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明朝的藩王(連載十)有作為的藩王(二)

(2008-04-25 16:36:40) 下一個


周藩朱橚家族也是明朝眾多藩王中繁衍最快、人丁最盛的家族之一,晉藩和周藩是明代宗室人口最多的兩支世係。曆代周王,子孫眾多,如上麵的周定王有十四個兒子,後麵的第三代周簡王有十三個兒子,第五代周懿王有八個兒子,第六代周惠王有二十五個兒子。從明初到明穆宗隆慶(1567--1572年)初年,周定王朱橚的子孫在200年後發展到4000餘人,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則更發展到32897人。其繁殖之迅速,可說是空前絕後的。 不過與晉藩家族不同的是,明代的周藩家族,是宗室中比較優秀的一支。這支宗室,整體文化素質較高,自朱橚以來,家傳學問,書香永繼,並產生了一大批學者、文人。如第二代周王朱有燉,博學精思,擅長書法,寫有《東書堂帖》行世,是明初較著名的書法家。他的八弟,第一代鎮平王朱有爌也是個勤奮好學、多才多藝的人,對詩歌、書畫、騎射、氈鞠,無一不精。著有《道統論》數萬言,又采自夏商以來至元朝太子一百多人,著《賢王傳》。第六任周惠王朱同鑣的第十三子博平王朱安戍(加氵旁),好學,廣邀學者與之遊,是當時宗室中最有名氣的一個,曾輯著《貽後示》、《養正錄》等書。
朱橚後人中最傑出的是鎮國中尉朱睦挈(加木旁)。朱睦挈(加木旁)(公元1517--1586年),字灌甫,號西亭,是周王朱橚六世孫,鎮平王朱有爌五世孫。第一代鎮平王朱有爌共生八子,除長子朱子堠世襲鎮平郡王外,其他七個兒子都封為鎮國將軍,分別叫一鎮國、二鎮國至七鎮國。其中,第七鎮國將軍即是朱睦挈(加木旁)的曾祖父。七鎮之子朱子轄(車改金旁)(公元1478--1534年),號豫齋,封輔國將軍,好讀史書,常與學士們交遊,夫人賈氏,生子朱公河。朱公河,字應清,封奉國將軍,為人喜詩書,文雅謙約,孝敬沉慧;生子即朱睦挈(加木旁)。史稱朱睦挈(加木旁)自幼聰慧過人,受大學者,‘前七子’代表人物李夢陽賞識。年僅20歲,便通《五經》,尤其精於《易》、《春秋》。生平酷愛搜求古籍圖書。當年明朝藏書之富,首推江都葛氏、章丘李氏,後都被朱睦挈(加木旁)傾資購得。他因此建萬卷堂,一時學者名流雲集於此,倡和講學。人們把他比作漢代的劉向,尊稱為西亭先生。萬曆五年(公元1577年),他因學識淵博,被推舉為周藩王府宗正,執教於宗學,死後被提升兩級追賜為輔國將軍。他的著作有《五經稽疑》、《授經圖傳》、《韻譜》、《明帝世表》、《周國世係表》、《建文遜國褒忠錄》、《河南通誌》、《開封郡誌》等多種。
第一代蜀王朱椿是朱元璋的第十一個兒子,洪武五年(1372年)生,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卒於四川成都。洪武十八年(1385年)朱元璋讓他到鳳陽居住。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就藩成都。朱椿是個好脾氣的人,十分孝順,待人友好,容貌和舉止都很文雅,又很好學,博覽群書,朱元璋曾經叫他“蜀秀才”,是他比較喜愛的兒子。在鳳陽的時候僅是個十幾歲的少年,就專門布置了一間書房,請當時著名學者李叔荊、蘇伯衡來鳳陽一起研究文史。到了四川以後,聘請道德文章堪稱明代第一的方孝孺(就是後來被朱棣誅十族的那一位)當他的世子的老師,並在方孝孺的住所題了一塊匾額:“正學”,來教育蜀人向其學習。朱椿還親自到成都府的府學訪問和講課,了解到府學裏的老師生活貧困,就用自己的年俸分一些補助他們,每月一石,並作為一項製度要後代遵守。長史陳南賓年紀較大,就打造了一輛舒適的車子給他代步。聽到浙江義烏的王紳賢德而有學問,就把他聘來待為上賓。王紳的父親王禕死在雲南,王紳要到雲南迎遺骸歸葬義烏,朱椿就送給他往返的路費。
