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輔臣
(2007-08-18 18:59:17)
下一個
中國推翻帝製以來,努力進行法製建設,從民國的《六法全書》到今日日益繁多的法律法令的公布施行,艱難地向法治社會前進。但是即使在號稱超越了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新中國,作為封建社會特色的人治陰影總是揮之不去,從人治到法治還是任重道遠。其實就是在封建時代,各個朝代還是製定了許多條律法令以維持社會的穩定。所謂‘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好像有一點法律麵前人人平等的意思,但實際執行起來就完全是兩回事了。在政治比較清明的時候可能會好一些,下麵是兩個據律向皇帝抗爭的例子。貞觀二年(628年),許多地方發生蝗災,甘肅一縣令盜用官糧賑災。李世民聞奏大怒,下令處斬。魏征認為罪不當斬,三次抗駁詔命,這個縣令總算沒有被殺掉。儀風元年(676年),狄仁傑為大理丞(最高法院秘書長),左威衛大將軍權善才、右監門中郎將範懷義,因誤砍昭陵柏樹,高宗命殺之。狄仁傑奏曰;“二人罪不當死。”“上作色,令出”。仁傑犯顏直諫說:“今誤伐一柏,就殺二將,若盜一杯土,何以處之?不當殺而殺,是法不信於人。我不能奉詔陷陛下於不道,恐後世議論陛下何為人主乎?”於是改殺為流。這些是很罕見的例子,而且隻發生在名臣和明君(至少不是昏君)身上。
明朝雖然有一部內容十分全麵的《大明律》,實際上還是一個人治社會。明朝經曆過三種人的人治:皇帝、內閣輔臣和權閹。基本上是皇帝自己直接治理的有洪武、永樂和崇禎三位,前兩位是開國君主,很有才幹,也已明白一個人是忙不過來的,永樂後期就越來越倚重閣臣。崇禎誌大才疏,既不善於識人,又不善於用人,臨死還說君非亡國之君,臣皆誤國之臣,太沒有自知之明了。權閹當政是明代最黑暗的時期,主要是正德朝的劉謹和天啟朝的魏忠賢,時間並不長,各隻有六、七年(正統朝的王振和成化朝的汪直時間更短,似可忽略),但為害甚烈,都動搖了明朝的根基。明朝二百八十年曆史中超過二百年時間主要是內閣輔臣治理國家,國家機器基本能正常運轉。如果皇帝頭腦又比較清醒,那段時間政治就比較清明了。所以有明一代輔臣特別是首輔的人品好壞、能力高低以及各輔臣團結與否對國家興衰影響很大。
明朝共有大學士164名,洪武和永樂兩朝的大學士還不能算是輔臣,洪武朝的大學士隻是五品官,和知府同品級,不過是皇帝的機要秘書而已。所以明朝的輔臣實際隻有一百五十多個。雖然內閣名義上是集體領導,但是明中期以後,權力就集中到首輔手中,次輔以下話語權不大。明朝輔臣的學曆很高,一般都要有庶吉士學曆(相當於現在的社科院研究生畢業,當時算最高學位了),明代庶吉士往往被尊稱為儲相,原因就在於此。從三楊算起到崇禎死共有首輔47人,其中狀元有八人,加上榜眼、探花和傳臚(二甲第一名)占了三分之一,成化朝的首輔商輅更是三元及第(鄉試第一名的解元,會試第一名的會元,殿試第一名的狀元)。其他輔臣中也有不少狀元,如弘治朝的謝遷,嘉靖朝的顧鼎臣,崇禎朝的文震孟等。明清的八股取士曆來遭到痛批,但是從明朝的這些輔臣來看,基本上不是高分低能的死讀書的朋友,大部分確實有治國的能力。明朝的書生還有一點十分奇怪,不僅能文而且能武。比如於謙、馬文升、劉大夏、項忠、譚綸、熊廷弼、袁崇煥、孫承宗、盧象升等或者國防部長當得好,或者能領兵打仗,甚至兼而有之。
