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周鄭交惡----《簡要東周列國故事》(5)

(2010-01-04 22:39:19) 下一個
    上篇說到周平王不是一個有作為的君王,是他把東周王朝的王權帶進衰落,雖然如此,但他本人的運氣卻不錯,且不說他從一個廢太子僥幸逃得生命、接著再發生登基這樣的奇跡,隻說他登基後的在位時間,壽命,以及在位期間平穩的生活都很不錯的。

    周平王是公元前770年登基的,隨後東遷洛邑,他在位51年,一直由鄭武公、鄭莊公輔政,周鄭關係一直良好,本來倒也相安無事,後來出現周鄭交鋒,是因為鄭國太叔段謀逆而內亂所埋下的隱患。由於鄭莊公要消除太叔的隱患,就把精力用在國內,也就有較長時間沒有上周朝洛邑辦公,周平王見此,加上自己跟虢公投緣,就想重新委政,把鄭莊公的職位轉給虢公,但當時鄭國強大,虢公怕得罪莊公就推辭了,沒想到這件事被莊公安插在朝中的親信知道後通報給莊公,莊公很不舒服,就在太叔內亂平定之後以退為進,向周平王辭掉官職,周平王有些不安,幾次挽留,並且為了討好莊公,竟然先提出派自己的兒子到鄭國當人質,以此來說明自己對莊公的信任,莊公不願落人口實而推卻,見莊公不接受,平王更加不安,虢公見此,就提出互相委質的折衷辦法,也就是周平王的兒子弧到鄭國為人質,同時鄭莊公的兒子忽到洛邑為人質。這樣才平息了周鄭的矛盾,但天子與諸侯互換人質,就本身就充分說明周平王的王權已經名存實亡,最多也就跟鄭國這樣的大諸侯國平起平坐而已。

    公元前719年,周平王死,莊公就讓自己的兒子忽回鄭國,同時把在鄭國的周王世子弧接回洛邑即位,沒想到弧過分悲傷,竟沒福氣坐上王位就隨父親平王而去,弧的兒子林被立為王,就是周桓王。周桓王即位之後,認為自己的父親在鄭國為人質,鄭國一定看輕自己,加上弧的死,認為是在鄭國為人質多年被虐待造成的,所以對鄭莊公不滿意,他年紀輕,比爺爺敢想敢幹就當即解除莊公的職位,莊公忿忿離開洛邑回鄭,一心想報這個仇,這就是周鄭交惡的根本。

    經過考慮,鄭莊公決定先來一個試探,派人去明搶周王室的麥子,果然引起桓王的惱火,就想發兵攻鄭,被虢公勸住,認為搶麥子畢竟是小事,加上鄭國強大,本身就不排除是故意挑釁的行為,輕率發兵倒會中計,不如隱忍不發。果然,莊公見桓王毫無動靜,心裏反而不太踏實就不敢輕舉妄動了,如是就相持、相安了三年。

    到了公元前716年,莊公命世子忽監國,自己去朝見周桓王,沒想到桓王還記得幾年前莊公搶割麥子的事,以“鄭國今年是否又失收了”來譏諷莊公,臨別的時候又故意送給他一點麥子,莊公很惱火,回去之後竟假借周桓王的名義去攻打宋國,周桓王懷恨在心,一直想攻打鄭國,鄭莊公也因為怨恨,一直五年不去朝見和進貢周王,周桓王忍不住,不顧虢公的勸說,親自領兵攻打鄭國,莊公發兵抵抗,他手下一名大將祝聃發箭射傷桓王的肩膀,從此年輕的周桓王就恐懼鄭國了,再也不敢去惹事,莊公也就借勢下坡,派手下人上朝去名義謝罪。

    周鄭交惡是以周王失敗告終的,此後,周桓王被臣下射傷而無力追究威望殆盡,鄭國卻因此聲威大作。

    【簡評】俗話說“忍字心頭一把刀”,忍確實是難受,老百姓都如此,何況是周桓王這樣的年青天子?但當無力抗爭的時候也不得不去忍,否則不忍的結果必定是失去更多。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