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毛澤東對中東問題的考慮

(2009-01-07 17:39:30) 下一個
中東地區連接歐亞非三大洲,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曆史上群雄逐鹿,戰後是國際多種矛盾的交匯點。1955年萬隆會議成功舉行之後,毛澤東日益關注中東問題,開始同阿拉伯朝野人士接觸,逐步形成了支持阿拉伯國家反對以色列擴張主義鬥爭的思想。在這一思想的指引下,我國確定了對中東問題的原則立場,製定並不斷完善了對中東外交工作的方針、政策和策略。30多年來,我國對中東問題的原則立場和政策贏得了阿拉伯國家及其他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普遍讚譽,提高了我國國際聲望,鞏固、發展了我國同該地區國家的關係。

一、毛澤東中東外交思想產生的曆史背景和戰略考慮

l9 世紀末期,在英帝國主義的縱容和支持下,猶太複國主義在歐洲興起,世界許多地方的猶太人移居巴勒斯坦,同世代居住在那裏的巴勒斯坦人發生摩擦,矛盾日深,釀成多次流血事件。1947年,聯合國大會通過關於分治巴勒斯坦的181號決議,阿拉伯人因反對該決議而不屑建國,猶太人則於翌年成立了以色列國家。以色列立國後,先後於1948年、1956年、l967年和l973年同阿拉伯國家發生四次大規模的戰爭。在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大力支持下,以色列不僅侵占了 181號決議所規定的阿拉伯國的領土和整個耶路撒冷,而且在1967年的戰爭中鯨吞了埃及的西奈半島和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巴勒斯坦人民的民族權利橫遭剝奪,阿拉伯國家一些領土淪陷,安全受到威脅。

毛澤東根據這一曆史背景和客觀現實,對阿以爭端的性質進行了分析,把握了阿拉伯國家反對以色列擴張主義鬥爭的實質,做出了這一鬥爭和阿拉伯世界的民族解放運動同是世界範圍反帝鬥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論斷。他在會見阿拉伯賓朋時說:“問題不是一個以色列,而是誰站在以色列背後的問題,是個世界性的問題,也是個美國的問題。”“全世界要組成統一戰線來反對帝國主義,因為帝國主義正在組織起來反對我們。譬如.他們正在利用以色列反對你們。利用以色列隻不過是一種方式,還有很多別的方式”。

毛澤東是把支持阿拉伯國家反對以色列擴張主義的鬥爭,提高到建立世界範圍的反帝統一戰線的戰略高度來考慮的。

二、支持各國的正義鬥爭,履行國際主義義務

他在 1956年9月黨的“八大”開幕詞中宣布:“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各國的民族獨立解放運動,以及世界上一切國家的和平運動和正義鬥爭,我們都必須給以積極的支持。”

他基於對阿以爭端實質的認識,充分肯定了阿拉伯國家反對以色列侵略擴張鬥爭的正義性,認為大力支持這一鬥爭並向阿方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是我們應盡的國際主義義務,從而決定了這種支持具有兩個鮮明的特點。(一)支持阿拉伯國家的正義鬥爭是個原則性的問題,因而這種支持是真誠的、堅定的,不附帶任何條件。毛澤東在同一位約旦朋友談論阿以衝突問題時強調,“我們不讚成你們就是犯錯誤”。1956年發生蘇伊士運河事件之後,他在同埃及駐華大使談援埃問題時說:“我們的幫助沒有任何條件。你們有什麽需要,隻要我們能力所及,一定幫助。”他在會見另一位阿拉外賓時指示在座的我國其他領導人,要好好地研究一下援助問題,“現在沒有的,將來要給他們”。(二)支持是相互的。毛澤東一貫認為,中國人民同亞非拉人民在反對帝國主義這個共同敵人的鬥爭中,休戚與共,命運相關,必須互相支持。他在會晤阿拉伯國家的領導人和朋友時,反複強調這一主張。他說:“我們在兩條戰線上,你們在西,我們在東,而敵人是一個。我們相互支持,你們支持我們,我們支持你們。”他認為,亞非拉人民的反帝鬥爭“分散了敵人的力量,使我們身上的壓力減輕了”;相反,如果他們的鬥爭遭到挫折,“對我們也是很大打擊”。因此,可以說我們支持阿拉伯國家反對以色列擴張主義的鬥爭,既是履行崇高的國際主義義務,也有利於打破帝國主義對我國的封鎖,擴大我國在國際鬥爭中的回旋餘地。

