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林語堂的《信仰之旅》 ,摘抄一段話:
孚來第爾用埃默森的語氣對思想所說的話,道出中國哲學家的真相:
“他的見解就在這裏,事前未作準備的,無可爭辯的, 像航海家從雲霧罩著的深海中露出來的信號。 ”
“他的風格、作品及思想,都是一個絕對的印象主義者。 他永不會用一種明確的、邏輯的或精心結撰的方式提出他的意見, 而是用自然且需是偶然發出的命令的方式。像‘內容的次序’、‘ 緒論’、‘轉調’這種東西,對他並不存在。 他開始想申述某個觀點時,我們以為他是在有係統地編織它, 從各方麵來說明它,且為它鞏固防線以抵抗一切可能的攻擊。 誰知突然有外來的一張圖畫或一個明喻, 一句警句或一段摘要感觸他,充塞在他思想的環節中間, 主題從此以後便旋轉在一個新的軸心之上。”
我覺得《信仰之旅》沒有跳出這個“中國哲學家的真相”,對中國哲學也沒有再抱什麽希望。朋友推薦王東嶽先生的哲學世界--《思想之思想》,一共50節,我抱著試試的態度看了一眼,結果完全超乎我的預料,看得欲罷不能,佩服得五體投地!
舊的油管視頻係列鏈接沒有了,找到這個係列,應該都包含在這裏。王東嶽的哲學: https://youtu.be/fNMCFb8EvOE
先生的語速很慢,但我還是需要盯著字幕學習。太多新的概念和觀點,根本就來不及理解、整理、消化。看完33節,在群裏分享西方古典狹義哲學這部分,多說了幾句,先記錄一下。
32節裏,先生一棒子把我打暈了,徹底否定了我極為推崇的“眼見為實”。原來“我們的感知(視聽嗅味觸),不是為求真而設定的,而是為求存設定的”。
33節,講述了哲學和科學,信息和知識的關係,直接語音轉化一段:
“我們今天是信息時代,大量的信息撲麵而來,可信息絕不是知識,信息必須在精密邏輯的整頓之下才構成知識。
信息是客觀的,知識是主觀的,隻有經過主觀的廣義邏輯精密整頓,信息才轉化成知識。
由於科學是哲科精密邏輯的伸展產物,因此它提供最有效的新信息增量,從而成為一切新哲學思想得以發生的基礎。
這就是哲學和科學的關係:哲學是科學之前瞻,科學是哲學問題的精確化和確定化臨時表達。哲學一定比科學長命。哲學導出科學,哲學引領科學。”
我對信息和知識的關係比較感興趣,因為我更在乎求存--“好死不如賴活著”。哲學和科學所謂的求真,終究也隻是為我們的“求存”提供更多的信息。
信息是客觀的,是知識的在不同時間、空間、事物、人物、場合下表現出的各種各樣現象,是事實。每個人通過自己的五個外界感知器官(視聽嗅味觸)感知所有能夠接觸到的信息:衣食住行、言談話語、風雲雨雪、日月星辰、山川地貌、四季輪回......信息無所不在。再加上古今中外幾千年的文化、科技遺產,信息量之大,完全超乎我這小腦袋瓜的想象。
知識是主觀的,是信息表象下麵隱藏的本質。我覺得常說的觀點、理念、真理、世界觀、價值觀...... 都屬於知識範疇。具體到個人,知識的主觀性導致每個人所持有的知識都不一樣。世界複雜多變,生活環境的局限性,邏輯整理能力的區別,以及興趣關注導向的驅使,導致每個人選擇相信的知識區別甚大,而且很多是相互排斥,甚至你死我活!剛剛看完《Glass Castle》和《Educated》,明顯體會這種針鋒相對:
那麽,感知、信息、知識、存在到底是怎麽樣的關聯?我刪掉寫好了的幾大段,最後覺得還是公式表達比較簡單:
活著是我存在的肉體基礎,快樂是我存在的精神支柱。我近幾年用的是下麵這些步驟來達到、並維持自己喜樂平安的日子。
看起來似乎很複雜,其實每個活著的人每天都在重複著這些步驟。試著喚醒那些不自覺的決定和行為,主動有意識地練習,就會體會到成長速度,從而改善生活,達到一個更美好的境界:
放下掌控,仰靠神,感恩擁有-->自足開心、身體健康。
任何觀點都隻有一部分是對的!我寫寫、你看看、挑著信、試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