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德意日三國同盟締結前後日方經緯簡介 二 防共協定的擴大問題

(2007-04-18 23:22:09) 下一個
日本政府簽訂日德防共協定的過程就表明,一方麵日本希望能夠打破自九一八以來的外交孤立局麵,一方麵又在極力避免激化尤其是和蘇英的矛盾。協定簽訂前後,日本同時在對最為重視的日英關係進行調整。早在7月24日內部會議上,日本就做出了盡量勸說英國共同簽訂防共協定的決定。當時外務省對於勸說德國以外的歐洲各國加入防共協定,抱有一定的樂觀。這個樂觀倒也不是完全沒有根據。36年7月的共產國際大會上通過的聲明,對英美也多有批判,英美對此當然有反應。尤其是美國,以共產國際聲明是對其內政的幹涉,正式提出抗議。但是這種一廂情願的樂觀態度並沒有得到所有人的認可,日本駐英國大使吉田茂就認為日英之間達成協議絕非輕而易舉的事情。

總而言之,日英之間關於這件事上的交涉毫無進展。九一八以來英日在對華問題上各方麵的利益衝突越來越大,紡織品市場上成為最大競爭對手,各方麵積怨已深,達成協議自然困難重重。在日本能夠采取切實步驟緩和對英關係前,日英之間沒有進一步發展關係的餘地。同時,英國雖然整體上政治態度反共,蘇聯作為歐洲大國的地位是無法忽視的。這方麵同樣一直反共的法國,也在35年和蘇聯簽訂了合作協議(多半是為了對付意大利)。因此日本雖然規定了在簽訂防共協定的同時,致力於改善英日關係的外交方針,外務省的歐亞局昭和十一年(1936)年度報告中表示了悲觀的預測,以下為報告大意:

我們雖然認可政府當局對於改善對英關係的必要性,36年6月吉田大使赴任後也進行了一係列努力,日英關係有好轉跡象。但是同年10月發生了基隆事件,11 月日德簽訂反共協定,對於英國方麵對日氣氛造成惡劣影響。迅速圓滿的解決基隆事件,以及解除英方對於日德協定的誤解,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解決中國問題,通商問題等日英之間的相關問題,采取積極對英關係改善的方針。

和日本的期待相反,日德簽訂防共協議反而引起了英國對兩國的警戒心,毫無“親善”的氣氛。通過防共協定改善日本被孤立的國際地位,至少在英國方麵,碰了個釘子。

英國以外,日本試圖拉入防共協定的國家,多少有點意外的是荷蘭。1936年10月根據日本駐荷蘭公使山口嚴的請求,外務省發出了要山口去同荷蘭進行防共協定交涉的訓令。10月12日山口拜訪了荷蘭外長,提出荷蘭在亞洲擁有廣大殖民地,其屬地中有大量中國人居住,荷蘭對於中國的報道,尤其是日本對中國的敏感態度等等,這個敏感時期希望荷蘭能夠特別注意到對中國的報道口徑。同時,提出了簽訂防共協定的要求。

山口特別強調,現在東亞的赤化運動已經不是從前可以比擬的,對此威脅有切膚之痛的日本提出簽訂防共協定的要求,理所當然。荷蘭外長並沒有答應日本的要求,僅僅表示可以對此進行情報交換。24日,山口再度拜訪荷蘭外長,舊事重提。荷蘭外長對此的態度,防共應該盡量限製在荷屬領地,山口則堅持要包括荷蘭本國。 25日,返回荷蘭的荷蘭蘭印政廳東亞局長拜訪了山口,雙方商談的結果,關於鎮壓“赤化”的意見及情報達成了一致。到此為止,日本對荷蘭交涉基本上順利,很大的原因在於荷蘭也需要利用日本進行鎮壓民族獨立的運動。印尼共產黨於1902年建立,印尼國民黨於1927年建立,以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為基礎的各種政治團體也在活動,並與1939年結成了大印尼黨。荷蘭所謂的加入防共協定,不過是利用這個名義鎮壓當時的民族獨立運動。當然,日本之所以選擇了荷蘭作為“防共”的夥伴,真實意圖也不過是看中了荷屬殖民地的豐富資源。

盡管如此,荷蘭對於正式簽訂防共協定表現相當猶豫,最終表示防共協定的政治色彩過於濃厚,沒有簽訂的意向。同時,荷蘭表示不可能采取和德國一致的外交策略。到此為止,日本對荷蘭的簽訂協議的工作也宣告失敗。荷蘭所提出的所謂情報交換等,對日本失去意義,日方也沒有答應。同時日本對比利時也進行了簽訂協議的勸告工作,但是沒有取得任何進展。

