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10)
2015 (94)
建國初期,中國就談不上有工業,東北有點工業基礎都是日本時期留下的,小豐滿水電站曾印在五毛錢紙幣上,作為中國工業的象征。第一個五年計劃,製定的發展工業策略就是實行“工農剪刀差”,這也是從蘇聯學來的經驗。就是犧牲農民的利益,全力發展重工業。後來的集體化和人民公社都是保證這一策略具體落實的形式。攤丁攤糧入畝,農民無條件的上繳公糧,大中型的水利工程農民出工出力很多還要自帶幹糧。改革開放鄧小平延續了這一政策,口說收繳公糧卻是連年的打白條,連鄉村教師的工資都難以幸免。要說虧欠,所有吃糧票長大的人都虧欠著這些農民弟兄。胡溫時代,工業產值超過了農業產值,自身有了發展的雄厚資金,特別是土地成為有價地產,可以說掘開了一個無可估量的金庫。這時候再對農民征繳公糧實在說不過去,由此開啟了免征農業稅,大作物政府定價包收,主要農用資料實行政策性補貼,直到現在的基礎養老和新農合。可以說沒有農民的犧牲(盡管這種犧牲是被動的強迫性的)也就沒有中國的現在。
治國要有基本的治國之策,要有權衡利弊取其重的眼光和手段。這樣大的一個農業國家在不到百年的時間實現了基本工業化,半現代化,其中沒有犧牲是不可能的。有犧牲就必然有悲壯有悲慘,同樣的犧牲也有中國的前三代工人們和那些雖說穿軍裝卻是服徭役的老鐵兵們,拿著勉強糊口的工資,不分日夜地完成生產計劃,隻為了全國最最基本的物資保障。老鐵兵兩身軍裝,每月六塊錢的津貼,幹的是開山挖河,鋪路修道,人間最最沒有人性的工作。寫到此,想起那首雄壯有力,卻又催人淚下的《鐵道兵之歌》
背上了那個行裝扛起那個槍,
雄壯地那個隊伍浩浩蕩蕩。
你要問我們到哪裏去呀,
我們要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離別了天山千裏雪,
又見那東海騰細浪。
才聽塞外牛羊叫,
又聞那個江南稻花香。
同誌們——啊!
邁開大步啊,朝前走——啊,
鐵道兵戰士啊誌在四方。
一支衣衫襤褸,扛著鐵鎬拿著鍬的部隊,蜿蜒攀爬在二郎山的高山之巔,緊勒腰帶掘地挖泥在鄭廣鐵路複線建設的兩邊,打眼放炮,風餐露飲,做著我們今天無法想象的艱苦。麵對這些做出犧牲和付出青春的人們,我們真是無言以對。苦不怕,隻要苦得其所。向經典致敬,更應該向這樣的人們致敬。
注:建國初期從鄭州到廣州的鐵路還是單線,長江上沒有一座橋,既有的鐵路也在戰時毀得七零八落。是這些基本由農村青年組成的鐵道兵們,在近乎無償付出的條件下,用血肉之軀開出了一條條通往四方的鐵路和公路。鐵道兵建製直到84年才正式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