三、研究和幫助阿拉伯國家反對以色列擴張主義鬥爭的健康發展

他以戰略家的眼光關注著中東的風雲變幻,利用會見阿方賓客的機會研究鬥爭形勢的發展,對阿以爭端發表了不少精辟的見解,並結合中國革命鬥爭的經驗教訓,對如何推進阿拉伯國家反對以色列擴張主義鬥爭的問題提出了許多中肯的意見。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四點:(一)樹立必勝信念,堅持長期鬥爭,40年代末期以來,阿拉伯國家的反以鬥爭曲折發展,軍事上一直處於劣勢,能否以弱小的力量戰勝有帝國主義撐腰的氣勢洶洶的以色列,就成了堅持鬥爭所必須解決的問題;另一方麵,由於阿方在與以的戰爭中傷亡慘重,失地喪權,有些人複仇心切,急於求成,缺乏堅持長期鬥爭的思想準備。針對這種情況,毛澤東在會見阿拉伯人士時反複強調,既要在戰略上蔑視敵人,又要在戰術上重視敵人,既要堅信正義事業最終必勝,又要準備進行艱難困苦的持久鬥爭。他在l965年3月對來訪的巴解組織執委會主席說:“帝國主義就是怕人民,以色列怕你們更多一些……我看你們這些難民大有希望。”他曾向阿拉伯客人指出,曆史證明,帝國主義是可以打敗的,但又多次提醒,“勝利的道路上會有曲折,你們要有充分的精神準備”,“無論合法或武裝鬥爭,都要遭受困難的。要準備遭受困難,也要準備付出時間,可能要較長時間 ”。(二)加強內部團結,爭取勝利主要依靠自己。毛澤東衷心希望阿拉伯國家以大局為重,摒棄內部分歧,加強團結,共同對敵,強調中東問題的解決歸根結底要依靠阿拉伯各國人民的團結和堅持鬥爭。他1960年5月會見阿爾及利亞共和國臨時政府代表團時語重心長地說:“要依靠自己,依靠自己的人民……總之,保持團結就好,盡可能爭取更多的人。”他表示相信,隻要阿拉伯人民團結起來了,帝國主義的陰謀就不會得逞。(三)要講究鬥爭策略。他特別強調三點:第一,“利用矛盾,爭取多數,反對少數,各個擊破”。在談到埃及取得蘇伊士運河鬥爭的勝利時,他讚揚埃及“巧妙地利用了帝國主義國家間、帝國主義和社會主義國家間、帝國主義和民族獨立國家間的矛盾”。他在先後會見法共代表團和埃及副總統時說,要對猶太人采取分化政策,把以色列分成兩部分,親帝的部分,人民和共產黨的部分,不分上下層,通通反對,對反帝鬥爭不利。第二,發揮自己的優勢,采取靈活的策略。他向巴解組織執委會主席建議,采用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的打法。第三,視形勢發展變換鬥爭手法。他稱道埃及總統納賽爾在蘇伊士運河鬥爭中“做法很聰明,他有時硬、有時軟,有時用一種很和平的辦法 ”。(四)在鬥爭中學習鬥爭,既要總結打勝仗的經驗,也要總結打敗仗的教訓。

四、正確處理同以色列的關係

既然支持阿拉伯國家的正義鬥爭,反對以色列的擴張主義,就不可避免地麵臨如何處理我國同以色列的關係問題。毛澤東既堅持原則,又實事求是,為我國解決這一敏感的問題確定了指導原則。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以色列政府即於次年1月予以承認,並在此後一再試圖同我國建交。鑒於以色列當時受美國袒護,侵犯阿拉伯國家領土和民族權利,支持美國武裝侵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我國從國際反帝鬥爭的全局出發,並著眼於廣大的阿拉伯國家,經毛澤東批準同意,決定對以色列采取在一定時期內不承認不建交的方針,但不做永不承認、永不建交的承諾。毛澤東認為,我們反對的是以色列統治集團推行的擴張主義,不是猶太民族;支持的是阿拉伯國家恢複民族權利的正義鬥爭,不是籠統的排猶思潮。他在同眾多的阿方人士的交談中,從未表示讚同否定以色列生存權的說法,從未許諾永不同以建交。

對毛澤東外交思想領會最深最透的周恩來1956年5月對一個阿拉伯代表團說:“任何一個民族總有短處和長處……從前途來看,總會變化的,侵略者總會最後失敗,主張和平、獨立、自由的人總會勝利的。人類仇恨宜解不宜結。因此,我們不能說中國永遠不承認以色列。現在我們與以色列無外交關係,因為它侵略你們,但不能說將來以色列不進行侵略的時候。我們也不承認,那就被動,就沒有理由了。”1965年3月,他更加明確地向巴解組織執委會主席提出,中國不能承擔不承認以色列、否定以色列整體的義務。

毛澤東提出支持阿拉伯國家反對以色列擴張主義的思想至今已30多年了。盡管在此期間,中東形勢發生很大變化,隨著形勢的發展,我國逐步對中東政策做出相應調整,1992年1月同以色列建交,從而使我國在中東的外交步入全方位發展的新時期,但認真學習毛澤東有關於中東的外交思想,對保持我中東政策的連續性,在新形勢下進一步開拓對中東的外交工作仍具有現實意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