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間在墨爾本市中心的某個語言學校進修英文,慢慢跟班上另外幾個大陸背景的女同學混熟了,放學後偶爾相約著上越南街吃頓晚飯。山珍海味的奢華當然不會問津,其時大家都阮囊羞澀,日常開銷須精打細算,下館子屬“窮開心”。所選的餐館很“百姓人家”,是越南街上的老字號,一貫秉持誠懇實在平易近人的經營風格。餐館的外牆塗成溫暖明黃色,有種擴展視覺的效果,門臉卻緊湊。緊挨大門兩側,一邊麵街的櫥窗裏吊著成排的港式燒臘,一邊則見縫插針擠進長條玻璃食品櫃,雖顯局促,顧客進門便立刻會被那熱鬧地堆作小山樣的傳統廣東點心牢牢吸引視線,樣樣都新鮮油亮得如同活招牌。 活招牌似的點心當然要嚐嚐,盡管很尋常,然而最尋常的才最考驗手藝。其餘所點菜式亦極普通,無非燒味拚盤、金沙排骨、肉末魚香茄子之類大夥皆喜聞樂見的幾款,個個同肉沾著點或遠或近的裙帶關係,雖隻幾個女孩子倒好像無肉不歡的樣子。簡簡單單的小酌,卻量身定製般地體貼可心,不奢侈也不寒窘,一切剛剛好。好到從此以後我親昵地稱那家店為“黃店”,“黃店”的琵琶鴨、魚香茄子煲成了永駐我腸胃的熟門熟路的“老字號”。
說來慚愧,因為各忙前程,畢業後跟英語班的同學聯係漸疏直至音訊全無,唯獨味蕾的記憶如此富於長性,以致每次去到越南街,我的腳步總忠實地完全複製著味蕾的路線圖。
這張圖的版麵逐漸擴張,不僅僅“黃店”,某家著名的越式米粉店、店名中嵌著“8”這個幸運數字的中越風味餐廳、一間馬來餐館、小小的亞洲食品超市等等均被羅致其中。它們都是被不斷重複溫習的功課,雖然此番的溫習特別有種新不如故之感。 推開“黃店”大門,那眾多點心昂首挺胸、齊齊整整隊列的大閱兵方陣不見蹤跡,玻璃櫃裏隻三三兩兩,點心品種既缺件數亦少,神態疲乏且羞澀地點綴其間,冷冷清清硬撐著門麵。由點心的量推及顧客的多寡,便知再無顧客盈門的盛況。另外幾家店的情況也大抵如此。
溫故而知新,新是過了氣的新,但這新到底跟從前脫不了幹係,總可以影影綽綽地望見一些舊人故事:許多年前,三對包括我和我的先生在內的年輕夫婦、一個年輕單身漢,把越式米粉店的小方桌拚成長條大餐台,每人麵前一大碗熱氣騰騰的越式牛肉米粉湯。年輕單身漢曾經留學澳洲,回中國後進了一家跨國大公司,事業順風順水,唯獨時常懷念一口越式米粉湯的腴滑鮮美,正好借赴墨爾本出公差之便,趁機小小地滿足下私欲。餐桌上人人都吃得麵泛桃花酣暢淋漓,人生在那一刻仿佛濃縮成了口中的湯,單純地熱烈、香甜、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