當時許多親王都有守備邊防的任務,紛紛就借訓練士兵的機會,擴充自己的實力。隻有朱椿以禮教守西部邊陲,軍事上完全按照國家製度辦,不去增強私人武裝。境外少數民族武裝入侵,燒了黑崖關。朱椿就向朝廷請兵,派遣成都的都指揮瞿能(就是後來靖難之役中在河北白溝河差一點刺中朱棣的將軍)隨朝廷大將涼國公藍玉出大渡河合圍攻擊之。從此少數民族折服,不再入境燒殺搶掠。前代四川混亂,都是因為內地不法之徒勾結少數民族的敗類為患;或者是某些政府部門私自購買甚至強行索取少數民族的物品作為貢品開啟爭端。朱椿請求按王府規定以蜀錦香扇之類作為通常的貢物,其他東西一律免予索取。四川人民由此安居樂業,日益富饒。四川二百年沒有大的戰亂,都是因為朱椿創始的辦法好。
朱棣即位,朱椿來京師朝拜,比其他諸藩加倍賞賜東西。朱椿的同母弟弟穀王朱橞,原先封在宣府(今河北宣化,古上穀,所以叫穀王),靖難時逃離封地到了南京,建文帝命他守金川門,他卻開了城門迎接朱棣。朱棣十分感激他,把他移封到長沙。朱橞不領朱棣的情,在長沙橫行不法,招兵買馬積極準備造反,又以暗語寫信給自己的親哥哥,想勾結蜀王為奧援。朱椿回信痛加責備,朱橞不聽。沒多久朱椿有個兒子崇寧王朱悅燇,幹了壞事逃到穀王朱橞那裏,朱椿利用他欺騙大家說:“當年我開金川門,是為了放走建文帝,建文帝現在我王府中。我將為建文帝申張大義不日就要行動了。”蜀王知道了,緊急報警,朱棣說:“蜀王這一舉動,就好比周公安定王室的用心。”立刻命令太監持聖旨命令朱橞把朱悅燇送回蜀,並且召朱橞入朝。朱橞到了以後,朱棣把蜀王報警的奏章給他看,朱橞伏地請死。眾大臣在朝廷上彈劾朱橞說:“周公殺管叔鮮、蔡叔度,漢帝誅吳王劉濞、淮南王劉長,都是大義滅親,陛下放縱朱橞的話,會使江山不穩啊!”朱棣說:“朱橞是我的弟弟,我讓兄弟們討論如何處置。”永樂十五年(1417年)正月,周王朱橚、楚王朱楨、蜀王朱椿等分別上奏章發表意見:“朱橞違背祖訓,圖謀不軌,行跡已經非常明顯,大逆不道,殺無赦。”朱棣說;“諸王群臣深明大義,國法如此,我也沒辦法。”於是朱橞和他的兩個兒子都被廢為庶人。後來朱椿入朝,朱棣賞賜了上萬兩金銀和上萬匹彩緞。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薨,諡為獻,史稱蜀獻王。
世子悅熑先於朱椿亡故,孫靖王友堉嗣。在這之前,庶子華陽王悅爠陰謀奪嫡,朱椿發覺了,借他有其他過失,打了一百大板,還準備送到朝廷治罪。友堉極力為他求情,朱椿才放過他。朱椿死的時候,友堉還在京師,悅爠又偷了王府的錢,友堉回來也沒有追究。悅爠反而誣告友堉誹謗怨恨朝廷。朱棣把朱友堉召到京師,在準備詢問時朱棣去世了。朱高熾即位後發覺是誣告,就讓友堉歸藩,並處罰了朱悅爠。從蜀獻王朱椿到他的五世孫蜀成王朱讓栩一百五十多年共九個王,都奉公守法,好學能文。孝宗朱祐樘一直稱讚蜀國的藩王很多都是賢王,並拿朱椿留下的蜀府家風規範讓所有宗室在各府的家庭教育中效法。朱讓栩更為賢明,舉止儒雅,不近聲色,創辦義學,興修水利,振災恤荒。嘉靖十五年(1536年),巡撫都禦史吳山、巡按禦史金粲把朱讓栩的事跡上報朝廷,世宗朱厚熜頒旨嘉獎,並為他立了一座“忠孝賢良”的牌坊。
