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的路

如果不能按自己想的方式活,就按自己活的方式想。
有的人因為多讀書變得謙卑,有的人因為多讀書變得驕傲。
學會欣賞彼此的不同,會享受更廣闊的世界。
我寫寫、你看看、挑著信、試著用。
個人資料
JustTalk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讀後感:《The Education of an Idealist: A Memoir》

(2020-02-26 09:58:02) 下一個

本書的作者Samantha Power,曾經是奧巴馬總統內閣。出生在愛爾蘭,爸爸非常帥,而且聰明,是個牙醫。一周上兩、三天班,花很多的時間在家裏陪伴孩子。作者小的時候經常和爸爸一起去酒館,受到了無數的關注,和《The Glass castle》的作者很像。
作者的媽媽聰明有毅力,在這個不鼓勵女性教育的國度中,努力尋找一切學習機會想要成為的醫生。

因為父母的生活理念分歧越來越嚴重,作者九歲時,父母離婚,她和弟弟一起跟著媽媽來到美國。第2年回去看爸爸,爸爸說不要他們再回美國,嚇得媽媽第二天就把他們帶回來,再也沒有回去看過爸爸。作者14歲時,爸爸因酗酒過度去世了。很長時間裏,作者一直在自責:如果自己時常去探望爸爸,爸爸就不會死了。作者的繼父善良、仔細,對他們姐弟倆自始至終視為己出。

我比較注重一個人的家庭成長環境,因為這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一個人認知體係和價值觀。作者從小受到爸爸的關愛很多,長大後愛心滿溢,充滿了對弱者的同情和憐憫。再加上聰明實幹、成事能力極強的天賦,以及母親、繼父的一貫支持,比較容易理解她是如何一步步成為一個努力拯救人類的鬥士。全書一直貫穿的觀點就是: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政府、改變世界,哪怕隻是一點點。

作者畢業於耶魯,上學期間就到華盛頓政府機構裏做短期工。畢業後跑到波斯尼亞--當時正在搞內戰--做實地記者。無辜者的慘死引發作者高度的同情心,她一直強烈呼籲美國政府、軍隊的介入,試圖改善當地國民的困境。

回美後作者去哈佛學法律,試圖通過法律判決來實現自己的公正。卻發現教授、學生離現實太遠了,自己還被輔導老師定性成為抑鬱症患者。

自己的觀點不被聽到,作者便開始寫書。她花了5年多的時間,采訪、調查、收集數據和實例,完成了《 A Problem from Hell: America and the Age of Genocide》。書的出版過程比較坎坷,但出版以後影響還是蠻大的。以書會友,作者認識了還是senator奧巴馬,後來又成為奧巴馬競選總統時的全職助選人。奧巴馬當選總統以後,作者在國家安全委員會謀職,逐漸成為總統內閣成員。2013年被奧巴馬任命為美國駐聯合國大使。

幾點認知和感受:

  • 作者非常自信,對美國政府的期望值極高,似乎是“美國一出馬,世界都能搞定”。這個和我的理念恰好相反。首先,我不喜歡介入他人,除非是被請求。其次,求人不如求己,人民需要的是自救,外界的幫助隻能是一時,長久不了。“槍杆子裏麵出政權”,沒錢、沒權、沒槍的隻能低頭俯首。21世紀僅靠菜刀、鎬頭,不大可能成什麽事。後來跟兒子、女兒聊起這個話題,才知道美國公民擁槍自由排在公民權利的第二位......
  • 重新認識奧巴馬。通過書中描述,我倒是覺得奧巴馬是個非常善良、責任心強的人,考慮問題全麵周到。不過,這些特點的另一個表述角度就是優柔寡斷。當總統這幾年,身邊每個人都在努力尋找各種機會、利用各種方式來勸他聽取自己的觀點,他曾自嘲說自己不過就是個提線木偶而已。作者說奧巴馬“內心糾結,同時又努力試圖給出明確的決定”,這句話讓我更加欣賞奧巴馬。身居要職,麵對芸芸眾生,小心、謹慎,本來是我們應該持有的行事態度,隻是現在卻已經成為別人眼中的缺點......
  • 世界之大,又如此複雜多變,早已經不是某一個人的大腦可以處理的了。而所謂集體意識,不過就是“東一榔頭西一鎬”。方向一致時,可能有所建樹,但也可能是加速摧毀;方向相反時,有的隻是相互製約。

作者的外向性格和理念觀點跟我完全不同,我讀完這本書,隻是想要了解不同職業領域的生活和工作狀況。我對從政一竅不通,對書中描述的國家、國際大事也不關心。通過閱讀,我了解到這些“高階層”的人,其實也有著和我們一樣的思維方式、世界認知、以及價值體係,有著和我們一樣的職場矛盾、家庭煩惱、以及各類迷失困惑。而這些“大事”,我們能夠改變的非常少,嘔心瀝血、勞民傷財,多年的精力和花費,不過是終點又回到起點......

想起我小時候姥姥說過的一句話:“坐轎子有坐轎子的苦,抬轎子有抬轎子的苦。”我還是繼續我的“兩耳不聞窗外事”的無為之治吧。

任何觀點都隻有一部分是可取的!我寫寫、你看看、挑著信、試著用。

微笑微笑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