明朝的輔臣首推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楊士奇(1364~1444),名寓,字以行,號東裏。今江西省泰和縣澄江鎮人。永樂元年(1403),楊士奇被選入內閣管理機務,由於他在經濟(不是現代意義下的經濟,而是經邦濟世即管理國家的意思)、識拔人才、文學各方麵能力都很強,永樂二十一年以後擔任了實際上的內閣首輔二十二年,是明代任期最長的首輔。楊士奇為人寬宏大量,好稱道別人的長處,檢討自己的不足,常以大局為重,從不記私恨。楊士奇平生樂簡靜,閑暇時閉門讀書。居官奉職甚謹, 在家裏絕不談公事,朝廷的事,就是至親的人也不讓他們知道。在京城為相幾十年,妻子卻在家鄉躬勤家業,以耕作為務。楊士奇因出身貧寒,深知民間疾苦,為相以後,常以國家安定和人民生活為念。尤其是宣德五年(1403),許多地方接連遭受水旱災害,宣宗召楊士奇商議下詔寬恤,免除災區的賦稅及所欠官馬虧額。楊士奇請求將過去舊欠賦稅和薪芻錢一並免除,並減免官田租額,平反冤獄,淘汰工役,這幾項措施深受民眾喜愛。楊士奇的政績還在於知人善任,拔擢賢能,史稱他“雅善知人,好推轂寒士。”楊士奇愛才重才,不拘一格舉薦人才。他向來認為,各級官吏的好壞,關係到百姓的安危,應該提拔博學多才,品好的人當官,要搞任人唯賢,不搞任人唯親,不重資曆、學曆,不管出身如何,即使是死刑犯的人家,有賢能的子弟也應破格選拔,加以重用。經楊士奇薦舉的人,大都有政績,官聲好,廉冠天下。楊士奇還十分重視學校教育,主張嚴格考試製度,以選拔和造就匡扶社稷的棟梁之才。楊士奇是明代一個頗有政治遠見的政治家,他剛直敢言,提出了許多有利於國計民生的好意見,使明朝初年政通人和,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出現了仁宣之治太平盛世。從中國曆代皇朝看,皇祚是否綿長,與第二代皇帝的作為有很大關係。唐太宗,宋太宗,清聖祖都是有所作為的皇帝,三楊促成的仁宣之治(嚴格地說仁宣是繼永樂之後定都北京的第二代),使得明朝能和唐、宋、清一樣國祚綿長。楊士奇在文學上也頗有成就,他的詩歌雍容典雅,與楊榮、楊溥形成明初的“台閣體”詩派,楊士奇為詩派盟主。“台閣體”是一種頌揚功德,點綴太平的詩風,左右了當時詩壇。正統九年(1444),楊士奇病死,終年80歲。贈太師,諡文貞。
楊榮(1371-1440),原名子榮,字勉仁,建安(今福建建甌)人,也是永樂元年被選入內閣管理機務,並更名榮。官翰林院修撰、侍講以及右諭德,兼侍皇太子。永樂五年(1407)到甘肅管理軍務,進右庶子。永樂八年至二十二年,跟從朱棣五次北征。十四年進翰林學士。十六年進掌翰林院事。十八年進文淵閣大學士,成為實際上的內閣首輔。他覺得自己隻在軍務方麵比楊士奇強,其他方麵都不如,身體也差,就把首輔位置讓給了楊士奇。宣德元年(1426),皇叔漢王高熙在樂安(今山東廣饒)造反,楊榮首先勸告宣德皇帝在高熙未成氣候的時候親征,很快就平定了叛亂,避免了又一次的靖難之變。五年進少傅。正統五年(1440年)還鄉,途中至杭州而卒。詔贈為左柱國太師,諡文敏。