朱權(1378—1448) 明代道教學者、戲曲理論家、劇作家、琴學大師、琴曲作家和演奏家。是朱元璋的十七子(史書上對於朱元璋兒子們排序從第九個兒子開始有兩種不同說法,其實就是算不算三歲就死去的朱杞,本文計入朱杞,不然則往前挪一位),生於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五月初一。明後宮皇後以下分別為貴妃、妃、嬪、貴人、美人等,朱權的母親姓楊,地位很低,僅是個美人。朱權生下來就白皙而漂亮,自幼體貌魁偉,非常聰明,據說剛學會說話就自稱大明奇士。同時又很好學,看了很多書,史稱“諸書無所不窺”。人很機警又多才能,尤其喜歡道術,朱元璋曾經說:“我這個兒子有成仙的福分,誌向很大。”由於朱權的天賦特別好,朱元璋最鍾愛他,所以把他封在北方最重要的重鎮大寧。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13歲的朱權被冊封為寧王,封地在今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寧城縣,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三月,未滿16歲的朱權就藩大寧(今寧城縣)。大寧府的治所位於今寧城縣城西麵的大明鎮,長城以北,喜峰口外,古時候的會州所在地,東連遼左,西接宣府(遼左今遼寧遼陽,宣府今河北宣化都是明朝的軍事重鎮),是一個巨鎮。南麵從東向西分布著燕王(燕京)、穀王(宣府)、晉王(大同)三個藩王,其中燕王和晉王都是掌握兵權的“塞王”。寧王麵臨殘元勢力的最前線,配備的兵力最強:帶兵八萬,戰車六千輛,所賜三護衛是明朝當時最驍勇善戰的騎兵部隊朵顏三衛。少年的朱權擔任著駐守北部邊陲的重任,可見朱元璋對他的重視和信任。在大寧,“每歲季秋,諸王相會,出塞捕虜,肅清沙漠。”參加了針對元蒙殘餘勢力的由燕王朱棣率領的軍事行動並以善謀著稱,而且“儉約製國,辟圃種樹,廣令衛士疆理荒野,藝植土物之宜,國用饒裕。”努力開發大寧的經濟。晉王和燕王分別是他的三哥和四哥,比他大二十來歲,可見他是一個少年英雄,一個優秀的軍事家,因此很得朱元璋的賞識。
大寧的臨政時期,朱權在軍政之餘主要研究曆史,目的很明確:以史為鑒,提高自己的從政能力。朱權一生著述十分豐富,據他的九世孫朱統鑙所著的《朱氏八支宗譜•寧獻王事實》記載“王著書百三十餘種”,如今知道朱權著作存有書名的71種,其中存世近30種,史學類存目6篇存世3篇,都是他在移封南昌以前的著作。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18歲的朱權在大寧奉朱元璋之命撰寫《通鑒博論》、《漢唐秘史》,總結帝王統治術的得失、教訓。在這些著作中充滿著濃強的“親親觀念”。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開始寫作的《隋唐得失論》明確指出,隋王朝滅亡的原因在於“建邦立國所重者,不於血屬之親,而屬他人”。其在洪武三十年(1397年)已完成初稿的類書《原始秘書》中專設“君臣德政”一門,開列“尊親親”、“封親藩”諸條,認為“武王大奉同姓以防異姓,而安國八百年之家國始也”。這些反映了他當時的政治思想:強烈支持朱元璋推行的分封製,即把皇子皇孫分封到各地做藩王,共同來“夾輔皇室”,所以對於建文帝的削藩政策持反對態度。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五月朱元璋病逝,帝位由太孫朱允炆繼承,同年七月,建文帝開始逐步削藩:逮周王,廢齊王、代王、岷王,以有人告發有造反嫌疑為理由召湘王至京師審問(結果湘王因害怕無法說清楚而自焚死),削弱燕王精銳兵力並派人監視。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斬殺朝廷所派的監視官員,以“逐奸臣”、“清君側”為名,舉兵反叛,號稱“奉天靖難之師”。 於是,一場為爭奪皇權而進行的相互殘殺在叔侄、兄弟間發生。靖難之役曆時三年有餘,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靖難軍隊攻陷都城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取而代之做了皇帝。
