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德意日三國同盟締結前後日方經緯簡介 十二 三國同盟的締結

(2007-05-04 04:08:42) 下一個
9月19日,日本召開禦前會議,最終確認了同盟意向。近衛首相說了些禮節性的話之後,由鬆岡外相作了關於條約談判過程以及條約要點的報告。最後鬆岡說明,同盟的目的為對抗美國,強化日方立場,挫敗美國的對日壓迫企圖,防止兩國關係徹底破裂:

“這次對德交涉的基礎,與平沼內閣時代不同。德國方麵已經說明無需日本參加歐洲戰爭,德國避免美國參戰,日本回避同美國的衝突,是雙方的共同目的。......日美邦交,簡單地以禮讓和尋求親善的態度不僅已經幾乎沒有改善餘地,甚至有進一步惡化的懸念。作為多少改善以及防止惡化的手段,我認為現在隻有采取毅然態度這一條舉措。即使不願意,為了強化毅然態度,堅定地同一國或者多國加強合作,盡快對內外做出鮮明表示來對抗美國,我相信這是外交上的緊要大事。”

對於鬆岡外相的說明,出席會議的各要員提出了種種問題,鬆岡一一予以回答。根據會議後澤田參謀次長做成的議事錄,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麵,

1 是否會導致對美關係惡化;
2 美國方麵一旦強化經濟壓迫,是否會因為重要物資尤其是石油缺乏而導致戰爭無法繼續;
3 對蘇關係有什麽影響;
4 參戰問題本身,能否確保主體性。

關於第一個對美關係問題,樞密院議長原嘉道提出以下問題,表示自己的憂慮:

“美國最近有意取英國代之稱為東亞霸主,對日本施加壓力,但是同時為了防止日本倒向德意也有所控製。然而本條約的簽署將表明日本態度,預計將極力加強對日壓力,極力援蔣,阻止日本達到戰爭目的。對德意尚沒有宣戰的美國,預計對日本也會采取不宣戰而加強經濟壓力,禁止對日石油鋼鐵出口,停止購入日本物資,長期疲憊日本使之無法承受戰爭。”

鬆岡外相回答:“現在美國對日本感情極端惡化,簡單的友好表示無法回複。我方采取毅然態度,有可能避免戰爭。......日本並非西班牙,是擁有強大海軍力量的遠東強國。(日方態度有可能導致)美國短時間內硬化對日態度,冷靜計算利害後將恢複到冷靜態度。美國態度一直硬化同冷靜反省,大概各有一半的可能性。”

關於第二個戰略物資的供給問題,會議態度比較樂觀,認為其他國家(估計為英荷)不會同美國一起長時間采取對日禁運政策。現在美國對日本的經濟壓迫已經打在了日本的急所,令日本痛苦不堪。今後即使加強壓力,也不會比現在更難受多少。對於石油,鬆岡外相表示可以從蘇聯購進相當數量,但是確保荷屬殖民地的石油輸入仍然是唯一的選擇。

關於第三個對蘇關係問題,鬆岡外相表示:“對蘇關係的改善希望由德國作中介,日蘇邦交調整也符合德國利益,德國方麵也表示了做中介的意願。......去年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時裏賓特洛甫就蘇日關係問題詢問過斯大林,斯大林回答說日本欲和我們也和,日本欲戰我們也戰,判斷(蘇聯)對於同日本的邦交調整也有十分的意願,德國將非常輕鬆地完成調整。斯塔莫公使通過蘇聯來日本,對蘇隱瞞是不可能的,估計同蘇方已經有所商談。無論如何,日蘇通過德國調整關係是有相當希望的。”

關於第四項的自主參戰問題,鬆岡外相表示盡管日本負有自動參戰義務,決定美國是否已經參戰要根據三國協定協商。陸海軍委員會存在的情況下,將研究時局並將結果報告各國政府,由政府決定,是自主的決定。也就是說形式上日本負有自動參戰義務,實際上對於參戰的時期方法自主決定。

會議最後,陸海軍統帥部和樞密院議長都作了同意的發言。閑宮院參謀總長提出了要求政府調整對蘇邦交的強烈希望。會議持續了三個小時,最後一致通過。三國軍事同盟的簽訂,完成了內部的必要手續。

