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晉文公勤王第一功----《簡要東周列國故事》(64)

(2010-02-20 16:21:33) 下一個
    在上篇《隗後貪歡惹禍》中說到,逃過獸欲之辱的小東把隗後與王弟帶的私情告訴了周襄王,他得知後怒氣勃發,抽了一把劍就要去找弟弟發泄妒火,但轉念一想,自己貿然前去尋仇,弄得不好反受其害,就忍住了。

    帶酒醒之後知道大事不好了,也就顧不了那麽多,先逃出王城再說。當初讚同周襄王娶隗後的兩個人頹叔和桃子,見隗後惹出醜事,怕襄王遷怒自己就跟著逃走去追趕帶,說服帶一同去投奔翟國。

    剛開始,帶是不敢去翟國,怕翟君問罪,但頹叔和桃子告訴他計劃:由他們謊稱以前是為帶求婚,是周王見色奪愛,叔隗真正心屬的還是帶。這樣一說,帶的膽子就大了,欲望也就跟著大了,以後的麻煩事也當然更大了,大得連命都保不住。

    到了翟國,他們三個按事先商議好的謊言欺騙翟君,翟君一聽女兒受欺負就興兵伐周,周襄王派兵對敵,但很快兵敗、城破不得不逃難。

    帶一進城,做了三件事:一是放出被襄王打入冷宮的隗後;二是去見母親惠後,惠後在帶逃走後就病倒了,這回一見兒子回來,就大笑幾聲後身亡;三是在母親死後的第二天登基,並娶隗後為王後。

    奪位的帶在母親身故之後不辦喪事辦喜事受到許多非議,但帶不在乎。

    卻說周襄王逃出王城後,要去投奔誰頗為難,因為最臨近的是衛、陳、鄭三個諸侯國,陳與衛都很弱小,鄭還算好些,但不久前才由自己招翟國兵馬去伐鄭,現在就因翟國的發難而去投奔鄭國,這總教自己心裏不自在,在追隨他的大臣分析下,他才打定主意投奔鄭國。

    正如大臣事先所分析一樣,鄭文公見周王落魄前來投靠頗為得意,又見他麵帶愧色,也就沒有拒之門外,反而以禮相待了。襄王安定下來就傳召齊、宋、陳、衛等國來勤王,跟隨周王出逃的大臣簡師父建議:當今最有實力的諸侯是秦國和晉國,還是派出使者去向秦穆公和晉文公求助。

    襄王同意了,就按計行事,秦穆公和晉文公得報後都覺得是個提高聲望的好機會,就同時有所行動,但秦國距離較遠,中間又隔著戎、狄兩個異邦國家,所以在中途停頓休整觀望,晉文公想獨占此次功勞,就按照狐偃的計謀分兩步走:一是送書給秦穆公,說周王的事有晉國代勞,不敢麻煩秦國了;二是送禮給戎、狄二國,借道通過前往。

    這兩步棋都走得對,秦穆公接到書信,也看出重耳這個女婿想獨占這次勤王大功心計,但考慮到兩國正處在友好階段,再加上跟戎、狄關係不正常,很難於順利通過,也就做個人情,表示接受晉國的好意,就請晉文公代勞了,隨後就領兵回國;而戎、狄二國收了禮物後也就騰出道來讓晉國通過。

    晉國大軍一到,周城守將就出迎,偽王帶見勢不妙趕緊帶著隗後出奔,被晉國勇將魏攔住,不管帶的利誘一下子就把他砍死,對隗後這個美人也不憐香惜玉,命人亂箭射身,可憐叔隗這個大美人為了貪圖一時歡情,不夠半年就落得個如此下場。

    周襄王複位之後,為了感謝晉文公,就問他要什麽賞賜?重耳倒也“不貪心”,沒有提出要物、要地,隻是淡淡的說:我不需要什麽賞賜,隻要自己死後,周王能夠同意他用隧葬就好。

    周襄王一聽,卻“很小氣”的拒絕了,客氣的說:我雖是當今的王,但也不敢亂了祖訓,對於叔父(重耳也是姬姓,輩分比周襄王高)這個要求我不敢答應,隻能割四個城邑給你表示感謝。

    重耳倒也不便強求,就對襄王的賞賜笑納了。

    為啥重耳不貪圖四座城邑而要求隧葬?這裏麵大有文章,當時為了顯示周王室的獨尊,有了許多規定,其中最主要的有兩方麵,一是祭祀所用的鼎數,隻有周王才能用九鼎;二是葬禮,隻有周王才有資格用隧葬。重耳這個要求是太過分了,是要求周襄王確認自己尊貴的身份,總算襄王不糊塗,沒有稀裏糊塗答應。話雖這麽說,他為了彌補自己的“小氣”,竟然一下子就賜給重耳周王室周圍的四座城邑,周王室本來就是一個“窮主人”,現在就更窮了,而晉國這個“富仆人”得到了這四座非同一般的城邑,就更加富有了。

    勤王是晉文公繼位之後立下的第一功,這一功非同小可,不但掙來了體麵,又得到了實惠,一下子就踏上稱霸的路。

    【淺評】曆來都是強仆欺主,東周早期是諸侯欺周王,後期是大夫欺諸侯,一報還一報。

     周襄王不違背祖訓而拒絕晉文公隧葬的要求,是可以理解的,但送出四座城邑也不明智,因為周王室的體麵已經所剩無多了,再丟些也沒啥了不起,留下城邑反而實惠。因為送走了城邑,使自己變得更加弱小也就更難於維護體麵了,體麵是要靠實力來維持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