在燕王靖難的過程中,朱權的態度是具有兩麵性的。一方麵,出於對“親親”政策的堅決擁護和自己的切身利益,他反對削藩;另一方麵,他並沒有像朱棣那樣的政治野心內心不想反叛朝廷,沒有主動起兵相應燕王叛亂。但是由於寧藩所在位置的重要,加上兵馬強壯,朱權人又能幹,成為雙方爭取的對象,保持中立是不可能的。這時朱允炆集團犯了一個大錯誤,那些堅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儒家傳統的正人君子們一點也不懂權謀,不知道分化瓦解對手,各個擊破,自以為正統的力量所向無敵。建文元年,因為削藩和朱棣的舉兵,朝廷對所有的藩王都失去信任,唯恐朱權和朱棣聯合起來,就派人召朱權到京師。朱權清楚的知道,到了京師不會有好結果的,抗命不去,結果被削去三護衛。寧王的態度對燕王來說至關重要,因為在北方有實力足以與燕王抗衡的隻有寧王朱權。朱棣本是擔憂朱權支持朝廷,當看到朱權抱觀望的態度拒絕進京時,朱棣就開始一項巨大的陰謀行動。朱棣在開始起兵的時候曾對手下諸將說:“以前我巡視邊防見到大寧的部隊最為慓悍,如果能夠取得大寧的精銳邊騎助戰,大事就可以成功。”
建文元年(1399年)九月,朝廷派江陰侯吳高攻永平,朱棣前往救援,吳高退去。朱棣就趁此機會帶兵自劉家口從小路到大寧,假裝是被朝廷逼得沒辦法來求救的。朱權邀請朱棣單騎進入大寧城,朱棣拉著朱權的手大哭,向朱權解釋不得已起兵的緣故,請求朱權代他起草向朝廷謝罪的表章。住了幾天關係越來越融洽,朱權雖然很能幹,畢竟是一個正人君子不會耍陰謀詭計,對朱棣完全放鬆了警惕,一點兒也不作防備。朱棣帶來的精兵埋伏在城外,他手下能說會道的謀士們分批進入城內,暗地裏用重金收買了朵顏三衛的軍官和士兵。做好這些工作之後,朱棣告辭了,蒙在鼓裏的朱權送他到城外。在郊外告別宴會上朱棣埋伏的士兵綁架了朱權。朵顏三衛的大部分軍官和士兵也跟著朱棣走了,企圖阻擋的大寧守將硃鑒抵擋不住而戰死。王府妃妾世子統統被綁架,朱棣經過鬆亭關回到北平,大寧城為之一空。到了北平朱棣假惺惺對朱權說,“我怕弟弟不肯幫我,隻能出此下策強請弟弟,請你原諒。事情成功之後,和弟弟平分天下。”朱權投入燕軍之後,經常為朱棣起草檄文,賣力地為朱棣出謀劃策,幫助他奪得了江山。可是,朱棣做了皇帝後,竟然失言,不但沒分給朱權一半天下,就連朱權請求改封到蘇州或杭州也不答應。我們來看看朱棣的無賴嘴臉,朱權先請蘇州,朱棣說:“蘇州在京畿之內不合適”;再請錢塘,朱棣又說:“父親曾打算封給五弟,總覺得不妥當,結果沒給。無道的建文把錢塘封給他弟弟,結果不得好死,錢塘不是好地方。建寧、重慶、荊州、東昌都是好地方,任憑弟弟選擇。”永樂元年(1403年)二月改封南昌,朱棣非常熱情地親自寫詩送行,下旨把南昌布政司衙門按親王王府規格改建給朱權。朱權畢竟是聰明人,至此已經充分認識朱棣的陰險麵貌,行事十分小心不給朱棣留把柄。果然,沒過多久就有人告發朱權有巫蠱誹謗之事,朱棣派人秘密偵查,始終找不到證據,事情就不了了之。從此以後朱權就更加韜晦,再也不涉足軍政事務,把全部聰明才智放在學術研究和文化藝術上,成為一個著作等身的大學者,一直到英宗正統十三年(1448年)去世,總算平安無事度過餘生。下麵將介紹朱權在學術和文藝上的貢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