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波

心如止水是一種境界,一種修煉,也是一種無奈與蒼老。不管年齡多大,經曆如何坎坷,有心如水,總是希望風兒吹過,帶起片片漣漪,湧起層層水濤,掀起滔天的巨浪,將那沉澱水底的淤積盡情宣泄...
個人資料
占波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佛與禪

(2012-09-22 22:28:17) 下一個
在不知道信什麽的年代,向佛參禪的不少,由不得想說幾句。看書一向很雜,沒看過的都想看看,可是一看那塗著金字的《大藏全書》 滿滿地擺了一書架,實在是有些暈。抽下來翻一翻,文字生澀難懂,實在是不敢拜讀。到是國內國外參加過幾次法會,也領一個貼,上麵“ 崩,叭,彌,哈,脎”地寫些怪字,該念誦時,跟著節奏念一遍。對佛教僅知道一些皮毛,有什麽;大乘佛教,小乘佛教,有密宗,有禪宗,喇嘛教裏分什麽紅教黃教。佛教應該有他自身的道理和魅力,弘一法師李叔同,是我比較景仰的一個人物,做什麽精什麽,一介書生,留洋海外,不可謂沒有見識,家中巨富,紈絝子弟,最終卻能安心地歸依佛門。李叔同也曾試身道觀,但終覺著心難歸依,退出道觀又入佛門。 歌手李娜,當紅之時,激流勇退,跑到美國做了尼姑。還有許許多多的列子可證明佛教的魅力。可對佛教我總有一些不恭的認識與成見。每到寺廟,經常會遇到寺裏的老僧人,碰麵即說; “施主悟性極高,與佛有緣,願早入我門,以成正果。”這樣的事,比較清楚的至少有三次。不過在聽禪學講座時,確實感到不太費解。不知諸位看沒看過“劉伯溫”這部書,裏麵就有很多禪語,很好看,我看了不止一遍。比如現在想寫點兒東西,卻懶得動筆,去問佛;“想寫點兒什麽,就是沒時間,懶得動。” “即來問,心已動了,懶人沒心。” 佛說。我喜歡禪學裏麵的機智與簡潔,是智者之間的默契與心會。非對人生萬物有心靈感悟者,難享其中樂趣。這也是我對佛學唯一感興趣的地方。其它的東西多少都有些保留。佛教起源於印度,可在印度找不到佛教,印度多數人信奉的是印度教,印度教崇拜的對象千千萬萬,不計其數,中國佛教裏麵的大肚如來,不過是其一,並非是釋迦牟尼的化身。我去過釋迦牟尼的出生地,到過那個鹿苑,也在13個岩石影像前站了站,但隻是一個參觀者,連想上去摸摸的心態都沒有(佛門信眾看到這些該忿怒了)。佛教到了中國又柔進了很多中國人的理念,修成現在這樣的寺廟,放尊泥胎在裏麵,有事了,去燒一炷香,臨時抱佛腳,其實一本佛經也沒看過。寺院裏的所謂香煙繚繞,實際的效果是熏得屋內黑黑乎乎,再加上梁上垂下的那些幔布,整個佛堂讓人感到壓抑不爽。活人對著泥像又叩又拜,總覺著是一種滑稽。如真按佛學講的,“四大皆空,普渡眾生”, 身為尊者的佛祖,何必要人前去拜才顯靈,吃人間供奉呢?慧眼看穿一切,看到誰有難有劫,直接幫助就得了。中國的佛是擬人化了的佛,不值得一拜。毛澤東套用民間打油詩形容廟裏的泥胎;一聲不吭,二目無光,三餐不食,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六親不認,七竅不通,八麵威風,九坐不動。十分無用。 身入佛門要做梯度,不分男女都要剃成光頭,穿一身麻衣佛袍,以此表示自己六根清淨,不在意美醜,自毀其身。這又和佛理有悖,佛理講修身要修心,心靜身靜,才能四大皆空。四大皆空指的是精神層麵的東西,既然已經四大皆空了,何必要用外在形象去顯示呢。在意外在有形的東西,在意別人怎麽看你,就說明你六根不清淨,是一種虛偽。門外人妄言,絕非惡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