楊溥(1372—1446),字弘濟,湖廣石首(今屬湖北)人。時人稱為“南楊”。他與楊榮同為建文二年進士,同授編修,但是兩人的仕途經曆卻大不相同。楊榮因其後被檢入內閣,又不斷跟隨成祖北征而成為永樂朝的近臣。楊溥卻因為被選侍太子朱高熾為洗馬,成為太子身邊的官僚,也因此而遭到漢王朱高煦奪嫡的威脅,並且一度為這場奪嫡鬥爭而入獄長達十年之久。楊溥的出獄是在十年後的永樂二十二年(1424)八月初五,也就是太子朱高熾得到成祖遺詔的第四天。十天以後,太子朱高熾正式即皇帝位。即位後的第三天,楊溥被授官翰林學士,重新開始了他的官場生涯。楊溥真正走上朝廷重臣仕途,是在仁宗去世,宣宗即位以後。宣宗即位後,楊溥入內閣,開始與楊士奇、楊榮等閣臣共掌機務。正統十一年卒,諡文定。也許是因為在仕途上長期受挫的緣故,楊溥與楊士奇和楊榮在性格處事上有著很大的區別,他在為人處事上有時顯得過於謹慎,政績也比前兩位差。
正統初年,三楊年紀都很大了,需要接班人。楊士奇找了兩個狀元作助手,一個叫曹鼐(1402-1449)直隸寧晉(今河北寧晉縣)人,一個叫陳循(1385-1464)江西泰和人。曹鼐為人“內剛外和,通達政體”,為政清廉,一身正氣,兩袖清風。楊榮死後,楊士奇常病不能視事,閣務多由曹鼐處理。三楊死後,曹鼐就自然成為首輔。此時英宗已經親政,身邊有個大太監王振挑唆皇帝經常無事生非。曹鼐畢竟年輕,資曆威望不夠,壓不住王振,正統十四年終於惹出土木堡之變。在這一事變中,英宗被俘,曹鼐殉難。於謙領導了京師保衛戰,擊退了外敵,並立英宗之弟朱祁鈺為帝(代宗景泰皇帝),以免受要挾。整個景泰年間都是陳循擔任首輔,陳循為官清正,關心民瘼,基本維持了社會穩定。
1437年左副都禦史徐有貞,武清侯石亨和太監曹吉祥乘朱祁鈺病重,發動奪門之變英宗複辟,改元天順,時年73歲的陳循受廷杖後被流放到遼寧鐵嶺,並死在鐵嶺。直到於謙昭雪,陳循才平反歸葬故土。徐有貞(1407-1472)初名珵,字元玉,吳縣(今江蘇吳縣)人。以奪門功封武功伯兼華蓋殿大學士,成為首輔。宣德八年進士,授編修。他對天文、地理、兵法、水利、陰陽、方術之書,無不研究。是一位很好的水利專家,曾修過“廣濟”渠和“通渠”閘。人很聰明,也有能力,可是心眼兒不正,就是他誣告殺害了於謙、王文等人。他還想獨攬大權,於是和石亨、曹吉祥交惡。反被石亨等誣陷,隻當了一年首輔就被貶任廣東參政,繼而削職為民,流放金齒(雲南保山)。後來雖得赦歸原籍,始終未能複職,明史上被認為是一個奸臣。
