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介子推舍身守誌----《簡要東周列國故事》(61)

(2010-02-17 19:31:07) 下一個

卻說重耳誅殺了呂、郤二人之後從秦國回來,再次登基複位,這次雖消除了大隱患,但呂、郤在朝擅權多年,追隨他們的黨羽很多,這些人表麵雖服從天命,但內心總是忐忑不安,怕重耳秋後算賬,重耳見此就明文宣告既往不咎,但效果不大,連趙衰、狐偃這些俊傑也一時想不出更好的主意來,晉文公因此感到煩惱不安。

沒想到晉文公的大難題被一個叫頭須的小人物看破並獻計解決了,晉國也因此而安定下來。

頭須這個人有必要交代一下,他本來是追隨重耳流亡的,並且負責保管錢物,隻因中途畏難、貪財,就卷走了重耳的財物走人,使重耳的苦日子雪上加霜竟致使要忍受饑餓,所以重耳對他很怨恨。

這一天,他去求見晉文公,重耳本來不想見他,後來聽他口出大言要進獻安國大計,就召他入宮問有何計?頭須問明文公確實是在為呂、郤餘黨人心未依附而煩惱,就說出安國大計來,其實也簡單,就是請文公原諒頭須自己,並在出遊的時候讓他來禦車,讓天下人都知道文公大度,連頭須這樣犯有大罪的人都能真正得到重用,何況別人?這樣人心也就安定了。

晉文公一聽有理,就按計行事,果然取得極好的效果,晉文公就真的再讓頭須來掌管庫房,以此來賞賜他。接著就大封功臣,封賞分為三等:跟隨流亡的為第一等,以趙衰、狐偃、狐毛為要;暗中聯結、送款送物送情報的第二等,以欒枝、郤溱為要;主動投降的第三等,以郤步揚、韓簡為要。

除了這三等之外,還對沒要功勞卻有苦勞的隨從、仆人也給予豐厚賞賜。晉文公怕出現有功無賞情事,就允許有功勞得不到合理賞賜的人自行討賞,果真這次大賞漏掉了一個人,一個有特殊功勞卻得不到封賞而又不肯吭聲的人,這個人就是曾經割肉給重耳果腹的介子推。

介子推性格極其清高,自從在河邊看到狐毛、狐偃兄弟主演的的一出以退為進、假請罪實討功的戲後,就覺得這些人都是貪圖富貴之流,從此就自我隱退,隻是在重耳第一次登基視朝的時候隨大家上了一次朝班,之後就托病在家。

介子推沒有妻兒,隻有一個老母,他生活清貧,靠自己織屨(一種鞋子)變賣來維持生計,他得知自己沒有受到封賞後也不在乎,倒是他的母親為兒子抱不平,叫兒子去要賞,介子推告訴母親:主公是受天命而得國,根本就不是什麽人的功勞。自己本來就看不起那些自以為有功的人,怎麽能去學他們的樣子?

老母親聽後,就對兒子說:你能夠有誌向當一名高士,我為何不能當一名高士的母親?既然這樣,我們不如離開這裏,到深山裏頭過隱居的生活。

介子推聽母親這麽說很高興,就背負著母親遷居到深山裏,這件事隻有一個叫解張的人知曉。

過了一段時間,解張看不過眼為介子推抱不平了,他編了譏諷歌謠偷偷去貼在城門口,守城的人發現後揭下來遞送給文公,晉文公看到了歌謠,才想起這個被自己吃過肉的特殊功臣來,趕緊派人去招介子推進宮,但已經人去房空,把鄰居叫來問話也沒人知道,晉文公就張貼:誰能告知介子推的去向,就讓他當官。解張出來了,他承認歌謠不是介子推所為,而是自己做的,同時告訴文公,介子推已經帶著老母親進綿山隱居了。

晉文公為了彌補自己的疏忽,就親自乘車來到綿山腳下,令人四處尋找介子推,但環山連綿無從尋覓,就下令放火燒山,他誤以為介子推是個孝子,遇火一定會背負老母出來相見。

介子推是孝子沒有看錯,但“會背負老母出山”的推斷卻錯了,火燒了幾天幾夜,一直到消褪也不見他們母子出來,最後才在一個深處的枯柳下找到他們相抱而死的焦骸,晉文公流淚了。

既然生前沒有給他富貴,就在身後給他留長名,文公下令改綿山為介山,在山上為介子推立祠,介山周圍一帶的田地作為祠田,收入用於祭祀介子推。

燒火是三月五日,當地人為了紀念這個舍身守誌的高士,每年就從這一天起一直不生火冷食一個月,後來冷食的時間越來越短,把清明節的前一天定為寒食節,在這一天,家家戶戶插柳條招魂、到野外祭祀,這個風俗一直流傳到現代。

【淺評】介子推生前沒有狐偃之輩風光,但身後流芳遠超他們。趙衰、狐偃這些“俗人”貢獻給晉文公的是一種治國匡世的有形物質,介子推這樣的“高士”留給後世的是一種高尚情操的無形精神,兩者難於比較孰優孰劣,隻能是仁者見人,智者見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凍雷驚筍 回複 悄悄話 回複雪冰月的評論:
嗬嗬,有問好,早也好,晚也好,一看心情好!
雪冰月 回複 悄悄話 唉,這個燒山的辦法也太笨了吧。。。介子推的結局是慘了點。。。

問好!不知道是早,還是晚了,嗬嗬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