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兵時評〗欲將米字旗重揚太平洋所做三兩事

(2008-11-14 02:08:09) 下一個
反常中醞釀殺機
任何人都有占有欲、支配欲,而欲望的決定因素之一就是地位,地位越高的人,往往這種欲望越高,沒有人會例外,所謂的淡泊名利之人,也是在欲望膨脹與地位提升不成正比造成的,甚至欲望可以影響到人的氣質。人是國家的個體,而國家是人的集體,當欲望在人群當中擴散之時,這個國家必然會走上殖民侵略的道路。即便是殖民最終失敗或者是侵略失敗,也不會把欲望從國民的內心當中根除,因為國民榮譽感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通過曆史帶給人們的。
英國就是這樣的國家。如果沒有昔日的大英帝國,試問,英語能成為運用最廣泛的語言嗎?曾經的兩大殖民帝國的兩種語言,使用法語的國家沒有太大改變,隻會有減無增,至於人口,那是可以忽略的,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增加人口似乎是難以遏製的,至於那2億多使用人群,固然價值是有的,但是需要相對而言。很難想象,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就已有近四億的人把英語當作第一母語,而非使用語言,法語人群當中視之為第二語言的占60%以上。英國如今已經不是世界霸主,可使用英語的人數在增加,而且舉國之力學英語的國家也在增加。僅僅是這一項數字,就足可反映出英國人與生俱來的榮譽感,而當榮譽感與現實並不相符之時,必然會推動國民為達到與自己意識相等的榮譽而努力。
世界上有兩個國家是徘徊在三流與不入流之間的,一個是眾所周知的俄羅斯,另外一個就是英國。俄羅斯不甘心,在爭取回到二流國家的水平,甚至把目標定位一流國家,以冀圖美國息事寧人能夠默許俄羅斯能夠成為“升班馬”。俄羅斯一直沒搞明白,為什麽蘇聯會衰敗。其實答案很簡單,介於礦產分布地帶與適宜居住地帶的地區,完全是經濟負擔。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況且加之俄羅斯沒有足夠的勞動力人口來開發,故而俄羅斯在透支原本不屬於他的能源之後,會再次遭到“降級”。與俄羅斯“同是天涯淪落人”的英國,在布萊爾下台後就沒有什麽大動靜,當法國退出歐洲新三駕馬車,大有取代的勢頭之時,英國依舊采取觀望。布朗唯一的大手筆決定同美站在同一陣線時,遭到了民意反對。從反對布萊爾積極參與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直至反對布朗參與美國救市,從中可以得知,英國人放棄了美國,也就是說,在情感上並不認同美國與英國存在某種特殊的關係。可放棄的隻是部分,英國始終沒有放棄馬島。對比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能夠得知,英國人的隻是放棄了第一期獨立的英國殖民地,而第二期或者是可能成為第三期獨立殖民地的地區或國家,英國人仍就難以割舍,由情感層麵衍生出統一的思想,從而決定戰略層麵無法割舍。
影子政府耍花招
足球場上有“影子前鋒”,這個詞匯多看一些體育報道就會有所接觸。政治上有“影子內閣“,這個詞匯多看一些關於日本內政的報道了然於胸。所以影子政府,就是在暗地裏履行著政府職責,通常情況下都有公開身份,隻是偶爾在適當的時期出現越俎代庖行為,英國的影子政府就是英國的新聞機構。英國想新聞機構是發達的,當有文字的國家還在通過口頭傳遞公眾消息之時,英國新聞機構已然出現,至於那些沒有本國文字(含本國文字不健全)的國家,是不被列入思考清單的。英國的這個影子政府是相當有成就的,羅列兩條新聞如下:
11月12日,新華網上刊登了英國《每日電訊報》10日的一篇文章,大體內容為薩科奇因把紀念一場的地點由巴黎改為凡爾登而熱惹惱默克爾。
11月12日,新華網上刊登了一篇引子英國媒體11日的內容(未具體說明),標題比較眨眼,是《李明博:日本天皇應效仿德國道歉》。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不是巧合,有兩個方麵四點相同之處。
首先,兩篇文章具有雷同性:
一.報道的是兩對世仇國家。
二.新聞人物是戰爭受害方的國家領導人。
三.言論或行為都是讓對方敏感的刺激性言語。
其次,兩篇文章具有連續性,在英倫本土10日與11日兩日接連報道基本框架完全相同的報道。
不用說是明眼人了,就連近視眼都知道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三十六計的組合使用套路。第一招是借屍還魂,通過遠去的戰爭,來勾起兩國遙遠的記憶,在法德這對時,是利用一戰紀念日,在日韓這對時,是利用日本右翼曆史觀。第二招是借刀殺人,這個是屬於目的,是否能夠實現,還要看兩國交往中的細節。