徐有貞為了擴大實力,拉了持中間立場的吏部侍郎李賢入閣,結果是為自己找了一個政治生命的掘墓人。李賢(1408?-1466),字厚德,河南鄧州人。宣德八年進士,二十餘年一直在吏部任職,曆任主事(處長)、郎中(司長)、侍郎(副部長),入閣後還兼任吏部尚書。李賢任吏部侍郎時與於謙的交往並不親密,他們之間也曾有政治分歧。但李賢從內心敬佩於謙的勇氣、才幹、清正、廉潔、剛直不阿。在於謙被冤殺後,李賢下決心要為於謙討回公道。但在敵我勢力懸殊的情況下,他沒有公開站出來反對。他知道,要戰勝奸邪,就必須比奸邪更狡詐、更有權謀。他靜靜地隱藏了自己,默默地觀測對手,利用他們之間的矛盾,各個擊破。李賢為人正直,交遊廣泛,和徐有貞、石亨等人也保持了較密切的關係,甚至讓他們感到,李賢也是自己的人。李賢看到,奪門之變不久,徐有貞、石亨等人內部就產生裂痕,他先是利用石亨罷免了徐有貞,自己成為權力更大的首輔,為於謙等人的平反昭雪創造了更有利的條件。在英宗的親叔叔襄憲王朱瞻墡入覲,向英宗當麵解釋清楚王文並沒有在代宗病危時想以他的兒子朱祁鏞繼承皇位後,李賢不失時機的明英宗麵前說明代宗無嗣,死後皇位自然會還給英宗,於謙和王文也是這樣打算的,因而根本沒必要搞奪門之變,所以自己也沒有參加。由此揭露了徐、石、曹等人籌劃的的陰謀真相是讓英宗背黑鍋而使他們獲益。英宗至此恍然大悟,覺得作了冤大頭,下旨從此禁用 ‘奪門\'兩字。天順三年,李賢經過一番布置後,奪了石亨侄子大同總兵石彪的兵權,並把石亨和石彪逮捕入獄。次年石亨死在獄中,一個月後殺了石彪。太監曹吉祥看到苗頭不對,第二年和養子曹欽在京城發動政變,擊傷劫持李賢並攻打皇宮。英宗畢竟經曆過大場麵,緊閉宮門逮捕內奸曹吉祥,守了兩個時辰,勤王兵到解救出李賢殺了曹欽,曹吉祥被淩遲處死,終於慰籍了於謙的在天之靈,並為後來成化朝的於謙案平反奠定了基礎。李賢為官清廉正直,政績卓著,憲宗即位以後,他警告憲宗“天時未和,由陰氣太盛”,又勸憲宗“無狎左右近幸’。他對於憲宗,正如對於英宗一樣,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可惜他在成化二年十二月便病故了,年紀僅有五十九歲,是明朝曆史上難得的治世良臣之一。英宗輔臣前有三楊後有李賢,雖經土木堡之變國力大損,還好沒有傷筋動骨。英宗在天順年間不算昏庸,臨死前做了兩件好事:赦免被長期囚禁的建文帝的小兒子建庶人;下令從他開始皇帝死後不得用宮人活殉。
1464年英宗死,太子見深繼位是為憲宗,明年改元成化。由於幼年時的坎坷遭遇,兩歲時就依戀比他大十七歲的宮女萬貞兒,當了皇帝之後就把她封為萬貴妃,畸形之戀一直到死為止,在中國曆代皇帝中絕無僅有。正由於此所以李賢會警告憲宗“天時未和,由陰氣太盛”,又勸憲宗“無狎左右近幸’。成化朝前期的四個首輔李賢、陳文、彭時和商輅都是正人,彭時執政七年時間最長。彭時(1416-1475)是江西安福人,正統十三年狀元,曆官翰林院修撰,次年郕王監國,奉命入閣,景泰元年出閣,其後屢升為左春坊大學士,太常寺少卿,兼侍讀。英宗複辟以後,再度入閣,不久,升翰林學士。憲宗即位,兼吏部右侍郎,次年,升為兵部尚書,仍兼翰林學士,值閣。彭時為人耿直,每每為了公事與李賢爭辯。李賢的度量,足以容他,因此而合作得好。有一次,李賢被錦衣衛指揮門達所誣陷,幾乎獲罪。英宗說:“在去了李賢以後,專用彭時”。彭時聽到了,向人說:“李公有經濟才,何可去?去賢,時不得獨留!。