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起門來自己玩

老被磚頭砸碎玻璃,幹脆關起門來自己玩吧。自娛自樂,但是歡迎朋友。
個人資料
正文

[依依筆記]:成長1+1

(2008-10-21 08:31:15) 下一個




[ 依依筆記 ] :成長 1+1

最近讀了一本書,是一本“老”書了,書名就叫 << 成長 1+1>> 。讀過以後覺得很好,到處向朋友推薦,得到的回應有熱烈也有冷淡,有積極讚賞的也有反對的。

先說說不佳的那些反應吧。

基本上,大家一看內容簡介和副標題就不願意再看下去了:這本書是由一個進入哈佛大學的女孩和她的爸爸一人一章合作寫成的。大家一聽哈佛就頭痛:什麽什麽呀,又來了!哈佛怎麽底?小孩不進就說明我的小孩人生失敗、我做父母的教育失敗?! NONE SENSE !

還有一些朋友覺得自己的孩子還小,離申請大學還差著十年十幾年,現在不用看這些材料。也有朋友根本不在美國,覺得書裏講的東西自己孩子也用不上。

現在來說說我自己的感受吧。

誰都知道我是名校最熱烈的追捧者。當初開始看這本書的第一章,覺得挺受鼓勵: ” 看看,這位進了哈佛的女生也不是完美無缺。預考也失敗了嘛! ” 等看到一半,我的反應是渾身發涼: ” 完了!我女兒是甭想進哈佛了! ” 等看完全書,我開始不遺餘力地向自己所有朋友推薦: ” 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哇。即使你的孩子不在美國,也會從中受益匪淺。 ”

我讀了這本書,第一印象就是教育孩子要從小做起來。如果按書裏寫的,真等到孩子到了高中才開始考慮將來申請大學的問題,恐怕,就隻能聽天由命了。

我覺得,小孩能不能進名校其實不是教育的重點,如果真把它當作終極目標,估計失敗的機率高過成功。小孩的性格培養才是一切中的重點。你看人家王可,和我真正認識的朋友的孩子,最後上了頂尖大學,無一不是有榮譽感、對自己要求嚴格的小孩,基本上到了最後高中階段,父母都不用花太多精力去督促他們上進了。

說實話,王可那樣的孩子也屬於可遇不可求。我女兒這麽象她媽媽,絕對不可能成為那種女孩兒的。不過,至少我可以努力教育她避免老媽的某些壞毛病,早睡早起,做事不拖到最後,這些要求總可以做到吧?

我發現,教育孩子,實際上是一個自我教育的過程。為人父母比如我,是一個重新自我塑造的過程。首先要努力克服我自己的缺點,才能教育孩子不重蹈覆轍。

我從我姐姐的孩子身上,看到了一些父母不盡責而致使孩子栽了大跟頭的樣板。放鬆要求是對自己孩子不負責任的行為。小孩懂什麽,不是都靠父母言傳身教麽?對孩子,就要教育他們做事需要精益求精。 其實,我這個外甥女還是個極其可造之才,當年高考硬是堅持自己每天堅持練習 長跑 ,自己考了體育,多拿了三分。要是我,不考就有十五分,誰還去日複一日地練那個八百米呀!可惜,讓她媽媽耽誤了,我老姐的觀念從根本上就不對,教育孩子基本失職!我的父母,尤其是我媽媽,是個盡職盡責的好家長,甚至犧牲了子女和她的感情,但是沒有他們就沒有我的今天。我現在終於明白了,等回國的時候一定要把我的感激說給他們聽。

當然,有的孩子生下來就是小超人,但是我的孩子肯定不是其中一個!所以需要我在自我提高過程中不斷提醒她,教育她呀。 比如我,是這樣一個凡事都不求競爭的媽媽,看到進名校原來這麽難,第一反應不就是向後縮:“算了算了,我女兒不是這塊料。我也不想了。。。”後來我想,其實女兒才兩歲,至少,我們可以試試。雖然事情難度不小,也不能不做努力就放棄。所以我第一個要激勵的就是自己,改變遇事就想偷懶,想往後縮,想兩者取其易,不願意堅持的壞毛病。

我和老公談起高中。他說,他到了高三才感覺到壓力,因為隻有一年要參加高考了。但是我和他正好相反,我在高一第二學期感受到的壓力最大,因為那個學期期中考試我才排到第十一名。到了高三那年,我其實不那麽緊張了。這就是區別。

對我來說,從小養成的榮譽感使每一次考試都對我至關重要,每一次都要精益求精做到自己的最好,而不是到了最後一次大考,靠突擊超常發揮來個大突破什麽的。

一言難盡。這裏麵,我覺得不是誰比誰高的問題,是一個態度和習慣的問題。我有一個同學曾經對我說:“我這輩子,除了中小學,沒上過一個爛學校!”你看看,這就是一個人一輩子的光榮呀。到了三十幾歲才意識到這是自己可遇不可求的夢想,不是太晚了嗎?

做一個稱職的父母,任重道遠啊!

依依我心 mysign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