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管製的失靈與迷信

(2007-06-30 02:16:19) 下一個
作者:秋風  


哈耶克、弗裏德曼等自由市場經濟學家之所以反對政府的價格管製,其中一個重要理由就是:政府管製具有自我繁衍的特征。因為,政府的價格管製絕無可能奏效,但政府又絕無可能承認管製失靈。為了達到自己對民眾承諾的目標,政府必然沿著產業鏈擴大價格管製的範圍。

最典型的例子在藥品行業。政府最早對部分藥品進行最終零售價格管製,但很顯然,企業可以想出無數種辦法躲避這種管製。管製失靈之後政府采取了兩條措施:第一,不斷擴大藥品價格管製的範圍。第二,不斷延伸價格管製的範圍,管製藥品出廠價,接下來恐怕要管製企業的進貨價了。

管製失靈的另一個典型的例子在房地產領域。民眾買不起房,政府便開始采取管製措施,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限製產品的結構。但是,一年多過去了,政府的承諾並未兌現。新的管製措施如期而至。5月25日,南京市物價局一場動員大會通過了南京市房價調控細則。其核心內容主要是:推行政府指導價,指導價的基準價格為成本與利潤率、稅金之和,利潤率則由政府確定,經濟適用住房淨利潤率被界定為3%,普通商品住宅的淨利潤率為8%。

為什麽定在這個水平,其根據何在,無人知道。或許決策者以為,這個利潤率水平已經是對房地產開發商的懲罰,因為,據說,房地產業內公認的開發商平均淨利潤都在20%以上。但是,這隻是在目前市場繁榮時期的情形,假定某一年,房地產市場的非理性繁榮突然終結,企業的利潤率隻有4%,那個時候,政府是否也要保證開發商獲得8%的利潤?當然,那個時候,政府完全可以放棄現在的政策,反正政策是自己說了算,就像中世紀的某種理論,政府永遠沒錯。

但是,政府真的能夠把企業的實際利潤率控製在這個水平嗎?在現有的製度框架下,民眾不會相信,因為民眾依據經驗相信,政府不會“真心”管製房地產開發商。輿論不會相信,因為,評論家們知道,開發商隻要略做手腳,就可以通過虛報成本的辦法,讓8%的名義利潤率,產生20%的實際利潤率。那麽,政府官員自己會相信嗎?作為具有常識的個人,他大概不會相信。再說,越具體的管製,越能給官員自己帶來管製的權力及尋租的機會,何樂而不為。無人相信其效果的管製政策,就這樣堂而皇之地出台了。

由於法製這種公共品的供應嚴重匱乏,所以,自由市場經濟學家擔心的管製政策扭曲價格信號的作用,在中國倒是通常發揮不出來。但也恰恰是因為這一點,管製政策可以永久化,因為,民眾沒有機會認識到這種管製的惡果。

事實上,政府不斷出台管製政策本身,就不斷給民眾兩個暗示。

第一個暗示:房屋價格之所以高企,是因為房地產開發商過於貪婪。而憤怒的民眾不大可能仔細地思考,房地產開發商如此畸高的利潤率是如何得來的。電器製造商同樣很貪婪,但他們卻得不到如此高的利潤。房地產開發商的高利潤,實際上是政府授予開發商壟斷地位的結果。但現在,政府反過來對開發商的利潤率進行管製,此舉聰明地掩蓋了政府通過一整套體製維持開發商利潤的事實。

第二個暗示:看到政府忙著出台管製政策,民眾很可能會想,是不是政府的管製很有效?民眾的這種心理當然有利於官員謀求管製租金最大化。

可以說,管製不僅會形成一種官員依靠管製實現租金最大化的體製,也會培育出盲目地相信管製的民眾。一旦價格超出自己的承受力,民眾的本能反應就是呼籲政府進行價格管製。這一次麵對豬肉價格波動,民眾正是這樣反應的。政府之所以在管製明顯失靈的情況下依然可以擴大管製的深度和廣度,一部分原因正是,已經具有程度不等的“管製迷信”或者“管製依賴症”的民眾,支持、默許政府的管製政策。他們更願意相信具體的政府,對於抽象的市場,則總是有一些不信任。

如何打破這種管製的自我繁衍和高度傳染特性?這是一個問題。



--轉自:《秋風Blog》,2007-06-09
http://vip.bokee.com/20070609305272.html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