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回帖:
明朝是中國文化思想比較活躍的一個時段,剛從蒙元朝政還原回大漢朝政,上上下下有一種圖強奮進的合力,生產力亟待恢複和發展,資本主義開始萌芽,新思想,新思維,新文化得到了有限的自由。民間大量的口頭文學在這一時期變成了刻本印本得以更加廣泛的流傳。對中國文化影響至深的“四大名著”出自明末清初,其斬妖除魔,嘯聚山林的抗爭精神,對封建製度的深刻剖析,以及對朝政人物治政手段的刻畫與曆朝曆代統治人物宣揚的文化相左,這些書本的出版和流傳說明當時的社會環境確實很寬鬆。但這種寬鬆隻是文化思想方麵的寬鬆,與人們心理上的自信關係不大。你貼中旁征博引的那些史料僅是一些不第書生,失意官宦,街頭狂叟和沒落文人的一時之舉。這些舉動不但不能證明普通民眾的自信,反而側麵證實當朝者的自信,給你把圈子畫大一點,隨你蹦躂。在嚴謹的封建體製下,在一脈相承的儒家文化束縛中,即便這些看似“自信”,敢於犯上的曆史留名者也算不得真正的自信。其實我們辯論的論點不在一個層位上,各說各的“自信”,各舉各的辯據。你拿一個時段,一個階層的表象去印證一個朝代廣大民眾的自信;我指秦漢以來嚴謹的封建體製對人們觀念形成的烙印和這個體製洗刷民眾頭腦,用規範化的儒家文化對民眾獨立思想形成的禁錮。有此兩者的存在,深固於人們的腦中,人就難以成為有個性的自我。自古以來,家有族長,村有鄉紳,州有官府,從來都是上大於下,民眾隻有跟隨聽話的份兒,絕無下大於上,官隨民意為民所用的實質出現。即便你列舉的那些朝代,那些代表自信的人物無一不是在這個大環境之下。比較東西方人們的自信,其實隻是自信程度的差距,中國人尚處在封建殘餘製度,封建文化與現代文化衝突的階段;西方人經過工業化伴隨的普及教育,文化的提升使人們對自我有了一定的認識,在資本主義製度改良過程中贏取了一定的自由度,自信人人可當總統,建立了某種虛擬的自信。其實兩種自信都是有限度的自信,隻不過中國人更加可悲罷了。
來帖:
問題就在於曆史上的儒學並沒有你說的那麽嚴謹,那所謂的嚴謹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隻在明末和整個滿清時期才有。
你所謂的:自古以來,家有族長,村有鄉紳,州有官府,從來都是上大於下,民眾隻有跟隨聽話的份兒。同一時期,歐洲難道不是如此嗎?甚至那是歐洲的狀況應該比中國更差才對。那時教會對歐洲的統治可是比中國更黑暗、更野蠻。歐洲的經濟、文化也遠遠不如同時期的中國。你不要告訴我一生下來就有“罪”的人會比人之初、性本善的中國人更自信!
儒學的流派很多,並不都是一脈相承的。朱熹就說自己是夢中得到先秦時儒學的真諦的。其實就是自己憑空從儒學中編出了一個分支,一下子否定了秦到五代的所有儒學流派。
再說歐洲,歐洲尤其是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專門愛搞宗教大清洗,宗教裁判所這個詞就是在他手上發揚光大的,而且他還兼葡萄牙國王,西班牙人認為他們的國王是地球之王,雖然有些誇張,但也有些道理的,這時候葡萄牙和西班牙的確是地球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這兩個國家共同擁有一個國王,可想而知,宗教迫害是多麽的嚴重,而菲利普二世的老婆更是大名鼎鼎的英國女王血腥瑪麗,以殘酷的宗教大清洗留名於世的女人。西方若隻有文藝複興,卻沒有工業革命的話,能迎頭趕上東方古老的帝國麽?文藝複興也不過讓西方和大明朝各有優勢罷了,西班牙吹噓自己是地球之王,可這位地球之王要把無數的白銀源源不斷地運往東方來換取東方帝國的瓷器和絲綢,到底誰才是真正的地球之王?可是,再過一百年工業革命興起,西方就要完全把東方古老文明甩到身後去了,再過三百年,甩八條街那麽遠。
自信是需要實力的,沒有不自信的文化,隻有不能使人自信的實力和人。
我的回帖:
其實若證明中國在某個曆史發展階段比歐洲先進,用不著舉那麽多例子,一本《馬可波羅遊記》就足夠了,當時的老馬看到中國人用煤取暖燒飯都驚奇的了不得。《九章算術》成書的時候,歐洲人還在結繩記事;《天工開物》中的很多工藝水平在當時領先歐洲不止百年;一個“白馬非馬”論讓現在研究中國文化的歐美學者嘖嘖讚歎。其實這些跨越時空的比對與我文中所提“中國文化是一種自我壓抑的文化,…… ,不自信是這種文化的伴生症。”的論點毫無幹係。
八國聯軍打上門來,老佛爺才知道洋槍洋炮的厲害,在此之前的慈禧其自信程度當屬天下第一。即便到了現在,中國人對外的了解又能有多少呢?崇洋媚外的人不在少數,在海外站住腳又擠身中產的華人多數人的自信隻是在自己同袍麵前,更何談那幾個朝代時的百姓有誰知道自己的文化遠優於歐洲的黑暗宗教呢。
任何文化的形成並成為一個族群的主流文化都要有相當的曆史沉澱和不斷的吐納,不可能從開始就是一個嚴謹完整的定式。即便像聖經佛經古蘭經這些宗教定本也是在口頭流傳的故事基礎上由某人或某些人歸納編撰而成,在隨後的歲月裏由後人解釋和應用。由於解釋的不同分成流派,進而形成現在的;天主教,基督教,路德教,挑筋教……,遜尼派,什葉派……,佛教,印度教,喇嘛教…..
