把君位傳給叔武,讓大夫元咺去輔助他,再由叔武出麵去朝見晉文公,請求加入會盟。
這是一個好主意,但衛成公不太願意,擔心從此失去君位,寧俞勸說他:叔武這人心地仁善,他不會貪戀您的位子,隻要衛國能保存下來,以後自然還有機會。衛成公不得已聽從了,就令人去向叔武轉達傳位一事。既然是傳位了,就要離開衛地去投靠他國,他最後選擇了陳國作為棲身之地。
叔武對於衛成公的安排,明確表態:我隻是暫時守國而已。隨後就帶著元咺去求見晉文公,終於獲得他的諒解,同意叔武代表衛國參加盟會。
卻說奉命輔助叔武的元咺本來是一個忠君的大臣,如果不是衛成公偏聽偏信而對元咺、叔武的動機產生懷疑,以後就不會出現一係列的大悲劇。
元咺應該是清楚衛成公的人品,怕引起他的懷疑,就主動把自己的兒子元角送到陳國追隨衛成公,也就是想借兒子這個人質來換得主公對自己的信任。
晉文公見衛國出頭的是叔武,怨氣也就消了一大半,帶叔武去見周襄王,想改立叔武為衛君,叔武流著眼淚為哥哥求情,在一旁的元咺也跟著說情,晉文公見此也就勉強同意了,本來好事已經來到了衛成公的跟前,但他卻因為聽信讒言而丟失了,問題就出在一個叫歂犬的公子,這人心術不好,又很會投機,早在當初叔武代兄行政的時候,就去勸說元咺幹脆放棄衛成公擁立叔武,這樣上卿宰相的位子就更加穩固,見元咺不聽從,歂犬就怕了,怕以後成公複位後知道這件事記恨自己,就惡人先告狀,跑到陳國去見成公,謊稱元咺和叔武要圖謀不軌,衛成公半信半疑問寧俞的看法,寧俞說:按理說叔武和元咺這兩人應該不會做出這樣的事,另外,假如元咺真的有異心,就不會把兒子送來當人質。
歂犬繼續進讒言:元咺派兒子來,不是當人質,而是要他監視主公的行蹤。
歂犬的話還是對衛成公產生了影響,就派人去暗中監視叔武和元咺的活動。等到叔武和元咺去晉見晉文公為成公說情的時候,留在外麵跟蹤的人不知道談話內容,就跑回陳國見衛成公,向他報告“叔武要自立為君了”。
衛成公一聽大怒,就把元角叫來,元角見勢頭不對正要辯解,成公已經拔出劍來把他的腦袋砍下了。元咺得知兒子被殺,心中雖悲痛,但不敢為了私怨而背君,還是忍悲繼續為衛國的複國而努力。
叔武得到晉文公準許衛成公複國的許可後,就派人去報告哥哥,歂犬又出了一個壞主意:叔武的行為不能完全相信,為了安全,還是由自己以主公的名義先行入城打探消息。
衛成公同意了,就讓他先行。卻說叔武得知哥哥即將入城通報的時候,他剛好在洗頭發,欣喜若狂,一點不敢耽誤,就一手捏住濕發出城門迎接,早有打算的歂犬一見叔武出城,就搭箭射了過去,一箭正中咽喉倒了下去。元咺看到叔武被害,大罵衛成公為昏君,揚言要去告狀,就逃去晉國。
隨後而到的衛成公見叔武已死,就抱起他的屍身,見他雙麵圓睜如生,知他死得冤而不瞑目,就邊哭邊說:我因你而複國,你因我而死,是我對不起你。
聽了衛成公的哭訴,叔武的眼睛才慢慢閉上了。國人見叔武被害群情憤怒,衛成公趕緊追究責任,把歂犬斬首了,這樣才慢慢平息下來。
歂犬雖被處罰,但事情遠遠沒有解決,衛成公也因此差點丟命,在寧俞的使計下才僥幸逃脫一死。
【淺評】叔武的死雖出自歂犬之手,但如果沒有成公的多疑,歂犬也掀不起風浪,所以叔武不死於臣,而死於君;不死於箭,而死於疑。
衛成公的幾點虛淚就讓叔武瞑目,確實大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