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式說及齊桓公救燕伐戎之前,先補說一下他伐衛的事:公元前675年,也就是周惠王十一年時期,齊桓公收複了徐國後在幽地招會宋、魯、陳、鄭四國,周惠王因當初衛惠公朔(害死哥哥急子人)曾經幫助頹篡位,所以對衛國一直懷恨在心,現在見齊國出來尊奉自己,就派使者前往齊國封他為方伯(諸侯頭子),有向諸侯用兵的權力,然後就命令他去征伐衛國。齊桓公得令後,就領兵朝衛國進發,當時衛惠公已死,他的兒子繼位為衛懿公,衛懿公見齊兵來犯,不自量力出城應戰,一下子就大敗而歸,齊桓公直抵衛都城下宣讀王命,衛懿公推卸責任是先君所為於己無關,為了求得桓公的原宥,就讓自己的長子開方到齊國當人質,又贈送了5車的禮物。開方為了取悅齊桓公,就透露說衛懿公有一個極其美麗的小女兒,讓他娶為妾。桓公好色,就向衛懿公下聘,衛懿公不敢辭就把小女嫁給桓公,以前衛惠公已經有女兒嫁給他,現在又娶衛惠公的孫女,為了區別,就分別稱為大衛姬和小衛姬,姑侄(女)倆都得到桓公的寵愛。有了上麵這些因素,桓公也就退兵了,他伐衛這件事的處理方式引起了後人的非議。
補充陳述了齊桓公伐衛一事之後,就要來述說主題了,這是齊桓公在位期間所做的一件大事。
卻說齊桓公一心想成就霸業,他采取的策略是尊周王、行仁義,這樣做確實達到稱霸的目的,齊國已經是名符其實的中原諸侯霸主。
霸主雖榮耀,仁義雖博彩,但為了維持這樣的榮耀和名聲,有時候也就必須有所付出。就如管仲所說的“南有楚,北有戎,西有狄,此皆中國之憂,盟主之責也。”既然要當中原的盟主,就必須去承擔攘夷的職責。齊桓公稱霸期間,最大的一次仁義出師就是救燕服戎,他獨力承擔收複山戎的重任,勝利之後卻把土地全部送給燕國,燕國才開始躋身中原大國之列,最後發展成“七雄”之一。
公元前672年,山戎發兵1萬騎入侵燕國,燕國無力抵抗,燕莊公向齊國求救。這個山戎是屬於北戎裏麵的一個分支,北戎在齊僖公年間曾經入侵齊國,被鄭國世子忽帶兵打敗,這些年不敢輕舉妄動。山戎位處三國之間:西有燕、東有齊、南有魯,經常有騷擾中原諸侯的小行動。
麵對燕國的求救,管仲明確的說:收複北戎本來就是盟主的職責,即使這次山戎不入侵燕國,齊國還打算去征伐,何況它先來入侵中原?更何況燕國上門求救?救是必然要做的事。齊桓公聽從了,就親自帶領管仲、鮑叔牙等名臣大將出征山戎。
齊國的軍隊路徑魯國,桓公謝絕了魯莊公帶兵隨征的好意,到了燕國,又體諒燕軍已經應戰了一些日子疲憊不堪的苦衷,隻是安排他們做後備,齊兵獨力出發去正麵征討。當時山戎在得知齊國發重兵救燕國的消息,就把燕國搶劫一通之後撤兵。管仲認為山戎雖退,但實力未挫損,不應該罷休,應該一鼓作氣把他收服,這樣齊軍就變救援為追剿。
齊桓公在無終國(也屬於戎族的一支,但跟山戎敵對)的幫助下,幾次攻打終於打敗了山戎,山戎主逃到孤竹族避難,管仲認為隻有再收複孤竹,才能真正消除後患,所以繼續用兵攻打孤竹,終於大獲全勝,獲取土地500裏。
齊軍回到燕國,燕莊公特別感謝,齊桓公更是大度的把從征伐中得到的500裏土地全部送給燕國,燕莊公不敢收受,一再婉拒,最後是齊桓公以為了中原利益必須駐守防備戎兵的大道理來說服他,燕莊公才接受了這次大饋贈。
齊桓公休兵5天後回齊國,燕莊公一送再送,不知不覺竟進入齊國國境50裏,這是違反諸侯主相送的常規,齊桓公說:“你送我出境50裏,我不應該有超越你身份的行為,就把這50裏地割送給燕國。”莊公不敢收,推辭再三後才接受了,為了記住齊桓公的仁德,燕莊公在那裏督城稱為“燕留”,意思是把齊桓公的仁德留在燕國。
齊桓公這次救燕服戎出力不貪地的仁義用兵,使他的聲威更高了,中原諸侯無不畏其威、服其德。
【簡評】仁德能服人,但仁義也必須要有威德(實力)來支撐,假如齊國沒有國富兵強的力量,齊桓公充其量也就是第一個宋襄公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