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波

心如止水是一種境界,一種修煉,也是一種無奈與蒼老。不管年齡多大,經曆如何坎坷,有心如水,總是希望風兒吹過,帶起片片漣漪,湧起層層水濤,掀起滔天的巨浪,將那沉澱水底的淤積盡情宣泄...
個人資料
占波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相處的學問 —— 交朋友

(2013-10-31 03:43:55) 下一個
 
俗話說;“人情練達皆文章”,講的是人與人相處是一門學問,是一項藝術,是一種很有講究的處世哲學,是一篇大有琢磨的文章。從懵懂無知,到人情練達,需要有一個過程,要經曆一定的教訓。參看古今中外一些人物的感言之作會得到一定的啟示,可以把自己散亂的感性認識歸納成某種經驗性的總結。
 
說得簡單些,一個人來到世上,做為一種有感知,有靈性的物體存在,就要不斷地處理自身與周圍的關係。人的一生就是不斷處理、調整、改善、切斷和維護這些關係。如果把自身看作一個點的話,餘下的一切都是圍在外麵的圓。關係就是自身與外界兩者之間的位置及其關聯。
 
人在分類學上屬於靈長類,與猩猩、猴子、狒狒等同屬一目,這個目裏的動物都是社會性的,也就是群居在一起,有一定的職責分工。群大了自然會形成幫派,到動物園看猴群,經常會看到一個猴子欺負另一隻猴子,會有別的猴子過來打抱不平,然後更多的猴子聚過來打群架,最後猴王的左右手會過來趕跑打架的群猴,平息事端。時而會看到一隻猴子走到另一隻猴子麵前,用手撓撓後背,然後爬在地上,另一隻猴就會調整姿勢,認真地翻看這隻猴子的皮毛,幫它尋找捕捉藏匿在絨毛裏的寄生物。尋求同類的關懷與幫助,分享嬉戲玩耍的快活與樂趣,危難時有同好出手相助,這些都是此類動物的本能和自然需求。在人類來說就叫做“朋友”。 
 
做為一種社會性動物,一個人不能沒有朋友。完全不與外界交往,從來沒有一個朋友的人是一種病態,在醫學上叫做“自閉症”。 患有“抑鬱症”的人同樣厭煩與外界打交道,從某種病症上講也有自閉傾向,如果發現自己懶得與人接觸,不想與外界打交道,一定要警惕,要去看醫生,萬萬不可大意。
 
沒有朋友的日子會感到孤寂無聊,形隻影單。但人也不可能有太多的朋友,朋友是有層次的,認識的人不一定就是朋友,大多數隻能稱作熟人,稱得上朋友的終歸是少數。隻有不涉及切身利益的,且能保持較長時間關係的才能稱作朋友。社會上交往的人,相互之間稱兄道弟,認姐論妹,在一起吃吃喝喝,你請我謝,嘻嘻哈哈,熱鬧非凡,大多數應該是帶有感情投資性質的“利益之交”。 相互之間的關係是一種“互求”關係。這種關係的維持一定是雙向的,如果自己不能給他人以利益,隻是一味兒的索取,時間長了必定會遭這個圈子的人舍棄。抱著利用別人滿足自己的一種心態去進行交往,去拉關係,套近乎,這種行為其實是一種“巴結”。會巴結的人,社會關係很廣,短時間會很吃的開。但這種人在內心是沒有朋友的,時間長了終會被自己的心計所誤。

人在掌握一定權財的位置上,要警惕這種“巴結”。甜言蜜語,虛情假意是此類人的慣用手段。社會上的交往,要清醒地認識到“利益”二字。一旦涉及到根本利益,這種表麵的“友誼”,這種所謂的“朋友”是根本靠不住的。現實社會中的利益之交本無可厚非,這是商品社會中的必然。但一定要認清的是;利益之交中的友誼不是純粹的友誼。對於這類“朋友”我們要做到心中有數,知其表,更要知其裏,切不可將其視為真正的朋友,從心理上要有所準備:如果在關鍵時刻這類“朋友”出賣你或與你反目成仇的話,你要將其視為正常甚至是必然的結果,坦然接受,淡然處之,如此才能保護自己,不在心理上失落。如果由此去抱怨對方不夠朋友,那樣就顯得你自己太幼稚了——原本就跟友誼無關,從來就不是什麽朋友。受到傷害,是因為你自己糊塗。 
 
利益之交大多數會罩上一層感情色彩的虛偽;“咱倆這交情,誰跟誰呀!” “一句話的事,隻要能辦得到”,這類牛氣衝天的話,是這個圈子內經常聽到的。相互之間不能說不辦事,但到了最後,始終沒掰是一種僥幸;掰了的再正常不過。利益之交隻要不在關鍵時刻幫倒忙落井下石;不在背後搞小動作煽風點火,就是很不錯的“朋友”了。此類人在所有的人際關係中占多數,隻有認清這種關係的現實存在,才能把握好自己在工作單位,在社會生活中的位置,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期許此類“朋友”為你的利益仗義直言,喊冤叫屈那就大錯特錯了。
 
