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曆史上,執政者選定隔代接班人事件發生過好幾次。作為讀史劄記,回顧一下這些事件,撫今憶昔看看曆史樂章如何變奏的,也是十分有趣。
根據司馬遷的《史記》《周本紀》說:帝嚳之妃薑嫄,履巨人跡受孕生後稷。傳說黃帝的曾孫,第三任部落聯盟首領嚳(他是黃帝和嫘祖的大兒子玄囂的孫子,父親叫嶠極)有四妃,長妃叫薑嫄,次妃簡狄,三妃慶都,四妃常儀。簡狄吞鳥卵生商部落始祖契,慶都是堯的母親,常儀的兒子是堯的前任(第四任)部落聯盟首領摯。相傳薑嫄在娘家時,出外踏上巨人腳印而懷孕,因無夫生子,非常害怕,把生下的孩子三次棄於深巷、荒林與寒冰上,都得到牛羊虎豹百鳥的保護而不死,所以起名叫“棄”。棄後來長大喜歡農藝,教人種五穀,並以他的卓越的農業技術,被尊為後稷。後是相當於國王的稱號,例如夏代國王就叫做夏後,稷指粟或黍屬,古代以稷為百穀之長,因此國家也叫社稷(社指土地)。“後稷之興,在陶唐、虞、夏之際。” 從此以後,棄的子孫就一直擔任夏代的農官,棄就是上古的周部落始祖。到了夏代晚期,部落首領不窋不滿夏人的政權,放棄官位率領族人離開中原到西北,和當時的戎狄部族混居在一起。史書上說不窋是後稷的兒子,這裏“後稷”顯然不會是指棄,而應該是農官的尊稱,也就是史書上說不窋是農官的兒子。因此,不窋實際上是周部落最早的有名有姓(姬姓)的首領。
經過兒子鞠陶傳到孫子公劉的時候,由於受到戎狄部族越來越大的侵擾,公劉舉族遷移到豳這個地方,就是今天陝西省的彬縣。大概在公劉的時候父係社會的周部落已經形成國家,豳就是當時一個姬姓的小諸侯國。公劉是受到尊敬僅次於棄的周人的先王,《詩經》中描述先周曆史的“大雅”部分就有一首歌頌他的詩“公劉”。
公劉以後經過慶節、皇仆、差弗、毀揄、公非、高圉、亞圉、公叔祖類,到了第九世古公亶父,周部落在戎狄的壓迫下,豳也呆不住了。古公亶父率領族人再次搬遷到岐山腳下的周原,從此有了“周”這個稱呼。古公亶父不僅在周原安居下來,並且強大起來,成為商代西方一個主要諸侯國,所以古公亶父在周先王中被尊稱為太王。古公亶父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選定隔代接班人的執政者。
古公亶父有三個成年的兒子:泰伯、仲雍和季曆,按照伯仲叔季排列,應該是四個兒子,大概老三早年夭折,沒有傳下名字。古公亶父覺得三個兒子資質一般,特別看好季曆的兒子姬昌,認為領導周人興旺發達,非姬昌莫屬。泰伯和仲雍明白老爺子已經選好隔代接班人的心思,就相伴遠走高飛,讓老爸永遠找不到他們。於是哥兒倆從陝西中部的周原,在三千多年前那麽原始荒涼條件下,千裏迢迢,跋山涉水,包括跨越天塹長江,直到震澤具區(今太湖)才停下來。為了融入當地社會,不惜仿照當時吳越的土著民族,被發文身。他們帶來的先進文化,折服了原住民,被奉為首領。泰伯死後,無子,仲雍把長子季簡過繼給他,並建立了句吳國。五年後仲雍去世,葬在今常熟市虞山,兼祧兩房的季簡成為句吳第二代王。周武王滅商時,給了句吳國第四代王周章(季簡的孫子)子爵爵位,這就是後來的吳國。而在周原,古公亶父死後,經過季曆過渡,姬昌順利接班,成為大名鼎鼎的周文王。
