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重耳退避三舍----《簡要東周列國故事》(68)

(2010-02-23 18:17:51) 下一個
    “退避三舍”是大家很熟悉的一個成語,他出自下麵的故事。
    在前一篇已經提前講到子玉(也就是成得臣)接替子文成為宰相、統率三軍,但不久就因兵敗自殺,這一篇就要倒回來敘說過程。

    成得臣是敗給晉國,統率晉國大軍的是接替郤縠為元帥的先軫,先軫也是當年追隨重耳流亡的隨從之一,很有治軍才能。

    楚國之所以與晉國對仗,是因為楚國要攻伐宋國,而晉國要還報當初宋襄公贈馬之恩就派兵救宋,當然,裏麵也包含著晉文公稱霸掃除楚國這個最大障礙的需要。晉國所采取的策略是攻伐衛、曹,迫使楚國放棄攻宋,以達到救宋的目的。

    楚成王剛得到衛國被攻伐消息,就分兵兩路:自己去救衛國,留成得臣繼續圍攻宋國。但楚軍未到衛境,就得知衛國已破,就想去救曹,曹城也丟,才感歎晉文公用兵神速不可小看,就有退兵的打算,他問計於老宰相子文,子文回答:衛和曹是楚國的屬國,如果放任晉國所為,以後其他國家就會棄楚隨晉,加上晉國是楚國統治中原最大的對手,交鋒是不可避免的,所以現在不宜不戰而退,但要提醒子玉不要輕敵,能講和最好,以便形成南北隔江分治的格局。

    楚成王聽從了,就傳令給成得臣,這個新任宰相立功心切,一聽可以暫不撤離宋國就滿口應承,圍攻得更急了,巴不得立即滅了宋國。

    宋成公早先得知晉國將以攻伐衛、曹來為宋解圍的策略後就堅守,但一直不見楚國退兵,反而攻得更緊了,就派人偷偷溜出城去求見晉文公,送上禮物清單,答應在解圍後按單所列付給財物。晉文公見了清單,知道宋成公是下了血本,但苦於一時難於撼退楚兵。

    新任元帥先軫獻計:郤縠元帥臨終前叮囑,要抗楚就必須聯合秦國和齊國,現在正好利用這個機會,把宋國的禮物分拆二份,分別送給秦國、齊國,請這兩個國家去充當和事佬勸說楚國退兵。

    晉文公擔心:一旦楚國接受他們的勸說退兵,這樣不是把宋國推給楚國?

    先軫說:讓秦、齊二國出麵隻是第一步棋,緊隨著是第二步棋,就是要使楚國一定不會答應秦、齊的說和,這第二步棋就是把曹、衛的土地送給宋國,楚國最恨的就是宋,見此就絕對不會給和事佬的麵子,這樣就得罪了秦、齊二國了。

    晉文公就按他說的去做,走了這兩步好棋,果然收到預期效果。這樣楚與秦、齊二國也就有了矛盾。秦穆公和齊孝公就答應文公的要求:一旦晉國與楚國交鋒,他們就支持晉國。

    卻說成得臣得知曹、衛二國被滅,就發誓:不複這兩國寧死不回軍。有一下屬就獻計:送書給晉文公,聲稱隻要晉國讓曹、衛複國,楚就從宋撤軍。對方答應則可,不答應就會因此得罪宋國、衛國和曹國。

    晉文公接到書信真的有些為難了,明明知道是計謀,但為了防止宋國誤解也不敢簡單回絕這個提法,還是先軫想出了對付的辦法:讓曹共公和衛成公分別送書信給成得臣,宣稱跟楚國斷交。隻要按晉國要求做,晉國就讓他們複國。

    晉國這個方案當然比楚國誘人,曹、衛二君就都照辦了,成得臣接到這樣的書信,不但當初的計謀失敗,還被這兩個活寶氣得要死,就決意與晉國決一死戰,派鬥越椒(子文的弟弟)前去見楚成王請戰,成王起初不同意,鬥越椒把成得臣“若不勝晉,軍法從事”的決心轉達了,楚成王也就勉強同意了。

    再說晉文公方麵,就是否應戰有不同意見,反對的一方以狐偃為首,認為當初楚成王於重耳有恩,不應該失信於人。主戰的一方以先軫為代表人物,他們覺得以君(晉文公)避臣(成得臣)麵子上說不過去,再說,楚軍出兵已久,已成為疲勞之師,接戰必定勝楚。

    最後君臣達成共識:先退避三舍(90裏),以全當初之承諾,假如成得臣不追也就罷了,假如棄宋來追晉也就解了宋圍。

    成得臣剛愎自用怎會中途而廢?一見晉文公退避三舍,就自以為害怕自己,更加輕敵了,這樣也就中計大敗於先軫。

    成得臣帶著楚兵敗退後,就如上篇所說的要自殺被勸止後,還是被楚成王賜死。

    【淺評】驕兵必敗,驕將更必敗。“退避三舍”表麵上是兌現諾言,其實也是一種誘敵深入的策略;從這一陣就可以看出子玉不如先軫,前者浮躁,後者深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