社會現實的殘酷性,會使人的行為有所扭曲;誰都知道真誠是一種美德,可在虛偽的包圍中,真誠幾乎不能夠存活。被迫的遮掩和有意的化妝是不同性質的兩種行為。工作生活中的“小人”是令人討厭的,可這種小人是不帶遮掩的真小人。隻要對其加以防範,少打交道,不直接觸犯他們的根本利益,還是可以相安無事的。人際交往中,最危險的是那些道貌岸然的“偽君子”。如果與這種人誤交為朋友,把對方當作知己,無話不談,關鍵時刻最能傷害你的人就是這類“朋友”。可以直白地講,凡是涉及共同利益的關係,有著競爭性質的關係,在這種關係中幾乎不存在真誠長久的友誼。人可以共患難,不可以共富貴。患難中沒有利益衝突,富貴時就有個分配問題。所以說生活中可以稱作朋友的人,基本上是不存在利益關係的人,或是小時的玩伴,或是學習時的同窗,亦或是同一軍營走出來的戰友。這些都是傳統意義上的朋友,絕非隻是熟人,也不是可以互訴衷腸的知己。
 
朋友比熟人要親近,比知己又差些理解。朋友之交,交往的是情趣,是心境。朋友是一些價值取向比較接近的人。朋友不是知己,而知己卻是最親密的朋友。畢竟知己難求,人生有一足矣。一些人把朋友統統當作知己,視之莫逆,根本不理解“人生難得一知己”這句話。其主要原因是這些人自己過於淺陋,沒有自己獨立的思考,沒有對事物的深入了解,形不成專屬自己的內涵;誰都可以把你讀懂,誰都可以把你看穿。有著這種感覺的人,常常遭到“知己”的背叛,還不知自己錯在哪裏。
 
朋友是在自然交往中形成的一種關係。或許是情趣相投,或者是觀點一致,接觸中彼此感到輕鬆自在,有種無可言傳的默契,並且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益或某種啟迪。在一起的時候愉快,無話不談;相隔一段時間會有些惦念,有種想聯係的欲念或衝動。俗話講“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有了這些感覺,你自然會把此人歸為同類,也就是可以成為朋友。朋友可以是同性,也可以是異性,相互之間沒有索求,有的隻是交流與溝通。一起享受的也是這種交流帶來的快樂。男女之交,談友誼遠比談情愛更富有情調,相互之間會是一種寬容,也是一種浪漫;既有異性之間的曖昧,也不會因情所困,造成彼此的傷害。友誼中的人,是兩個獨立的人,彼此是一種欣賞,相互是一種尊重。用不著天天關注對方的行蹤,也不會因長久的不聯係傷神。人格上的獨立,行動上的自由,是男女結為好友的必備前提。 
 
人生在世是孤獨的,想與他人結交是一種自然傾向;特別是在脆弱危難時,總希望有人會在心理上給予自己某種支持或理解。很多人交朋友,是為了“多個朋友多條路”,是抱著一種“有求” 的心理去結交的。現實生活中,若想維持朋友間的友誼,最好不在具體事情上有求於朋友。朋友也是社會中的人,很多事情不是她/他自己一個人可以做主的。置朋友於兩難的境地,會破壞這種美好的感覺。盡量做到遇事不求人,萬不得已,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困難,先要考慮向營運機構,社會服務等公共資源求助,而不是想當然的就要朋友來幫忙。生活中,有過向朋友求助經驗的人,會理解朋友意味著什麽;有時候自認為最磁最鐵的朋友,卻是最無助的人,那種掩飾不住的躲閃,會讓你心寒。在當下這種社會狀況中形成的朋友關係,相互之間的友誼是十分脆弱的。生活中遇到問題,出現了某些狀況,有人能不避諱,走過來說幾句寬慰話,就是很好的朋友了。
 
認清自己交友的目的,理清朋友之間的相互關係,把握好自己行事的分寸,盡量不有求於朋友,不給對方造成壓力。自己想做的,不一定要求朋友也這樣做,自己對朋友的付出一定是心甘情願的付出,絕不貪圖任何形式的回報。當你在說;“某某人不夠意思,不夠朋友”時,你自己就已經沒把對方看作朋友,你們之間隻是相互利用的一種關係,相互的幫助都是借朋友之名的有價等償罷了。
 
每個人對朋友的界定不一樣;點頭之交可以叫做朋友,吃過飯玩兒過牌的算做朋友,鄰居街坊,臉熟,認識,同事,玩友,說的來的,患難之交,同一戰壕的戰友,同學,沾親帶故的……,在不同的人眼裏都可稱之為朋友。而真正的朋友隻是兩個人之間的一種關係,是沒有時效性和空間隔膜的一種關係,也似乎是不能和其他人分享的,即便是一幫人互為朋友,每個人與你也是兩兩的關係。這裏談到的“朋友”是指兩個人在一起時;心理上放鬆,精神上愉悅,可以把心底脆弱陰暗的一麵暴露給對方的人;多年不見,不接觸,還會想起來的人;默契,溫馨,一杯清茶,相對而坐,不發一言,而已經感到交流的人。“君子之交淡如水,朋友之誼無所求”。要想交到長遠的朋友,維持純淨的友誼,隻務虛,不過實。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mzhang1 回複 悄悄話 "要想交到長遠的朋友,維持純淨的友誼,隻務虛,不過實."
這個我記住了. XIE XIE
無名小綠草 回複 悄悄話 沒講出學問與技巧。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