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娃(1) -認識自己
養娃(2) -養娃如種樹
養娃(3) -孩子成長形式-台階~斜坡
養娃(4) -人的硬件
養娃(5) -人的操作係統
下麵這些我也搞不清楚該屬於計算機的哪個部分,有點像操作係統的衍生軟件,也有很強的天生成分,但又受環境、心態的影響。
向善傾向:
最近讀易中天的《中華經典故事》兒童版《莊子的故事》,由於對老子《道德經》的崇拜,導致我對莊子的話也很重視。“人之初,性本善”,這個“善”不是說人一出生就是善良的,而是說人在本性上有著“向善的傾向”。
書裏講,“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水有向下流的趨勢,但如果不留出口,水也可以往上走,漫過堤壩。同理,人有向善的傾向,但如果沒有給人足夠鼓勵和支持,過度的禁錮強迫,人也有可能變壞。
這個“向善傾向”在人際關係上表現出來的是對人的同情和理解,在做事上表現出來的可能就是追求完美。現在仔細想想,這個應該是屬於操作係統裏麵的。
同情理解:
我從小和姥姥住,經常陪她聊天,她講的也就是些生活瑣事,說了無數遍,可每次我都盡量表現出像是第一次聽到樣子。記得當時的出發點就是覺得姥姥白天一個人在家,挺寂寞的,我回來陪她說說話,應該的,從來沒有想過自己要做個善人。不過家裏人對我的確不錯,記憶中,我沒有挨過打。
我總是覺得兒子比較隨和、好相處。我在他12歲時,問過他在求人做事的時候是怎麽想的。他說:“我求人幫忙做事,我會想對方會怎麽想我?”權衡利弊之後,再決定要不要去做這個事、說這句話,或者應該怎麽做、怎麽說。看來他是為自己,但過程中會試圖理解一下別人的感受。
女兒求人的時候似乎就沒想這麽多,“我就是要!” 女兒身上的這個特點,我在她很小的時候就注意到了,一直在鼓勵她為別人想想,至少也得多微笑、多應和吧。
不過萬物都在變,現在娃大了,似乎反過來了。兒子天天在屏幕上,不理睬我們。女兒反而經常和我聊天談心、相互鼓勵。看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才是理解的關鍵。
如何培養同情心,是一個同事告訴我的:“如果想要孩子長大以後有同情心,可能得讓他們從小感受到被人同情。” 就是說我們做父母的,對孩子們要有同情心。這個觀點我也不是很確定,畢竟這個同事到現在連女朋友都還沒有,更別說子女教育了。但目前沒有什麽好的方法,也就先用這個了。而且我還把句子裏的 “同情” 換成了 “理解”、“尊重”、“關心”、“愛”,全麵應用,似乎效果還好。
完美主義:
據說,追求完美是處女座人的特點。我不是處女座,不怎麽追求完美。飯能果腹就行;衣服保暖就可以;錢不必很多,夠用就行了。不過我家先生也不是處女座的人,卻比我講究得多,衣著要得體,飯菜需要色香味俱全。
最近一年開始寫博文,發現自己也挺認真的,突然醒悟,其實每個人天生都追求完美(向善傾向喲),隻是每個人追求的東西不同。你在乎的恰好是我不在乎的,那在我的眼裏,你就是個完美主義者;而在你的眼裏,我可能就是不求上進。
有的父母抱怨孩子就知道玩遊戲,缺乏“學習”主動力,其實孩子隻是把對完美追求的主動力放在了“學習” 遊戲上。現在還在讀這篇文章的父母,是不是都在追求子女教育的完美呢?
追求完美不是個壞事,怕的是自己做不到,還用這個完美的高標準來衡量、比較和論斷別人!我覺得如果父母持續這樣對待孩子,孩子可能會逐漸失去追求完美的信心,認為自己處處不如別人,嚴重的時候可能會導致心理健康問題,甚至抑鬱。
樂觀:
以前我一直是認為樂觀是人的一種心態,凡事往好的方向想,就是樂觀啊!