很顯然,無論是會議內容還是會議形式,都表現出日本過於輕視國際政治的風雲變化。比如“去年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時裏賓特洛甫就蘇日關係問題詢問過斯大林,斯大林回答說日本欲和我們也和,日本欲戰我們也戰”確實是斯大林的原話,發言的背景是諾門坎戰役正在進行,這實為毫不退縮的強硬表態。至於以德國為中介去改善日本同蘇聯的關係,過於高估德國對於蘇聯的影響能力;收買薩哈林石油權益,一廂情願。1925年日蘇基本條約簽訂後,日蘇關係相對良好,日本在薩哈林地區一直保有一定的石油權益。31年九一八事變,作為日蘇緩衝區的北滿成為日本領地,雙方直接接觸衝突也隨之增加。31年前後蘇軍力量不占優,也相對采取妥協態度,33年以後蘇聯大舉增兵遠東後立場隨之強化。與此對應的是從薩哈林的石油進口,33年達到頂峰超過31萬噸,此後逐年下跌,39年僅為5萬多噸。從後來日本對蘇聯提出的5年進口250萬噸的要求看,完全沒能理解蘇聯方麵的強硬態度。其餘對英美的判斷,也大多偏離事態發展。而且至少從手續上,低估了德國的反應。

日本內部雖然批準了簽訂盟約,還有懸案未能解決。第一,9月14日鬆岡外相對德國提出了己方修正案,兩國之間尚未達成一致;第二,附屬議定書和交換公文於禦前會議召開的9月19日遞交德國方麵,德國對此的態度,尚不明朗;第三,還需要同意大利方麵交涉。一般推測,鬆岡在同斯塔莫,奧托的會談後認為大局已定,剩下的僅僅是技術上的細節,因此日本提前批準了這個尚存在一定變數的協議。然而在9月21日,德國方麵提出了所謂“裏賓特洛甫第二方案”,表明了一些根本問題上雙方仍有差距。裏賓特洛甫於9月19日訪問羅馬,按照意大利外長齊阿諾9月19日日記,

裏賓特洛甫來了,很高興。......(離開機場的)車上他就告訴我,帶來了令人大吃一驚的方案,將和日本在數日內簽署軍事同盟。......按照他的表述,同盟將針對俄美兩國。美國迫於日本艦隊的威脅,將難以采取大膽的行動。

如果同盟同時針對蘇聯的表述是德國真正意圖,顯然同日本改善日蘇關係的希望矛盾。9月22,23日德意之間舉行會談,裏賓特洛甫反複強調同盟將予以美國打擊,抑製美國的參戰意圖。對於他的極力勸說,墨索裏尼表示同盟的締結將是一個對美國的“大炸彈”,完全同意德方意見。這個“裏賓特洛甫第二方案”對於前述的受到“公然或者隱蔽的形式”的攻擊時互相援助的義務,修改為受到“侵略行為”時“宣戰,互相援助”。德國方麵通過斯塔莫公使,對日本作了“強調宣戰義務,是為了減退美國的參戰欲望”的說明。9月21日晚,鬆岡再度開始同斯塔莫,奧托開始談判。除上述修改外,德國要求刪除議定書(要點為自主參戰)和交換公文(要點為,1,日英爆發戰爭時德意盡各種手段援助日本;2,太平洋上德屬島嶼轉讓日本)。對此,鬆岡洋佑當然無法接受,也製定了大幅度讓步後的日本方案,並於22日交付德國方麵。22日晚上,鬆岡,斯塔莫和奧托之間,開始了第八次會談。基本上雙方共同讓步後就1,日英爆發戰爭時德意援助問題;2,太平洋上德屬島嶼的轉讓問題達成一致,但是在關鍵的自主參戰問題上,仍然不能決定。9月23日,日本堅持保留自主參戰權力後,對於“裏賓特洛甫第二方案”做出答複,遞交德國。裏賓特洛甫對於這個方案的態度,“簡直是小孩子遊戲”。9月24日德國告知日本,德國難以接受鬆岡做出的答複。關鍵的自主參戰問題,象一塊暗礁浮出了水麵。

9月24日晚,斯塔莫,奧托和鬆岡再度舉行會談,情勢急轉直下,就日方堅持的自主參戰問題達成了一致,並且確定了9月27日在柏林正式簽署。然而細節卻不清楚。對照柏林同斯塔莫奧托的談判方案,不少意見懷疑斯塔莫未經柏林許可,獨斷專行同意了日方要求。斯塔莫和奧托都察覺了日本追求字麵上要規定自主參戰問題的意圖,沒有保證的情況下內部(海軍)反對意見將導致協商破裂,因此在字麵上作了相當的調整。首先,將三國盟約大致內容羅列如下,

