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波

心如止水是一種境界,一種修煉,也是一種無奈與蒼老。不管年齡多大,經曆如何坎坷,有心如水,總是希望風兒吹過,帶起片片漣漪,湧起層層水濤,掀起滔天的巨浪,將那沉澱水底的淤積盡情宣泄...
個人資料
占波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方法探秘

(2015-08-28 06:25:38) 下一個

第一部分 方法探秘

 

做事需要有方法,做人需要有方法。

從衣食住行到晉升成功都需要方法。

那麽,

究竟“方法”是什麽?

究竟什麽是“方法”?

我們

能夠運用哪些方法,

達到自己什麽目標?

 

本篇從“方法是什麽”出發,

從不同角度解答你心中疑惑。

 

 第一章 
 
方法是道路 
 
人人是行者 

 
本章重點內容 

v  方法是道路
 
v  方法是思行
             
v  方法是日用而不覺的思行之道 

如果你不問,我知道什麽是方法;如果你追問,我不知什麽是方法。 

方法是道路

曾經有人將方法表述為:“達致某個對象的思想路徑或解決某個問題的操作技術”,這是很有深度的描述。這個見解,把握了方法路徑的兩個環節——想法和做法。 

《現代漢語詞典》將方法概括為:“人們正確地思索、說話、行動的程序、門路和手段。”這裏提出的方法概念,比上述觀點對方法的解釋更精細、更準確,它不僅揭示了方法的兩端(想和做),還抓住了方法的中間環節“說話”。這樣,它就描繪出了方法完整過程的全景圖像。但是,如果深入探究你會發現——“不正確地思索、說話、行動的程序、門路和手段”也是方法——是“錯誤方法”。(——“不正確地思索、說話、門路、手段和行動的程序、”也是方法,但那是“錯誤方法”會引導你偏離預定的目標,甚至是完全背離。) 

古希臘人用獨特的詞匯 meta 和 od ox 表示方法,意為“沿著正確的道路運動”。

方法是“沿著正確的道路運動”?

方法是“沿著正確的道路運動” 

古希臘人對方法的定義方式在邏輯上被稱為“發生定義”。發生定義通過描述事物的發生、發展、變化、狀態、結果等情形,揭示出事物的本質屬性。如數學上的圓的概念就是按照發生定義確定的——“圓是圍繞定點做等距運動所形成的閉合弧線。”

按照“沿著正確的道路運動”思考方法,你需要把握一些主要要素,(基本要素)如方向;目標;環境;途徑;工具;起點等等。

英語單詞Way可以翻譯成方法、方式、手段、習慣,也可以翻譯成路。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玄而又玄的“道”就被西方哲學界翻譯成Way,用以同理念、理性等哲學概念相比較。(理念理性——去除頓號為好)

 道字在中國可謂曆史悠久,其初始含義就是道路。

 

常言道:“大道朝天、道道相通”,所謂“道”,在這裏,就是“路”。隻不過,人們習慣於將“長且寬的道路”稱為“道”(如國道、省道、通衢大道);將規模小一點兒或者專用的“道路”稱為“路”(如馬路、公路、鐵路、郵路);還將相對“短窄曲折的道路”稱為“徑”(如路徑、小徑、曲徑通幽)。

 

新華字典》中將“路”注釋為“往來通行的地方”,而“看的清、用得上、行得通”,恰恰是各種方法的基本要求之一。 

著名哲學家海德格爾曾經說:“路這個詞中隱藏著思索著的世界的全部秘密,一切都是路”。

一切都是路 

一切都是路 

 

觀察世界——

浩瀚宇宙,是星辰的路;

碧落青霄,是雲霞的路;

幽穀深塹,是小溪的路;

絕壁斷崖,是飛瀑的路;

……

柳岸草堤,是江河的路;

深礁暗流,是魚蝦的路;

荒原大野,是野獸的路;

網絡電腦,是信息的路。

 

體悟人生——

生命開始,人生之路;

入園入校,求學之路;

求職就業,職業道路;

提高完善,成長之路;

事業發展,成功之路;

無路可走,窮途末路;

……

人體有“絡”:經絡、脈絡,絡就是路;

生存有“道”:求職、求生、求……有渠道,“道”就是路;

發展有“途”:前途、旅途、中途、坦途、仕途……“途”也是路。

 

四大名著——

《西遊記》是-西方取經之路;

《紅樓夢》是-男女愛戀之路;

《水滸傳》是-庶民抗爭之路;

《三國演義》-鼎立中原之路。

 

舉目四望——

敞開心扉,言是路;

開闊眼界,思是路;

創新發展,行是路。

思考有“路”——思路;

溝通有“路”——言路;

做事有“路”——通路。

 

尋找感覺——

最溫馨的路是家鄉的路;

最曲折的路是心靈的路;

最甜蜜的路是愛戀的路;

最悲慘的路是窮途末路;

……

人生最可悲的

莫過於

夢醒時分、無處可去;

覺醒時刻、無道可行。

其實,道路總是有的。

隻要敢於探索,

隻要勇於開拓,

隻要善於選擇,

總有適合你自己的路。

 

美國作家歐文-斯通在《總統之戀》中寫道:“人的生命總是沿著一個完整的圈在運行……任何人都無法脫離自己運行的軌道。”

那麽,在人生的道路上——

你熟悉哪條路?

