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莊禮偉:泰國政治風波的迷局!

(2008-12-02 07:36:23) 下一個
盡管對於一個處於政治轉型期的國家來說,和平的街頭政治運動可以為修補政治體製中的缺陷提供動力,是不成熟的議會政治的一個補充,不過既然議會政治這個基本遊戲規則已經確立了(它也是以往民主運動的一個成果),那麽各方麵就應遵守這個遊戲規則,遵守一個底線,即所有政治問題最終都應回到議會和法律的層麵上尋求解決。

作者:莊禮偉 暨南大學教授


當前泰國的政治風波為發展中國家“後獨裁時期”的政治發展,提供了一個可資借鑒的案例。


據泰國媒體報道,目前曼穀的示威者手中已出現了槍支和炸彈,而警察在維持秩序時也出現了不冷靜的粗暴行為,血案使政爭進一步走向死胡同。一些醫生和護士拒絕為警察療傷並加入了抗議人群。於是有人呼籲軍隊出麵幹預,但《曼穀郵報》2008年10月10日的社論說:軍方應嚴守不幹預政治的承諾,不應妨礙議會和民選政府的運作。社論也批評民盟的領導人將自己的支持者置於險境而有可能引發軍人幹政———不過,這可能恰恰是民盟領導人希望看到的結果。社論提出,解散眾議院重新大選可能是一條出路。


本文認為,盡管對於一個處於政治轉型期的國家來說,和平的街頭政治運動可以為修補政治體製中的缺陷提供動力,是不成熟的議會政治的一個補充,不過既然議會政治這個基本遊戲規則已經確立了(它也是以往民主運動的一個成果),那麽各方麵就應遵守這個遊戲規則,遵守一個底線,即所有政治問題最終都應回到議會和法律的層麵上尋求解決。


此外,泰國政治風波的解決,也需從社會、經濟層麵做出努力。這場政治風波從表麵上看是民盟集團和他信集團之間的對抗,但它的持續發酵是由於存在一個結構性原因,即城市中產階級與鄉村草根階層在利益和價值觀方麵缺乏交集和諒解,於是前者用街頭行動支持了民盟集團,後者用選票支持了他信集團。城市中產和鄉村草根之間的矛盾用我們的話語來說是“人民內部矛盾”,一部分人民對另一部分人民不滿、有成見,在那些已基本走出高度獨裁體製但從傳統到現代的轉型仍未結束的社會,這是一個深具挑戰性的新課題,在泰國、印尼、菲律賓、中國台灣,我們都可看到這種衝突。


說到要從社會、經濟層麵做出努力,就不能不關注泰國的農民。作為一個依附型的社會群體,泰國農民正在覺醒,他們不斷增長的利益訴求引發了原有利益格局的變動。泰國社會各方麵都應意識到,不能把農民永遠壓製在社會發展成果分配體係的最底層。當然,他信集團用挖走城市中產利益來幫補農民利益的簡單做法也是有問題的。泰國政治風波的出路,還涉及到如何創造一個帕累托改進。


泰國政治風波的複雜性,還在於它牽涉到議會民主體製下少數與多數的關係問題。台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提出民主意味著“服從多數,尊重少數,容忍歧見”,但在泰國,中產階級認為占人口多數的農民隻關注眼前利益,對國家發展缺乏遠見,為了眼前利益甚至容忍執政黨的貪腐、任人唯親,這樣的“多數”豈能順從、屈從?若是讓農民(通過迎合他們訴求的政黨)來主導泰國的公共事務,這不是要讓整個社會一起“往下笨”嗎?


進一步的複雜性還在於:泰國的中產階級也未必有遠見。為了打敗他信集團,中產階級不惜歡迎軍人幹政和強化國王權威,這說明這個階級也有其自私、狹隘的一麵———沒有哪個階級必然代表“先進”。


關於當前泰國政治風波背後的複雜性,下文將做進一步的闡述。


泰國各利益集團分析


處於轉型期的泰國政治生態具有以下特點:舊的利益格局快速分化,而新的主流價值觀卻遲遲不能得到實質性的確立,各種勢力之間的結盟往往是基於共同利益而不是共有理念。


在泰國當前的政治生態中,存在3個內部成分複雜的利益聯盟。A聯盟:代表新興民營大資本利益的他信集團與地方政客以及農民的聯盟;B聯盟:城市中產階級和受他信集團排擠的政黨、政客的聯盟;C聯盟:由軍隊、官僚、國王組成的舊勢力聯盟。3個聯盟各有各的政治資源:他信集團擁有集中化的財富,控製了內閣和議會;中產階級擁有廣泛的財富資源和非政府組織資源,控製了主要的言論渠道;舊勢力聯盟則擁有民眾對泰王的崇拜、武裝力量和部分行政資源。