彭時立朝30年,一生為官清廉,剛正耿直。他敢於持正論,識大體,顧大局,從不計較個人榮辱、進退、得失。彭時的難能可貴之處,更在於他的不畏權貴,直言相諫。他在朝中,昂昂然不畏強禦,使得正氣充沛。他公開反對光祿寺在京師各城門“抽分”(抽取一種類似厘金的城門稅),認為是“掊克不堪”;也公開反對萬貴妃“漁竭帑藏”、對販賣珍珠寶石的商人加倍給錢。他反對萬貴妃專寵椒房,甚至明明白白地向憲宗上疏,說“專寵者已過生育之期”,“望均恩愛(於眾妃)為宗社大計”。這些話,在當時均足以招致殺身之禍,然而彭時不怕。他在成化十一年三月病故,年紀也不過是六十歲而已。這是明朝的不幸。其後,支撐朝廷的大責任,便落在商輅一人的身上。商輅(1414-1486)是浙江淳安人,正統十年的狀元,是連中三元的人物。商輅為人“平粹簡重,寬厚有容”,也就是外柔內剛,待人和氣而固守原則。立紀妃的兒子祐樘(孝宗)為太子,他出力很大,為明代造就了一個明君。重新正麵評價明代宗,並承認他是一代皇統也是在商輅努力下做到的。隻是由於性格的限製,比李賢和彭時軟弱,成化十三年六月間因鬥不過汪直而自請辭職,憲宗給他少保的官銜,準予退休。
成化十三年以後是明朝比較黑暗的時期,除了外戚萬氏以外,還有以汪直為首的閹黨,為首以李省孜的和尚道士,太監梁芳一幫人靠進春藥邀寵。商輅退休後到憲宗死首輔是萬安,這是一個貪戀權位的無恥小人。他敷衍政事,認萬貴妃為姑母,獻房中術的書給憲宗,千方百計鞏固自己的權位。留下了‘紙糊三閣老,泥塑六尚書’的笑柄。輔臣,部長尚且如此,朝政可想而知。好在憲宗昏而不暴,還能勉強維持下去。成化二十三年憲宗死,雖然太子朱祐樘直到登基前一直如履薄冰,但不像憲宗而是明代最好的皇帝,迎來了明代的中興。繼位之初就趕走了李省孜和梁芳兩幫人(汪直集團在此之前因為爭權奪利已被萬安收拾了,這大概是萬安做的唯一好事)。孝宗為人寬容厚道對於有殺母之仇的萬氏集團,隻是不許他們幹涉國政,其它一切待遇照舊。孝宗一再暗示萬安,本來想讓他主動請辭,體麵下台。誰知此人不識相,孝宗隻得拿出殺手鐧,叫太監首領司禮監懷恩(這是一位明代很罕見的正直的好太監,曾救過幼年時朱祐樘的命,並因此被貶到鳳陽守皇陵喝西北風去,孝宗即位就把他調回北京,還親自到宮門接他)把萬安獻給憲宗房中術的書丟在他臉上,斥責他:“你這德性能擔任首輔嗎?”到此萬安不得不退休了。次輔劉吉是紙糊三閣老之一,臉皮比萬安更厚,人稱劉棉花,隨你怎樣諷喻就是不辭職。孝宗是個軟心腸的人,隻得讓他暫時留下,還要按傳統升他為名義上的首輔。
孝宗也有一套辦法對付劉棉花,他提升吏部左侍郎徐溥為文淵閣大學士,參預機務,進禮部尚書,讓徐溥實際管理內閣。重用一批尚書級的老臣,其中王恕、馬文升和劉大夏被稱為弘治三君子,極得孝宗信任,許多事情繞過內閣。孝宗即位之初,內閣作用並不大,直到弘治五年徐溥任首輔,六年王恕退休,內閣作用才漸漸大起來。徐溥(1428-1499)字時用,號謙齋,宜興伏溪(今宜城鎮溪隱村)人。徐溥入閣為相12年,對朝政盡心盡力,多所匡扶,被譽為明朝賢相之一。平生樂善好施,對鄉裏族人關懷備至,自己生活儉樸。