最近,在一篇文章看到說,人的愉悅程度跟我們體內多巴胺分泌的多少有關係。通常狀態下(我猜是睡覺的時候測的),每個人的體內多巴胺水平有高有低。水平高的人,會比較容易開心,遇到事情,可能會往好的方向想;低的人就容易打不起精神。不過,人的情緒也會影響多巴胺的分泌。開心的時候,的確可以測到人體內多巴胺的量值升高。所以我覺得凡事還是要盡量往好的方向想,關注事情的明亮麵,實在不行,看看笑話可能也可以緩解鬱悶的情緒。
佛教裏說,執念是苦。“退一步海闊天空”,我覺得認識到自己能力的局限性,應該對建立樂觀心態有所幫助吧。
毅力:
如果說追求完美是有毅力的動力,那樂觀主義可能是有毅力的方法。
下麵這個視頻講的是毅力。講演者說,有毅力的人,一般都有“能夠學會”、“能夠實現”的信念。
我後來翻看她的其他視頻時,見她還說,據他們的研究觀察,有毅力的人一般比較樂觀,遇到事情不急不氣,積極想辦法解決,實在不行就繞過去,可見樂觀的重要性。推薦大家看視頻。
https://www.ted.com/talks/angela_lee_duckworth_grit_the_power_of_passion_and_perseverance#t-351801
優選整編:
我說的“優選整編”就是Prioritize 和 Organize,不知道這麽翻譯是否準確。我覺得這個和前一篇裏的“分析能力”密切相關的,是分析能力在物質世界的反映。腦子裏權衡好利弊緩急,收拾起來就比較容易。
兒子小學畢業那年暑假,我讓他收拾東西,見他分門別類,條例順暢:要保留的收好,該丟棄的進垃圾桶,回收的進回收箱,還有一堆由媽媽自行處理。女兒的表現就不多說了,大家從反麵腦補一下。
日常生活中這麽多的瑣碎,我們得先要優選分類-Prioritize,再整理-Organize。沒有“優選”,“整理”可以免談。即使整理好了,一般也不會堅持很久。我自己就有太多這樣的例子了,直到看了《The Life Changing Magic of Tidying Up》- 《怦然心動人生整理魔法》。
目前,我還在繼續鼓勵女兒自己做取舍,有些東西對我來說根本就不是事,到她那兒則是痛哭流涕的糾結。我可以幫她分析取舍利弊,但絕不幫她做決定。盡管兩人都比較痛苦,不過的確可以看到她的進步。
細節觀察:
對人的細節觀察似乎和同情理解是一對兒,對事物的細節觀察似乎和追求完美有關係。
在乎別人時,自然要小心觀察別人的言談舉止,細節才會被注意到。當一個人觀察仔細時,自然會注意到別人的反應,更好地理解別人。做事上的邏輯也是如此,好像有點“雞生蛋-蛋生雞”的感覺。
從兩個孩子的身上觀察,我覺得對細節觀察的後天培養真的很難。我可以告訴他們我自己觀察到的細節,但那還是我的,不是他們的,說多了,反而讓他們覺得自己笨。目前我也隻能是先接受著,然後慢慢等待了。
這麽多方方麵麵,不可能說全,不過用來講道理,應該是夠用了。
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可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是顏值高、身材好、做事能力強,並能夠樂觀、積極、向上,成為能夠理解別人、做事靠譜、盡力追求完美的成功者!可漸漸的,發現孩子離我們的期望越來越遠,自然會著急,一邊猛推孩子,一邊也有可能覺得自己的教育很失敗。
大家是否想過,教育到底是什麽?
我以前也不知道教育是什麽,隻好拿出名人的話來學習學習。
愛因斯坦說過: “Education is what remains after one has forgotten everything he learned in school.”
意思是說,“教育就是把自己在學校裏學到的所有東西忘了以後,殘留下的內容。”
教育-education,最初來自拉丁語,意思是“領出來”-lead out,是要把孩子已有的天資發掘出來。
每個人的天賦都不一樣,而且我們也不知道孩子到底有哪方麵的天賦。如果我們做父母的把自己的喜好強加在孩子身上,應該算是禁錮,不利於“領出來”吧。
我覺得真正應該做的是要接受孩子的不同,盡量在生活中給孩子提供各種機會,讓孩子自己去尋找和自己基因相符的方麵發展。大多技術、技巧上的潛能,除非恰好和父母的特長一樣,否則做父母也就是多鼓勵和支持。我覺得我們更需要在孩子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上下工夫。同樣的化學提煉技術,用於製藥就是造福人類;用於造毒,就是荼害生靈。
至於為什麽要接受孩子的不同,可以觀察一下這個世界:自然界的多樣性才是穩定和諧的基礎。設想二戰時,如果世界各地有50個一模一樣希特勒,現在可能就不是現在了。人人都造火箭、去火星,大家吃什麽呢?到了火星也得吃飯呀!
寫的時候又有新的想法,於是越寫越長,條理也有點亂,佩服有耐心看完的朋友們!
還有五篇,下麵不說計算機了,回去種樹。
有興趣關注我的微信號,請長按下麵的二維碼。
每個娃都不一樣啊!加好友,可以單獨細聊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