「A聯盟」該聯盟以他信集團為龍頭,以農民選票為後盾,以地方政經勢力(“樁腳”)為前兩者之間的紐帶,這是一個典型的利益聯盟而非價值觀聯盟,這也是一個奇怪的聯盟:最富有的工商家族和最貧窮的弱勢群體因選票政治結合到了一起。在發展中國家這種現象其實很普遍。


代表新興民營大資本的他信集團對舊的利益格局的衝擊是非常激烈的,可以說是四麵樹敵:1.該集團希望官僚係統對經濟的幹預越少越好,得罪了官僚係統。2.該集團在鄉村的威望上升,使國王在鄉村的威望受到削弱。3.該集團的朋黨作風和對國際資本的迎合,排擠了其它一些工商集團。4.該集團連續多年一黨獨大(從泰愛泰黨到人民力量黨),破壞了輪流上台、利益均沾的政壇潛規則。


為衝破舊體製舊勢力的阻礙,他信集團選擇了走快刀斬亂麻的強人政治路線,此外由於無法從觀念上團結農民而隻能用物質恩惠向農民買票,這些做法都與中產階級的主流價值觀相悖。中產階級除了關心其切身利益,也關注整個社會的遊戲規則的合理性。


屬於A聯盟的農民群體與他信集團的結盟是策略性的。隨著社會轉型,泰國農民的自主意識逐漸增長,城市發展對農村資源的掠奪也引起了農民的自我保護運動。巴素·蓬拜七和克裏斯·貝克這兩位學者觀察到,自上世紀90年代起,農民的抗議活動漸漸出現在曼穀,他們同樣會在議會外麵紮營,以吸引媒體的注意;農民的抗議也極具策略性,例如在某次農民抗議活動中,一群手舉國王和王後畫像(象征著忠誠和保守)的鄉下老奶奶(象征著脆弱和不幸)走在前頭,跟在後麵的農民隊伍奏著鄉村樂曲,跳著傳統舞蹈,堅毅而和平地走向曼穀。


抗議成功了


不過,農民作為一個利益群體在國家高端政治中終究勢單力薄,隻能與需要他們選票的政治集團結盟。發展中國家的農民如何建立自己獨立的政治組織是一個普遍的難題,他們多半隻能仍然由別人來代表。


「B聯盟」B聯盟中的中產階級其實也是一個複雜的集合體(從技術工人到中小企業主,從中下層公務員到文教科技人員),其內部不僅存在利益分殊,在觀念上也有從激進到保守的不同光譜。


處於轉型期的發展中國家往往屬於M型社會而非橄欖型社會,中產階級人數偏少並且處境困難,是理想與現實差異感最大的一個群體,這導致他們事實上成為一個抗爭型的非主流群體。因此他們也常常與其他勢力組建策略性聯盟。


泰國的中產階級主要居住在曼穀,他們在價值觀方麵具有高度的自覺意識和表達欲望,與媒體有較密切的關係,並積極參與非政府組織的活動。與傳統政黨熱衷於議會政治不同,他們認為街頭政治更有效率(電視直播對事件的放大效果使他們的這種觀念更加堅定),而農民擁有多數選票也降低了泰國中產階級對選舉投票活動的興趣,使他們更熱衷於在媒體上發言和發起街頭抗議運動。“人民爭取民主聯盟”(簡稱民盟)就是這樣一個超大型的中產階級非政府組織。


泰國中產階級具有反軍人政權、爭民主的光榮傳統,但現在民盟功利主義地選擇了讚同軍人幹政、國王幹政的反民主策略,這對泰國中產階級的形象與核心價值觀都是嚴重的損害。泰國有網友指責“人民爭取民主聯盟”已蛻變為“人民反對民主”(兩者的英文縮寫都是PAD)。而民盟所主張的議員委任製,更是要讓議會名存實亡,委任製下的民意代表的特點是:要麽在議會會場舉手和睡覺,要麽就提一些不痛不癢的雞毛議案。


不過這種反民主策略在相當程度上隻是民盟領導人的選擇而非所有中產階級的選擇。民盟領導人以防止金錢政治和打擊嘩眾取寵的民粹政客為由主張大幅減少議會直選議席,但從種種事實來看,民盟領導人作為政客與他們的政敵在本質上並無太大不同,他信集團是以多數人的名義進行的小集團統治,而民盟領導人所期望的也不過是少數人的黑箱統治。


當然,也有不少國際經驗表明中產階級的政治理念曆來是比較靈活的———在他們占人口多數時主張民主政治,而在他們占人口少數時主張精英政治。


最後有必要指出的是,泰國中產階級的抗議行為與他們自身的經濟處境也有一定的關聯。國際經濟的激烈競爭與動蕩使他們的利益受損,昂貴的城市消費水平使他們生活艱難,在上述情況下,作為國家的納稅主體,他們對他信集團將公共財政的重心放在農村非常惱怒。