他仿效宋代範仲淹義舉,叫二弟到京城商量置辦義田以養宗族;也將自有田產800畝作為義田,分給村人耕種,如遇災荒即減租免征,並開義倉賑濟;還聘請塾師興辦義學,並在伏溪河口設置“徐氏義渡”。弘治十一年九月徐溥告老還鄉。弘治十二年九月十一日病逝,享年72歲,葬南陽山(今宜城鎮梅林)。特贈太師,加特進左柱國,謚文靖。徐溥注意培養接班人,任首輔後用劉健作助手,弘治八年再引李東陽和謝遷入閣。徐溥退休後劉健為首輔和李東陽、謝遷組成很團結很有效的三人內閣。時人稱‘李公謀,劉公斷,謝公尤侃侃’,稱讚李東陽多謀略,劉健善決斷,謝遷擅長宣傳和解釋政策,是很好的政府發言人。可惜這美好時光滿打滿算隻有十八年,孝宗死後繼位的是明代最荒唐的皇帝武宗,弘治朝辛辛苦苦積聚起來的國力被敗得精光。
武宗就是京劇《遊龍戲鳳》中那個調戲李鳳姐的正德皇帝,是一個長不大的孩子,多動症的頑童,一生隻知道玩。開始太監陪他玩,引他玩,所以最相信太監,劉謹因此得以專權。劉謹敗後又有江彬陪他玩,引他玩,所以佞臣江彬專權。正德朝是明朝最黑暗時期之一,特別是劉謹時代。但是這一朝前後的兩個首輔李東陽和楊廷和非常了不起,不僅努力維持了政權的穩定,還先後誅滅了劉謹和江彬。傳奇宰相李東陽另撰專文介紹。楊廷和 (1459-1529)字介夫,號石齋,蜀郡新都(今成都市新都縣)人,是明代另一大才子楊慎之父。性沉毅持重,輔國經邦,革除弊端,政聲蜚著,是明代一位著名政治改革家。 正德七年(1512)進謹身殿大學士;繼李東陽出任首輔。曾屢向武宗帝奏以去奸,正朝綱之計.奈宦官惡勢力如瘟疫一般迷彌充蔽,誘導皇帝日事荒淫。武宗既然無心振作,自不會認真采納。但楊廷和認定目標,鎮靜持重以待發展,表現了政治家的氣度。十六年(1521)武宗朱厚照崩,無子,楊廷和引《皇明祖訓》“兄終弟及”為據,請立孝宗的大弟弟興獻王長子繼興王朱厚熜入繼皇統。得到皇太後準許後,由楊廷和擬發“遺詔”,迎候朱厚熜自封藩所在地安陸(今湖化應山縣)回京繼位。於新皇帝尚未抵京的一月之餘,楊廷和借遺詔行事,勵行新政,革除武宗朝所留弊政:打擊宦官秉政當權惡勢力、遺散平虜伯江彬矯旨改建的威武營、資遣錦衣衛擅調用的各邊兵及其進獻的美女、取消“皇莊”、“皇店”等工程。收納宜府(河北宣化縣)行宮金銀珠寶,入於內庫、釋放南京大獄冤囚等。最後並說服皇太後,計擒欲擁兵反叛的奸佞將領江彬,於世宗即位後當眾處決,榜示天下,同時將其死黨一一輯拿,分別懲辦。楊廷和總理朝政三十七日,改革之舉,意義深遠,惡勢力遭到打擊,正派力量得以增長,人心大快,國家從危弱轉臻初治,史稱“中外倚以為安”。世宗朱厚熜即位時,楊廷和奏準頒發擬定的新政綱領,借以精兵簡政,減免稅賦,清理鹽政、漕運等,謹慎刑審、廣開言路,舉薦人才,使“天下翕然稱治”,朝野大悅,皆稱頌新天子聖明並楊廷和之功德。後因“大禮議”,嘉靖三年(1524)二月將其楊廷和罷歸故裏新都。七年(1528)削籍為民,八年(1529)楊廷和病故於四川新都縣,享年七十一歲.穆宗隆慶初年得以複官,贈太保,諡文忠。楊廷和一生博學鴻毅,光明正大,積極倡導勵行“新政”,對明朝之中衰起到一定振治作用,不愧為一位有膽識卓見的政治改革家。誠如李東陽說:“吾於文翰,頗有一日之長,若經濟(經邦濟國)事,須歸介夫.”