你看好哪條路?

你選擇哪條路?

你回味哪條路?

……

哪條路與你失之交臂?

哪條路讓你抱憾終生?

哪條路讓你魂牽夢繞?

哪條路讓你心安理得?

 人,本是生命索鏈的一環,生命的鏈索構成無窮無盡的路,它通過人的生命從遙遠的過去伸展向渺茫的未來。

 

可見,

方法是道路——道道相通、縱橫交錯、四通八達;

人人是行者——誌向各異、旅途交叉、目標不同。

方法是思行之道 

人們常說思維之道、處世之道、行事之道、溝通之道、講演之道、為人之道、經商之道、為官之道、交往之道、謀劃之道、學習之道、談判之道……可見,在一般人的理解中,“道就是方法、方法就是道”。

試著想一想——

你“知道”嗎?

你“知道”的!

 

道字在中國可謂曆史悠久。早在殷周之際,金文中已見道字,這時的道是道路的意思。

《爾雅.釋宮》曰:“一達謂之道”,指有一定方向的、把人的行為活動導向某一目標的路徑,這與古希臘人對道的理解相一致,也與《說文解字》中“道,所行之道也”的說法相一致。《易經》中多次出現的道,都是在這個原始意義上使用。

在隨後的曆史發展中,道字被賦予了許多新的含義,逐漸形成了天人之道;太一之道;虛無之道;佛家之道;理之道;心之道;氣之道……道的內涵愈來愈豐富了。於是,“道”成為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中的常見範疇之一。

古人對道的理解,為我們探討方法提供了一條有用的思路,使我們能夠有效地把握方法的線索——道。 

漢字的主體是在象形文字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表意文字。從漢字的字形結構分析,“道”字從首從行,可以理解為:“腦之所想、身之所行”。

“腦之所想”——思維之路

“身之所行”——行為之道

“道”的這個涵義恰恰與本章開篇描述的方法——“達致某個對象的思想路徑或者解決某個問題的操作技術”——完全相符。在這裏,方法的含義和“道”的涵義完全重合一致,是同一概念。 

中國古代思想家老子哲學的核心命題就是“道”。

老子所說的“道”有三層含義:

自然之道;

認知之道;

行動之道。

後人據此開創了道家學說,雙魚圖則成為這個學說的標誌性圖形。

請仔細品味雙魚圖中的黑“魚兒”和白“魚兒”的相互關係,看看它們是如何互動、互通、互補、互纏、互融……

順著這條思路深入觀察會發現——

“腦之所想”的部分具有內斂性,它存在於人的頭腦中。人的思想“看不見、摸不到”,所以有人用“黑箱”來描述它。在雙魚圖中,我們可以將黑色的部分看做人們內在的思想部分。

“身之所行”的部分具有外展性,它通過人的行動表現出來。人的行為“看得見、說的清”,其信息可以通過觀察、傾聽、比較等手段獲得。在雙魚圖中,可以將白色的部分看做外顯的部分,它代表不同人群的各種各樣的行為。

思想與行動,總有一個在路上

思維與行為,總有一個交集點

所以,

方法要——

理順這條路,

找到結合點!

 

順著這個思路全麵觀察會發現,“想法”和“做法”——“達致某個對象的思想路徑(腦之所想)和“解決某個問題的操作技術(身之所行)”——構成了方法的兩個端點。

但是,

與“想法”和“做法”同等重要的還有一個“說法”!

其實,如果準確地理解“人的行為”,人的“行為”可以區分為“語言行為”和“動作行為”(肢體行為)。所以在本質上,“說法”和“做法”都應該歸納在“行為”的概念之下。

但是,

語言作為人的一大發明,對信息傳播和人的行為控製發展到了空前高度——“語言指導行為”、“語言控製行為”、“語言壓迫行為”、“語言創造行為”……的現象普遍存在。

於是,

“說法”憑借自己距離“想法”比“做法”更近一些的位置優勢,獲得了與“做法”平等的地位。(去掉中間想法和做法的雙引號,看起來會更舒服些)

於是,

“想法”說法”做法”構成了方法的基本流程(本書第二章將對方法流程展開詳細分析)。

顯而易見,方法流程有兩個流動方向——

從想到說到做是思想的推展過程

從做到說到想是行動的總結過程

 

方法流程的上述特征,恰好與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描述的“道”的形成過程非常接近。這個過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作為“思-行之道”,方法的形成過程就是:

1.“道生一”

人們常說的為人方法、處事方法、學習方法、做事方法、經商方法、管理方法、溝通方法……都可以用一個“道”字概括。

2.“一生二”

“道”字可以分解為“腦之所想”和“身之所行”兩大部分。

3.“二生三”

“想法”“說法”“做法”構成了方法的基本流程。

4.“三生萬物”