第二個選定隔代接班人的是晉武帝司馬炎。司馬炎心知肚明他的太子司馬衷是個低能兒,但是為什麽一直沒有廢太子呢?司馬衷的丈人賈充在朝中官居司徒,勢力很大,固然是一個原因,更重要的是司馬炎看好司馬衷的兒子司馬遹。這是一個聰明的孩子,有一次,城門附近失火,司馬炎登上城樓觀察火勢,五歲的司馬遹堅決阻擋,說:“爺爺,您是一國之主,不應該為這點小事操心,您的安全比救火重要得多。”在孫子輩中司馬遹確實出類拔萃,正是有了這個孫子,使得司馬炎覺得司馬衷的低能對司馬氏政權不是大問題。可惜他沒有防備,司馬遹的嫡母賈南風是一個權欲極大,心狠手辣的女人,結果,司馬遹還未接班就被賈南風害死了。
第三個選定隔代接班人的是明成祖朱棣。朱棣的正妻是開國元勳徐達的長女,生了三個兒子:朱高熾、朱高煦和朱高燧,按皇族繼承法規定,嫡長子朱高熾被立為燕王世子。朱高熾為人寬厚,性格溫和,舉止端重,言行沉靜有法度,人緣極好。由於性格和愛好和皇太孫朱允炆接近,從小就是堂兄弟中私人關係最好的一對,朱元璋也十分喜歡他。事實上朱高熾當了皇帝以後,執政風格幾乎和朱允炆完全一樣,甚至更仁慈一些。但是身體肥胖臃腫,行動不便,朱棣不喜歡他,認為他太文弱,不象自己,倒象哥哥朱標。
朱高煦最對朱棣的胃口,認為兒子中他最像自己,朱高煦也以此自負。所以朱棣在密謀起兵的時候,最早是和道衍和尚(姚廣孝),朱高煦兩個人商量的,道衍和尚是他的主要策劃人,朱高煦是他的主要助手。起兵後朱高熾留守燕京,而朱高煦則是靖難軍的先鋒。《明史》中關於靖難之役記載十分混亂,這裏看看《諸王傳》記載的朱高煦的表現。在河北白溝河之戰,朱棣幾乎被政府軍的大將瞿能刺中,朱高煦率領數千精銳的騎兵,前往決戰,在陣上殺了瞿能父子。接著朱棣在山東東昌府大敗,靖難軍的主將張玉戰死,朱棣單身敗逃,朱高煦剛好帶部隊趕到,擊退政府軍,救了朱棣一命。燕兵打到長江邊,徐達長子徐輝祖率政府軍在浦口阻擊,大敗燕兵。朱高煦帶領外族雇傭騎兵來接應,朱棣大喜,說:“我已經精疲力盡了,兒子,你快鼓起勇氣再戰吧!”朱高煦率兵奮戰,終於擊退政府軍。朱棣最後取得成功,朱高煦出力最多,是軍中數一數二的猛將,威望很高。當時朱棣很感動,對他說︰“你的哥哥雖然是世子,但體弱多病,小子,你好好幹哪!”暗示取得政權後有可能傳位給他。
朱棣做了皇帝以後,曾就立誰為太子一事,多次征求臣下意見。除了淇國公丘福少數幾個高級將領外,絕大多數大臣、將軍都支持世子轉為太子。靖難的謀主,朱棣最信任的大臣姚廣孝說話最有分量,這樣總算解決了建儲問題。朱高煦為了奪取儲位,玩了不少花招。先是誣害了堅決支持太子的翰林學士解縉(明代另一個大才子,當時尚未建立內閣,解縉是實際上的首輔),繼而造了太子不少的謠言,使朱棣大為震怒,把太子身邊的黃淮、楊溥等得力人員投入天牢,差一點廢了太子。幸虧朱棣北征的主要謀士楊榮等人的努力,朱高熾的太子地位才數度轉危為安。
朱高熾保住地位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朱棣選定了他的兒子朱瞻基作為隔代接班人。原來朱棣做了一個夢,夢見朱元璋授予他一柄白色的玉圭,鎸有“傳之子孫永世其昌”八個字。夢醒的時候,宮人報喜說世子妃生了一個世孫,朱棣認為父親給他的玉圭就應在這個男嬰身上。滿月的時候抱進宮來,朱棣越看越歡喜,親手抱著孫兒,說這孩子英氣滿麵,是承繼大統的英明君主。孩子大了一點,朱棣就帶入宮中親手培養(皇後徐氏和太子張妃婆媳關係非常好也是一個有利因素)。朱棣晚年幾次北征一直讓朱瞻基在自己身邊練曆著。朱棣死後不到一年,朱高熾也死了,朱瞻基順利地當上大明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