1422年朱厚熜以近支藩王入繼大統,是為世宗嘉靖皇帝。嘉靖以前內閣輔臣也有意見不一致的時候,但沒有形成黨爭。由於大禮儀,嘉靖朝大臣一開始就分成繼嗣派和繼統派,前者為傳統勢力,後者有皇帝支持,兩派爭論不休(詳情見《楊慎父子的悲劇》一文),所以嘉靖十七年以前頻繁更換首輔。其間任期最長的是張璁,先後共五年。張璁(1475-1539)字秉用,號羅峰。浙江永嘉永強(今屬溫州市甌海區)人。後因“璁”字與明世宗朱厚熜的“熜”字同音,世宗特賜名孚敬,字茂恭。正德十六年進士,是明代唯一一個非翰林出身的首輔。是他在朝臣中首先支持了嘉靖,並為繼統找到了理論根據,嘉靖很感激視他為知己,中進士僅五年就破格入閣,沒多久還讓他成為首輔。張璁人不壞,十分清廉也有能力,隻是心眼兒太小,好報複,缺乏宰相氣度,群眾關係太差。先後三次任首輔,都是由於同僚的不合作無法開展工作,不得不退下來。另一個任期較長的首輔是楊一清(三年),字應寧,號邃庵,祖籍雲南安寧,晚年居鎮江(1454-1530)。楊一清為明朝名臣,多有建樹。弘治間督理陝西馬政,力矯積弊。禁止不法商人壟斷茶馬交易,改由官方專管茶馬貿易,確保軍需民用.稱為善政。他巡撫陝西,選卒練兵,加強邊防。在陝8年.實地考察山川形勢,悉心研究邊防。向朝廷奏陳邊防方略,建議在延綏、寧夏、甘肅三鎮設一指揮機構,總製三鎮軍務,沿邊築城牆、墩台,設衛所,募守軍。朝廷采其議。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命楊一清總製三鎮軍務,建設邊防。正德五年,安化王朱寘鐇反叛,楊一清總製軍務,很快平定叛亂。在師兄李東陽(李和楊都出自狀元黎淳門下)的策劃下平亂後,楊一清勸宦官、監軍張永剪除大權奸劉瑾,張永從楊一清計,乘獻俘奏功之機,向武宗揭發劉瑾不法罪行。劉瑾因此被誅,朝野額首稱慶。楊一清曾三次總製軍務,主管三邊防務,邊境安定。世宗比之唐朝大將郭子儀。嘉靖五年當了兩年首輔狀元出身的費宏(1468-1535,字子充,江西鉛山人)為張璁、桂萼所構,致仕去,楊一清繼任首輔。嘉靖八年,也是因與張璁政見分歧,受攻訐排擠,被命致仕。翌年受誣陷,削職,旋病卒,享年76歲。數年後,世宗追複其官,贈太保,諡文襄。
嘉靖十七年到四十五年共有夏言91482-1548)、翟鑾、嚴嵩(1480-1566)、徐階(1494-1574)四人先後任首輔,除翟鑾外,其餘三人曆史上都大大有名。自嘉靖朝起,內閣成員之間黨同伐異愈演愈烈。這其實是嘉靖皇帝有意為之,任命了一個首輔以後就立即培養其對立麵,以防止一派實力膨脹,尾大不掉難以控製。世宗雖然在嘉靖二十一年(1542)後就一直偏居西苑,卻能乾綱獨斷,掌控著朝廷大權 ,嘉靖一朝,有寵臣而無權臣,原因就在於此。此時世宗已經非常迷信道教,雖然也有因為道教的法術在解決一些求雨、祈嗣等問題上有所應驗的原因,但是,歸根結底是想要尋找長生之道。世宗從道士那裏學來的長生之道有二:一是齋醮,二是采陰補陽。齋醮建道壇,齋沐之後,向神仙祈福。齋醮時必須向上帝呈奉祝詞,即青詞。青詞是道士齋醮時上奏天神的奏章,通常是用硃筆寫在青藤紙上,又稱為綠章。如果說張璁和夏言是靠繼統理論當上首輔的,那末嚴嵩和徐階(還有後來的李春芳)都以善撰青詞討好皇帝,可稱為“青詞宰相” 。史書上把夏言(作為明代唯一被殺的首輔容易使人同情)和徐階作為正人君子,嚴嵩則是大奸大惡之人。其實從他們所作所為來看,區別並不大,都是靠揣摩皇帝的意思辦事的。徐階更是和嚴嵩一樣貪鄙,決不是好鳥。在富庶的鬆江府侵占民田四十萬畝,是嚴嵩的十五倍,三個兒子橫行鄉裏,惡名昭著不在嚴世蕃之下,《海瑞罷官》裏說的就是他,倒是嚴嵩在家鄉修橋鋪路甚得鄉親好感。