“思-行之道”縱橫交錯、細分細化、盤根錯節、周而複始、組合運行……幻化出世間形形色色、千變萬化的方法。種種方法涵蓋了人們對外部世界的認知過程、適應過程、選擇過程、探索過程、改造過程……構成了人類社會色彩斑斕的思維過程和多種多樣的行為過程的全景圖卷。(構成了……行為過程,展現出一幅無所不包,無所不容的全景圖卷,)

 
l 趣味觀察:

 

一棵“樹”,看清方法全貌。

 

 
   



方法是日用而不覺的思行之道 

方法是道,道道相通;

方法之行,始於足下

方法是道,道道相交相通,

方法是行,步步始於足下。

然而,

始於足下的道路常常坎坷不平

有些道路在行進中還異常艱難。

始於足下的道路常常會坎坷不平,

相通的路在行進中時時異常艱難。

此論,

有李白的詩篇《行路難》為證: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暗天;

閑來垂釣坐溪上,忽複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

多歧路,今安在。

……

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

有意思的,是李白的最後結論:

行路難、歸去來

換句話說——“老先生-我不伺候了!”

李白的困惑,正是方法的困惑——

想走,走不動;

想幹,幹不成;

放棄,不甘心;

作為,沒機會。

於是,

李白感慨道:

行路難!行路難!

多歧路,今安在?

於是,

李白選擇退出的方法,

解決心中的憤憤不平。

 

如果從方法分析的角度看,

李白麵臨路徑選擇的困惑——

做詩人,可以瀟灑自由——李白輕車熟路;

做官員,需要阿諛逢迎——李白嫉惡如仇。

李白不知道——不同的定位有不同的要求,

李白不明白——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選擇!

 

李白的困惑,也是方法的困惑——

用詩人的激情去描述世界需要文采;

用智者的眼光去分析世界需要理念;

用政治家的抱負改變世界需要戰略。

顯而易見的事實明顯地擺在眼前——

李白不具備智者和政治家的素質!

角色定位各不同

路徑選擇定不同 

但是,

為什麽李白對這樣顯而易見的道理都想不清楚呢?

這涉及方法的一個很奇怪的特點:“日用而不覺”。 

天天接觸卻熟視無睹,

——“不自知”;

經常應用卻無知無覺,

——“不自覺”。

熟悉到不知不覺的地步,

習慣到無知無覺的程度。

於是——

錯,而不知錯在哪裏;

誤,而不誤知在何處;

偏差,不之偏向何方;(知)

糾正,不知如何下手;

……

不知羞,所以坦然;

不知恥,所以張揚;

不知機會,所以茫然;

不知改善,所以盲從;

……

習慣於熟悉的思路;

遵循著習慣的做法。

所以——

如果你不問,我知道什麽是方法

如果你追問,我不知什麽是方法

造成這種奇怪現象的根本原因在於——

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方法是道路,路況不同——

方法之道路-道道相連、路路相通;

人人是行者-境遇各異、路數不同。

有人感慨:行路難,難於上青天。

有人卻說:方法對,一切很簡單!

感慨“行路難”,其實——這通常是選擇錯誤;

慶幸“旅途順”,其實——這往往是機緣巧合;

埋怨“機會少”,其實——卻不知在坐失良機;

發愁“選擇難”,其實——是舉棋不定猶豫中。

方法是道路,應對不同——

匆匆趕路之際,別忘了看風景;

遭遇風暴陷阱,別忘了找方向;

激烈競逐之中,別忘了守規則;

抱團取暖之時,別忘了抓機會。

……

學會觀察——才不會迷茫迷失;

學會思考——才不會盲信盲從;

學會選擇——才不會貽誤時機;

學會堅持——才不會半途而廢。

 

方法是道路,區段不同——

方法之道不是普通的道路(但同樣是“往來通行的地方”),

方法是思維與行為的通道(可以將其簡稱為“思行之道”)。

“思-行之道”有其規律——這規律就是方法;

“思-行之道”有其效用——這效用就是成功。

“思而知”(思考然後知道)——是認知過程;

“知而行”(認知然後行動)——是知行過程;

“行而果”(行動然後成敗)——是行動過程;

“果而習”(成功然後重複)——是習慣過程。

無論最終完滿實現心中目標還是功虧一簣,

都是上述過程的結局以及達到目標的感受。 

方法是道路,選擇不同——

成功道路千萬條,你選擇哪一條?

成功方法千萬種,你熟悉哪一種?

人在旅途,你選擇的路徑對不對?

路在腳下,你足下的道路平不平?

 

人人是行者,行者須知——

天上若無難走路,(上天)

世間哪個不成仙。

世間若無行路難

如何個個不成仙 

方法是道路,基點不同——

思路決定出路

選擇決定成敗 

隨著步步深入探討你就不難發現:

方法就像一個你最熟悉的陌生人!

方法是我們、是你們、是他們——

日用而不覺的認知之道

日用而不知的選擇之道

日用而不思的應用之道

日用而不悟的成敗之道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