1 日本承認德意在歐洲新秩序建設中的指導地位並予以尊重;
2 德意承認日本在大東亞新秩序建設中的指導地位並予以尊重;
3 德意日三國基於上述方針,努力相互協助。三締約國中的一國受到沒有參與現在的歐洲戰爭以及中日紛爭一國(實際上,美國)攻擊時,三國應該以政治,經濟以及軍事的方法相互援助;
4 為了實施本條約,依據三國任命應該迅速成立專門委員會;
5 上述條款對德意日三國同蘇聯的政治狀態不作任何影響;
6 本條約自簽署之日生效,有效期10年。

在關鍵的自主參戰問題上,第三條規定為“三國應該以政治,經濟以及軍事的方法相互援助”,字麵上回避了宣戰義務。但是這件事柏林和東京作何理解,基本上認為德國認為這已經是自動參戰的義務,而日本仍然堅持自主參戰權力。日方各方麵資料對此口徑不一諱莫如深,隻有一點基本上是相同的,就是日德兩國在簽訂條約時,意見也並非完全一致。

1940年9月27日,德國外長裏賓特洛甫,意大利外長奇阿諾,日本駐德國大使來棲三郎分別代表本國政府在條約上簽字,三國同盟正式成立。然而,條約簽了,事情卻沒完。鬆岡洋佑極力簽署同盟協定意圖何在,眾說紛紜。戰後的東京審判中,“三國同盟是日本為了向南洋前進而作的必要一步。......如果美國妨礙日本的侵略意圖,意味著日本將對美抱有戰爭意圖”,認為本條約的簽訂具有進攻意圖。而另一方麵,日本方麵一直參與交涉的外務省齊藤顧問的回憶錄中則聲稱,同盟是為了防止對美戰爭,“維持世界和平”。同德意結盟增加日本威懾力,“僅僅是一時迫使美國停止思考參戰問題的手段而已”。孰是孰非,如何判斷?

的確,鬆岡外相近衛首相都曾經反複表示過避免對美國戰爭的意願。到此為止鬆岡外相屢次在各種場合提到同德國結盟有利於改善對美外交態勢,近衛首相在內部的答辯中也表示“本條約的根本,在於回避日美衝突。然而如果做法不對適得其反,因此有必要采取毅然態度。”按照鬆岡外相的構想,以三國同盟的締結為契機解決各種懸案,借助(壓迫)美國盡力解決侵華戰爭,同時日美將來同時調停歐洲戰局等“大構想”。鬆岡洋佑本人,或許確實沒有對美國開戰意願。

然而,從本條約的簽訂過程即可看出,無論日本的構想如何“和平”,都是建立在南下,攫取東南亞資源的前提之上,以日本利益為唯一考慮,甚至不願多考慮“盟友”德國之利益。三國同盟為其外交準備,不容否認。同時,日本所謂的“製止美國參戰”,無非是製止美國軍事阻攔其侵略行為,而日本本身卻從來沒有放棄過對東南亞地區的軍事壓力。“隻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已經可笑,考慮到日美實力對比,“隻許州官放火,不許宰相點燈”就更不可能實現了。在交涉期間,日本政府曆經更迭,其中並不缺少對英美相對“友好”,同時試圖以政治經濟外交手段達成獨占東南亞資源之目的的政界人士,均無功而返,充分顯示了國家利益衝突前提下沒有通融餘地。同時,相對英美日本的政治經濟力量毫無疑問居於劣勢,較量中處於下風。在這種情況下,依靠看上去尚強大的軍事機器,以戰爭作為攫取 “大東亞”政治經濟利益的手段,早晚會提上日程。太平洋上已經可以隱隱感受到刺鼻的硝煙。無論鬆岡的初衷如何,他親手鑄造的“鬆岡外交”使得日本距離戰爭更進了一步。有報道說鬆岡洋佑聽到太平洋戰爭爆發的消息時感歎:“三國同盟的締結是我一生的錯誤。”或許這個時候他才明白,國際政治風雲變幻,他這個外相,當初實在是有點異想天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