嚴嵩的惡行是被誇大的。有人考證史書所載嚴嵩抄家抄出的髒銀數目是抄家主持人徐階為打擊政敵所寫,實際數量沒有那麽多。至於說到嚴嵩誣殺沈煉、楊繼盛、夏言,根據也不充分。楊繼盛是奏章中觸犯了嘉靖被殺,由於楊是徐黨,嚴自然不會出麵施救。楊的侄女婿,禦史鄒應龍探知嘉靖已經對嚴嵩感到厭倦後,就首先向嚴嵩發難,頗有公報私仇的味道。嚴嵩倒是出麵救過夏言,沒救下來,但是這被解釋為嚴嵩故意借此激怒嘉靖。沈煉的故事出自馮夢龍《喻世明言》第四十卷‘沈小霞相會出師表’,那是小說家言,不足為信。因為坊間的話本以及小說和戲劇(如京劇打嚴嵩、一捧雪等)輿論作用,嚴嵩和曹操一樣在百姓心目中形象極壞。
隆慶朝隻有六年,閣臣間先是高拱和徐階鬥,後是張居正和高拱鬥,使崇尚無為而治的穆宗皇帝頭痛不已。徐階、李春芳、高拱先後任首輔,隻有李春芳為人比較寬厚,沒有卷入黨爭太深。
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嗣位時隻有十歲,張居正勾結甚得李太後歡心的太監馮保擠走了高拱,當上首輔,開始了一係列大刀闊斧的改革。張居正,字叔大,少名白圭,號太嶽,湖廣江陵(今屬湖北)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進士,隆慶元年(1567)入閣。前後當國10年,實行了一係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他清查地主隱瞞的田地,推行一條鞭法,改變賦稅製度,使明朝政府的財政狀況有所改善;用名將戚繼光、李成梁等練兵,加強北部邊防,整飭邊鎮防務;用潘季馴主持浚治黃淮,亦頗有成效。萬曆十年(1582年)卒,贈上柱國,諡文忠。死後七個月即被攻訐,籍其家,到天啟年間才恢複名譽。張居正死後名義上是萬曆皇帝親政,實際上萬曆是個甩手大掌櫃,躲在宮裏萬事不管,隻知道斂財,恨不得把國庫搬到皇宮中,像老葛蘭台那樣整天數錢。當了四十八年皇帝,在明朝諸帝中享國最久,親政三十八年中倒有二十多年未上朝,內閣有急事都沒辦法匯報。輔臣們隻能勉強維持著,隻求不出大事,也沒有出色的首輔。執政時間最長(八年)的首輔是狀元出身的申時行,是一個出名的和事老。其次趙誌皋(七年)作風也差不多。到萬曆三十八年葉向高入閣,輔臣隻有他一人唱獨角戲,弄到後來甚至六部尚書也隻剩一個,國事可想而知。萬曆的兒子光宗泰昌皇帝朱常洛隻當了九個月就死了。留下挺擊、移宮、紅丸明代三大案,當時政府殘缺,人心惶惶,誰有心思破案?於是大案就變成疑案。接下來的是熹宗天啟皇帝朱由校,是一個很好的木匠,卻是一個極不稱職的皇帝。朱由校非常信任奶媽客氏,這個客氏是太監魏忠賢的菜戶,於是明朝進入權閹魏忠賢弄政的最黑暗時期。天啟即位把葉向高召回來當首輔,葉向高幹了幾年實在幹不下去,辭職回家了。魏忠賢想好你個葉向高,不給老子麵子,就按上個東林黨黨魁的罪名,把他削職為民,崇禎即位才給平反。
對崇禎評價曆來褒貶不一,但至少崇禎用人不當。開始時的首輔韓爌是袁崇煥的老師,幫助崇禎滅了閹黨,人品也不錯。偏偏崇禎不信任韓爌,周延儒雖然是個狀元,人品去很差,天啟年間投靠魏忠賢,崇禎三年居然用他繼任首輔,同時入閣的溫體仁也是一個閹黨餘孽。崇禎六年溫體仁排擠了周延儒當了首輔,直到崇禎九年。崇禎後來又啟用周延儒當兩年首輔,直到發現周延儒謊報軍情,才賜死,還不是殺頭,素來會殺人的崇禎對他特別寬容。此時已經是崇禎十六年十二月,為時已晚,大事去矣。崇禎執政十六年多,這兩人首輔就當了九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