在歐洲,鐵杆反共的國家倒是有一個,就是墨索裏尼為首腦的意大利。滑稽的是,盡管日本意大利之間關係良好,日本最初預計意大利和法國,蘇聯等均為死敵,他的加入會導致日本外交上更加困難,並沒有接觸的意願。而意大利之所以和主動找到德日協商,也不是因為反共,而是因為埃塞俄比亞。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導致國聯製裁,同時和地中海各國尤其是英國關係惡化,為了強化自己的地位,采取了和德日接近的政策。日德簽訂協議前的11月18日,意大利外長奇阿諾就對日本駐意大利大使杉村陽太郎表示,自從他擔任外長以來意大利對蘇聯一直采取強硬外交路線,這一點希特勒也有所了解。聽說德日之間正為反蘇進行協調即將簽訂協議,意大利和日本之間簽訂同樣協議應該是“順理成章”的事情。杉村大使表示日本願意和任何國家進行防共的合作,但是日德兩國之間即使能夠達成協議,也沒有軍事意義,這點和意大利不同(西班牙內戰,一開始左右雙方就得到了共產國際和意大利的支持,其他國家至少在初期表示了中立)。雙方達成一直,現階段的話題限定於日本在埃塞俄比亞,意大利在滿洲國設立領事館,事實上承認各自對中國東北和埃塞俄比亞的侵略。此後杉村大使報告東京,請求探討和意大利簽訂防共協定的可能性,以及簽訂什麽樣的防共協定。

到此為止,大致可以看出在日方看來,這個防共協定的本質是什麽了。說到底,和防共本身並沒有100%的聯係,而是日本打破外交孤立,保證物資輸入的一個手段。這個協定在日方看來,並非一個道義上,或者意識形態上的對抗,仍然是利益上的合縱連橫。36年11月25日日德正式簽訂防共協議後,得到了墨索裏尼和意大利外長奇阿諾的熱烈祝賀,同時又表示希望能夠和德日簽訂類似協議。12月2日,日本和意大利首先表示,日本撤銷在埃塞俄比亞的公使館,設立領事館,意大利在滿洲國設立領事館,表示了事實上互相承認侵吞他國領土。但是當意大利以日德防共協定的第二條,“締約國對由於共產國際的破壞工作而造成國內安寧的第三國,采取防衛措施,並共同勸說加入本協定;”為由詢問日本的態度時,杉村大使以尚無迫切需要,有需要時另行探討,首先簽訂文化經濟方麵協定,然後再商談政治協定回答。實際上,這並非杉村本人的意見,而是日本有田外相“避免話題過於深入”的指示。

37年初,日本曆經政府更迭,6月4日第一次近衛內閣成立,廣田弘毅再度出任外相。4月,杉村被選任命為駐法大使,5月13日在他的歡送會上意大利外長奇阿諾再度作了意日兩國文化經濟關係順利發展,應該進一步發展政治關係的發言,杉村同樣進行了回避。第一次近衛內閣成立後外交上考慮的首要問題是對英關係,日本自然不願意這個時候和意大利簽訂可能招致節外生枝的協定。

日本新任駐意大利大使預計在7月底到達羅馬赴任,在此之前爆發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麵擴大。7月22日,英國外相伊登在下院就表示這個時候不適合進行英日交涉。7月28日,發生英國駐華大使車輛遭到日本飛機射擊事件。中國也以日本違反種種國際協議向國聯提出申訴,這種情況下“日英關係的調整近乎絕望”。 7月底日本駐意大利新任大使崛田帶來了廣田的新建議。同時,崛田本人認為,意大利與蘇聯並不接壤,距離遙遠,簽訂反共協定意義有限,不如以牽製英國為前提考慮簽訂性質不同的協議。這個協議,當締約國之一和其他國家發生戰爭時,另一方保持中立,或者共同協商應該采取什麽措施。顯然,這種協議本身已經超出了反共的範疇。

日本陸軍對此非常熱心,認為應當盡快促成日本意大利簽訂協定。同時意大利和英國也有矛盾,類似的協定應該不難達成。外務省考慮了對英關係後,認為可以和意大利簽訂同德國簽訂的類似協議,但是不包括秘密附屬協定。與此同時,擔任德國駐英大使的裏賓特洛甫也認為德意日有共同簽訂協議的必要,親自奔赴羅馬勸說墨索裏尼,奇阿諾外長和崛內大使,37年11月6日就意大利加入日德防共協定達成了協議。出於對英國關係的考慮,日本對於意大利的加入多少有點反對,但是根據日德協議無法拒絕,同時意大利的反蘇反英立場也符合日本的利益。為了表示對意大利的尊重,意大利以發起國的地位加入了日德防共協議。

關於將日德防共協定擴大到第三國的努力,英荷上失敗後,以盧溝橋事變為契機在意大利方麵得以實現。新簽訂的三國協議,在措詞上比原協議更加強烈。37年 11月,德國已經在公然擴軍備戰,挑戰凡爾賽體製;意大利侵吞了埃塞俄比亞,日本自九一八事變以來,到盧溝橋事變,全麵發動侵華戰爭。回顧這個協定的簽訂曆程,已經可以看出,所謂的防共協定不過是口實。三國這個時候簽訂協議,毫無疑問是對一戰後形成的凡爾賽體製的公然挑戰。同時,這個協定的本質仍然是利益,這給後來三國之間的合作已經投下了陰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