中國傳統文化居統的儒教同樣經曆了這樣一個過程,其內容也遠非一家,孔老先生隻是被後人選中,在其初期的言論上被後人添油加醋,則其有用之句放大發揮,按當政者的禦意不斷規範補充逐漸成為統治者約束人們思想的文化工具。孔子隻是一個符號,儒學並非一家,稍微喜歡讀史的人都知道這些常識。
貼中談到西方的“原罪說”和中國三字經裏的“人之初”,且不說西方宗教的形成與三字經成書的年代差異,單就人性的善惡之說從來就沒有定論,人性之善惡與自信的關聯也很難說哪種人更加自信。西方人今天的自信是建立在其祖上對世界掠奪的罪惡上,美國人的自信始於對美洲大陸原住民的滅絕。如你貼中所說,給人自信的是實力;中國老話也講“人窮誌短”,這裏的自信似乎都和善惡無關。
我論點之一談到“中國文化是一種自我壓抑的文化”,三字經中“香九齡,能溫席。融四歲,能讓梨。” 都是典型的壓抑兒童自然成長,阻礙兒童形成自我個性的典型例子。這些從小按著大人意願捏造出來的孩子沒有自己的個性,隻知做到讓大人滿意,以家長老師的表揚為榮譽。這樣的孩子長大了奴性也植根在血液裏了。我說“不自信是中國文化的伴生症”,撿盡秦漢之後可讀的書,理遍各朝各代可數的人物,縱觀上下,橫看左右,除了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呼喊,找不到一個自信的人物。
人的自信源於與同類周邊相比後的優越感,小到一位個體,大到一個民族,莫不如此。世界是物質的,人也是物質的,隨之而生的觀念和文化也超脫不出物質。中國是個農耕為主的國家,直到今日農民人口依然過半,即便所謂的城裏人三代以上是農民的依然居多。靠土地為生的農民,其典型特征就是“眼界狹窄,聽天由命,盲聽盲信。”文化屬於上層建築範疇,其經濟基礎不做根本性的變動,文化的更新自然更加滯後。秦漢到民國不管朝代怎樣更迭,封建社會製度的性質沒變,農為國本的實質沒變,在此基礎上產生的文化和統治階層提倡宣傳的文化合二為一成為中國文化的主脈絡。儒教孔學僅是這個文化的代名詞,如僅拘泥於孔子的一家之言為中華文化的主脈絡,未免太過狹隘了吧。
來帖:
“人的自信源於與同類周邊相比後的優越感,小到一位個體,大到一個民族,莫不如此。世界是物質的,人也是物質的,隨之而生的觀念和文化也超脫不出物質。...如僅拘泥於孔子的一家之言為中華文化的主脈絡,未免太過狹隘了吧。”
----最後這段是直接引用別人的文章吧!因為與你的觀點相左,卻幾乎正是我要說的話!
道家、法家、儒家、墨家、兵家、陰陽家、縱橫家等等,這些百家爭鳴的各家的合體才是中華文化的精華和全部,一個儒家,甚至一個儒家流派的理學,是不能代表中華文化的,不自信的理學是不能代表中華文化不自信的。
再有,農耕文明比之遊牧和漁獵文明是最自信的文明,因為農耕隻靠人自己的頭腦和雙手吃飯。而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漁獵民族逐魚(獸)群而獵,除自身技術外,一大半要靠天吃飯。遊牧民族不斷入侵中原就是因為草原冬天的白災(就是大雪災)是遊牧民族承受不起的痛。這也是為什麽農耕民族繁榮的早,繁榮的時間也較長。但是農耕民族缺乏侵略性,而遊牧和漁獵民族卻具有更多的侵略性。所以當地球越來越小,文明逐漸相遇時,更具侵略性的民族就會更占上風。但是這並不代表農耕民族的文化是不自信的文化。
最後,用你的文章中的話共勉吧:人的自信源於與同類周邊相比後的優越感,小到一位個體,大到一個民族,莫不如此。世界是物質的,人也是物質的,隨之而生的觀念和文化也超脫不出物質。----實力造就自信。
我的回帖:
既然你認為這句話正是你所要表達的意思。要知道寫出這句話的人是看過範文瀾,艾思奇等中共認可人物寫的著作,以曆史唯物史觀看曆史,從而表達出的意思。這裏所說的“世界是物質的世界.....隨之而生的觀念和文化也超脫不出物質。其本意是說文化歸為意識形態,屬於上層建築範疇,上層建築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隨著經濟基礎的變化而變化。中國兩千多年以來的王朝更替都脫不開“封建”這個根,封建社會經濟基礎的主要特征是地主對大部分土地的占有和部分的小農經濟並存。建立其上的文化是為這種經濟結構服務的。被緊緊束縛在土地上的廣大農民,再被這種文化灌輸麻痹,其自信何來?
我這裏談到的由於優越感而生的民族自信,本想說猶太人和日耳曼是白種人中真正自信的民族,黃種人中唯有日本人有這種自信,至於美國人的自信是因為二戰後做了老大,隨著美國的衰落這種自信也會變得不自信。而猶太人,日耳曼人和日本人不管處於何種境地都會有這種自信。認真了解一下這三個民族的曆史和他們的文化就不難理解我所說的“不自信是中國文化的伴生症”這句話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