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我的博客複製一份至《海外博客》
由於數據量較大,請您耐心等待複製完成
複製
正文
漫話“三境界”
(2008-10-07 22:04:28)
下一個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裏麵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第一種境界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西樓,望盡天涯路”;第二種境界是“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第三種境界是“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他所說的是對學問、對事業的追求。如果從人生方麵來理解,我覺得也大同。
“人生在世,目的是什麽?”、“人為何要活著?”這樣的問題應該有許多人自問過,特別是在當事人對前途迷惘的時候,特別是在(國內)剛出校門、意氣風發之風采被社會現實所湮沒的時候。這時候,人就會象“獨上西樓,望盡天涯路”盼望歸人的心態一樣在盼望生活陽光;
我認為社會是一所“人生學”的高等學校,它言傳身教每一個初涉者如何去適應社會中各種錯綜複雜的關係,接著去追求事業。其實,所謂的事業,說得坦率一點也就是以名和利為主要內容的地位、官職等作為具體的表現形式,在得到名利後的人就會用不同的方式去享受“酒、色、財、氣”的樂趣。名利是人的誘餌,就象人對待牛一樣,牽著它的鼻子去辛勤勞動(美其名奮鬥),像渴望戀人那樣,廢寢忘食,孜孜不倦,就是“為伊消得人憔悴”也在所不惜 ;
有奮鬥就有收獲,即使達不到原初的目標,也總有一個階段性的結果。這個時候,名利在奮鬥者眼前出現了,這就產生了“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感覺,會激動、會有滿足感,但之後呢?
古人把“千裏遇故知”當作一件大樂事,我在國外幾年,也遇過不少的故人,雖有愉快的感受,但也不怎麽特別,因為感覺不出對方有跟我同樣愉快的感受,因為名利這東西對現代人的影響程度已經不是古人所能預測到的,沒有利用價值的阿筍在故知眼裏也就僅僅是一個“故知”而已。我說這些,是想表達:當驀然回首,發現了你尋找的“那人”就在燈火闌珊處的時候,肯定會為之大喜,但大喜之後的感覺就要看“那人”的態度了,人對人是這樣的心理,人對事(包括名利)也存在同樣的心理過程。
喜新厭舊(這‘舊’不是指古董,古董的‘舊’已經被它價值的提升賦予了新的內涵)是人的心理活動的一種自然表現形式,因為人有“心累”、“眼累”等心理,名利也可以算是“東西”,在得到之初會激動、會滿足,但如果沒有新的名利目標給之、為下一輪新的“為伊使得人憔悴”的奮鬥,也就會慢慢適應、慢慢變得麻木了,也就是把已經得到的名利慢慢變得不是“名利”了。再說,沒有了“為伊使得人憔悴”的動力,說明人將老了,就是年齡不老,心也老了。
“心老”是心態,積極的“心老”是看淡了名利,追求的是心靈的平靜;消極的心老是頹廢,在等待死亡。前者對名利不需要,後者不在乎了,因為人一死,世界任何俗物都帶不走,骨灰盒也隻是一種存放骨灰的形式,大地、大海、鳥腹何處不是存放的場所?
既然人生在不同階段的三個心態,到了最後也必將趨於平凡、平淡,那何不在早一些時候先自己來平一平?世人絕對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為了在世的時候能享有一些樂趣,我們必須根據需要去追逐名利,但切切不要不顧一切去攫取,俗話說“過猶不及”,何必舍本求末呢?平常心才是幸福的根本,戒貪就是平常心之所必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