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學會認命

(2008-10-05 19:00:04) 下一個

      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群,現在已經在50歲左右了,孔子說: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按他所說的,這些人也差不多到達了“知天命”的程度。但孔子是聖人,他到了五十能知天命,我們平凡的人是很難達到這種境界的,不單達不到“知天命”,好多人受了生活的磨難,也許慢慢變得“認命”了。
      中年人、現在的中年人(我說的是普通的人群),雖然沒有象上一輩人一樣經曆曆史大變革和戰亂的洗禮,在生活上也沒有經曆饑不果腹的煎熬,但他們所經曆的東西卻更多、更複雜,他們是承上啟下的一代人:
      在物質生活上,他們比上代人要好得多,起碼在青年時代就大體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但卻遠遠比不上下代人,下代人的物質生活應該是滿足的;
      在文化教育方麵,上代大體是文盲半文盲或隻受過基礎教育,下代大體是接受了高等的教育;
      在婚姻、感情生活方麵,上代基本是封建的包辦婚姻,下代大體是自由的戀愛結婚;上代有公開的一夫多妻的習俗,下代有隱秘婚外戀(性)的情感補充;上代以“七出三不去”的準則維護夫妻關係,下代是結、離都自主的婚姻自由,還有“丁克”的生活方式;
      在生活方式上,上代是家長式的大家庭生活,下代都追求並大體擁有自己的生活內生活空間和安排自己的生活內容;
      在道德規範方麵,上代是接受“三綱五常”的道德標準,下代的好大一部分人是由名利的需要來決定、建立複雜社會關係。
      總之,上代人所有的,到了第三代人身上所有的已經是他們所沒有過的,他們之間的距離就要現在的中年人這一代來牽連,中年人的身上既有上代人的影子,也有對下代人生活模式的準理解——三分羨慕七分憂慮,甚至是偷偷的嚐試。
      中年人受年代背景的影響,使他們經曆了:
          由於文化大革命時期的停課鬧革命運動的號召,在學齡階段過早停學,文化教育程度受到很大的影響,紅衛兵的武鬥讓他們去打倒別人的父母或者自己的父母被別人所打倒;
          在青年時期的上山下鄉潮流,把一部分青春貢獻給了土地;
          80年代經濟改革,成為了第一批弄潮兒,雖成就了不少佼佼者,但更多的是被潮水打濕、甚至淹沒的犧牲品;
          以下崗為主要內容的國企改革,使文化程度不高、知識結構老化的他們首當其衝,為生計不得不尋求再就業之路;
          中年人以傳統的道德觀念、用較微薄的收入去贍養父母,而在自己心力已經有點疲憊想尋求扶持的時候,麵對的卻是有新理念的兒女,他們追求出國留學、追求高物質標準、追求自己的生活自由,他們的生活不允許父母“幹涉”,對父母的心理期望不甚理解或不屑去尋求理解!
          中年人、經曆了幾十年風風雨雨的中年人,在人生的旅程中步履踉蹌、空虛落寂、心力憔悴,他們有時會仰望著頭在等待著兒女的感情“施舍”......
       這樣的中年人,在生活中確實存在,隻是不受到生活寵兒一族的關注而已。但更多的中年人卻是生活的強者,他們複雜的經曆是特殊的財富,他們比下代人更堅強。
       我也是中年人,所以我理解比較懦弱的一群,也看到了比較成功一族。我卻不讚成前者這樣消極的生活態度,自古說“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當馬牛”,我們隻要:對父母盡孝,對兒女撫養,給他們基本的生活條件、給他們接受教育的權利,除此之外就不要為他們操太大的心思,特別是一些不合理或自己力所不能及的要求,“溺愛多敗兒”,不要為了兒女貢獻出自己的全部。要學會去培養自己的生活樂趣,自己的生活空間別全部由兒女來支配,這樣既累了自己也累了兒女,在這方麵,我們可以學學洋人的灑脫。而對於後者,我佩服他們能力,也羨慕他們的機遇,但對當中為此不可一世的部分,卻覺得他們要學會奉獻,取自社會回饋社會,像巴菲特一樣,把自己絕大部分財富用於慈祥事業。
        我是中年人,我還未能知天命,但我明白一個道理:不管窮或富、不管貴或賤,隻要心態平和就會擁有自己的快樂;反之,就是事業的成功者也會淪落為名利的奴隸!
        我是中年人,一個“名利中年兩不堪,素心初醒欲學禪”的中年人,上麵的感受也許是自己的“認命”心態。但“認命”讓我輕鬆、讓我快樂!
        現在的中年人——承上啟下的一代,為了自己的幸福,不妨嚐試“認命”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