不要讓敵人感受過勝利又體驗過過失敗,這算不上什麽兵家大忌,隻是一個常識性的東西。能勝則勝,不能就避,這不是什麽逃避主義,而是很現實的,當對手在有兩種不同經驗的時候,自然認識會得到提升,思路會得到擴展,當然還有意識等方麵的因素,總之種種不利隨之而生。博弈就如同打台球一般,考慮的不是單純的進球,更重要的是對打球後位置的評判,但凡具有聯係性的事物,都是這個道理。
近代幾次比較大的戰爭,英國都參加了,一戰、二戰、抗美援朝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等,這都是和美國聯手幹的,還有馬島之戰,是單幹的,以及與法國聯手的第二次中東戰爭等。沒有一個國家是戰無不勝的,有的強國,被一場戰爭而拖垮,告別了強國,而有的國家則因為戰敗而愈加強盛,這就是真正意義上的強國必須具備的軟實力。當今世界,能夠在失敗後再次站在相仿高度的國家一個是德國,一個就是日本,而這兩個國家雖然是戰敗國,可他們也有擁有國家榮譽感的權利,也不是隨便任由他國以幾十年前的戰勝國身份肆意踐踏的,戰敗者亦有尊嚴,懂得這個道理的國家很多,但是能夠身體力行的卻隻有英國與美國,因為他們尚武,能尊重不同文明尚武的國家,用一種騎士特有的思維去思考。
英國這招用的很巧妙,利用戰爭勝敗雙方舊時今日境況的差距,來挑起互相仇視,因為英國知道,雙方是互不理解的,既然如此,雙方也不可能做到盡釋前嫌。雙方互相仇視原本就是存在的,而英國通過搭建平台把仇恨擴大,又通過平台讓雙方互相宣泄仇恨,同時積累新的仇恨。需要指出一點,德日兩國中,雖都有負罪感,可結合上家庭觀念的延續新,至多隻維持三代,三代過後,若還老生長談,勢必會激起新一輪的仇恨,這種仇恨是因為互不理解、互相抱怨導致的,隨著融入曆史仇恨,仇恨就無法通過單一手段化解了。無論是德法,還是日韓,乃至中日,懷有仇恨心理最強的都是青年人,若是加之存在對政府先行對外政策不滿,仇恨會迅速蔓延,戰爭將是無可避免的的選擇。
借刀殺人終複仇
英國人最大的仇恨不是那一個又一個的由殖民地搖身一變成為國家的國家。英國可以允許殖民地獨立,但是絕對不允許單個殖民地兼並其他殖民地,享受殖民主義的果實。同時,這些享受殖民主義果實的國家,卻在譴責殖民主義,非常典型的言行不相符,這種人無論是任何國家的道德體係中都是被譴責的對象,至於在國際社會,大家都是心知肚明。於是,出現了以下兩條新聞:
11月6日,孟加拉國方麵希望能夠和平解決與緬甸的領海糾紛。
11月13日,印度尼西亞軍方派遣六艘海軍艦隻至與馬來西亞存在領海糾紛的海域。
這絕對不會是巧合,兩起事件存在以下三點相似之處:
第一點,兩對糾紛的四國,有三個是原來英國的殖民地,雖然印度尼西亞是荷蘭的殖民地,可在情感上依舊屬於英國殖民地,畢竟那是英國的姊妹國家荷蘭的殖民地。當荷蘭無法“收服”失去的殖民地的時候,英國有理由去把這項債務記入自己名下,尤其是在當法國參入剛果這片比利時的殖民地之後,堅定了英國人的信念、縮減了道德的束縛。
第二點,雙方都是因領海糾紛而引起的關係惡化,起因是勘探石油。
第三點,四國都在自身獨立的基礎上兼並了周邊的殖民地。緬甸,緬人這個國家的主體,可是甸卻是屬於中國的,內雲南稱滇,外雲南稱甸,不用去考慮,凡是漢語的諧音,在古代漢語中就可以成為通假字,意義相同,所指相同。這點和中國西南的縱向三南區域頗為相似,按照維度依次為嶺南、安南、越南,若是橫向劃分則是雲南、嶺南、湖南。而馬來西則是兼並了沙撈越與沙巴,也因此,印尼、菲與之產生過外交糾紛,後放棄主權要求,如今印尼與馬來西亞發生領海糾紛,自然會聯想到過往,領土都割讓了,卻得寸進尺的糾纏領海。要知道,印度的既得利益者是軍人,為之打仗,自然在所不惜。至於印尼與孟加拉國,那就可以免談了,都隻是信仰相同人的聚居區,聚攏在局部政權之下。
第四點,四國都的了便宜賣乖。緬甸由於政治色彩而反殖民主義,其他國家則因為宗教色彩反殖民主義,以及在戰後都曾唱過高調。
原先評定國家大小的標準是國土與人口,後來摻入國民生產總值,而現在更側重國家軟實力,英國可以驕傲的隻剩下曆史,可以實際產生的利益的也隻有軟實力了。選取適當的角度來看,英國露出了野心,對中國是好事,中國完全可以采取與英國合作的方法,來從根源解決與印度的邊界糾紛,而中國所付出的代價也不大。法國外交有許多地方是值得學習的,例如拉攏舊貴意大利與西班牙,采取捆綁式前進。若是中國拉攏瑞典同奧地利,也不大妥當,而在東亞範圍內拉幫結夥,日韓兩國又是不足謀者,至於新興國家墨西哥、巴西、南非等國也不大恰當。認清英語係是處統治地位的,中國要從“挾天子”到“轄天子”的轉型,此亦為一種可行之道路。
退役新兵
2008.11.13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