「C聯盟」該聯盟的主心骨是泰王本人。他不僅是當今世界在位最久的君主,也是當今世界最富有的君主之一,同時他還不是一個虛位君主,擁有一定的政治實權。由於自拉瑪四世以來多位泰王在推動國家向現代社會轉型方麵的傑出貢獻,王室在民眾中擁有非常崇高的地位。至於現在的這位泰王,外界對他在泰國民主發展中的作用給予了積極的評價,但事實是否真的如此?他在曆史上的一些舉動顯示了他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個機會主義的政客,維護自身權威是他幹預國事的重要目標,因此他曾支持反軍人專製的市民運動,但一旦政治民主化威脅到他的權威時,他就會暗中支持傳統的軍人-官僚集團。


代表新興民營大資本的他信集團在農村大舉扶貧,侵消了泰王作為“最大施恩者”的威望;在政壇一黨獨大,削弱了泰王作為“最高仲裁者”的地位;由於是依托多數選票上台,他信集團對泰王的權威也漸漸有所怠慢,盡管表麵上的尊敬還是有的。所以一旦有反對他信的政治運動出現,泰王究竟支持哪一邊,其實是很清楚的。換言之,對於泰國的政治風波,泰王難脫幹係。這位很有威望的國王如果不在位了,或許議會民主體製將會得到更多的尊重和效忠。


泰國這場政治風波既可看做是他信集團與中產階級的衝突,亦可看做是他信與泰王等舊體製勢力之間的衝突。現在政爭陷入僵局,泰王的“最高仲裁者”地位再度凸顯。但可以預見,一旦這位泰王不在了而後繼者缺乏威望,這個由國王、軍隊、官僚組成的舊體製利益聯盟將會迅速削弱和瓦解。

出路何在?


當前泰國政治生態並沒有特別清晰的圖像:曾經不懈推動建立議會民主體製的中產階級突然試圖削弱民選議會,穩定的政黨係統和穩定的政黨理念仍未形成,各種政黨忽生忽滅、忽聚忽散;政黨們與其說是依靠其政綱的先進性而上台,不如說是依靠其政治手腕的高明而上台。在這樣一個混亂平台上出現政治震蕩並不奇怪。


泰國這場政治風波的起因可追溯到2001年他信集團上台。他信的施政路線可以說是啟動了對泰國舊利益格局的一次強硬攻擊,並可能為泰國催生出大量的新興中產階級(特別是在鄉村和非曼穀地區),但由於他信施政行為的簡單化、專斷化,以及他的裙帶作風與貪腐嫌疑,於是他遭到了來自舊勢力和中產階級的聯手圍攻。


解鈴還需係鈴人,仍然在街頭苦撐的泰國中產階級政治力量,應當對這個政治迷局有所醒悟,不再片麵依賴圖快、圖省事、圖效果放大的街頭政治,而是廣泛到全國城鄉社會去深耕基層,以理念、政綱、實際施政效果和服務態度去贏取更多選民支持。試圖用圍攻和占領政府機關的方式來實現政權輪替是非常危險的,因為他信陣營可以動員更多的泰國農民來圍攻曼穀,街頭政治將進入惡性循環。此外中產階級也應當對來自舊體製的反他信“盟友”們保持警惕,如果他們重新控製國家政治,這對中產階級又意味著什麽?過去年代的流血抗爭難免再起,民主運動又要從頭來過。而他信集團即便有些強人作風,也終歸在是憲政體製內運作,並且他信集團一直對街頭抗議運動基本上采取克製、避讓態度,這與軍人執政時期有很大的不同。他信集團或許應該因其執政失誤而下台,但議會體製怎能一同潑掉?


泰國中產階級還應看到泰國城鄉利益衝突已積累到非常嚴重的地步,而扶助農民、草根的他信路線也有有利於中產階級的一麵。農村的不發達、農民的貧困化,最終也會危及城市孤島裏中產階級的根本利益。而中產階級人數的擴大,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讓農民告別貧困而成長為中產階級;當中產階級逐漸上升為人口多數時,一個國家的政治生態才有可能走上穩健的軌道。


讓民主成為一個社會的主流文化,比民主的製度形式的降臨更為重要。而良好的民主政治生態,應當是多數決定型民主與尋求共識型民主的互補共存。應當說,泰國政治風波的另一個解鈴人,便是握有多數選票的他信陣營。該陣營一味利用在選票、議席上的多數而采取“單邊主義”式的立法和施政,在泰國社會日益多元化的國情下,這條路是難以為繼的。繼承了他信政治遺產的人民力量黨,需要及時自我變革,向兼容型政黨發展,兼容其他人口少數集團的利益訴求,以求得“更大的大多數”的支持。


通過對泰國政治風波的觀察,我們可以看到:多數並不必然意味著正義,弱勢也並不必然意味著正義;正義首先意味著程序合理、正當,意味著遵守經協商後達成的共同約定。


--
人類千百年的曆史,最珍貴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師們的經典著作,不是政客們天花亂墜的演講,而是實現了對統治者的馴服,實現了把他們關在籠子裏的夢想。因為隻有馴服了他們,把他們關起來,才不會害人。---------喬治·W·布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