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347)
2009 (550)
2017 (1)
2018 (5)
2019 (4)
2020 (2)
2022 (60)
2023 (92)
民國粵人赴澳留學檔案匯編(百三):增城蔡耀榛
增城(村名未具)
Choy Yew Chun(蔡耀榛,譯音)是增城縣人,具體是哪個村,因檔案中未有說明,不得而知。一九二○年中的時候他十八歲,如此推算的話,應該生於一九○二年。
當時在澳大利亞域多利省(Victoria)巴辣辣埠(Ballarat)開設醫館的黃綽臣(W. Chockson,或寫成Wong Carton Chockson)是他的舅舅。根據檔案,黃綽臣是廣東省增城縣人,至於是哪個村的,因檔案中未有提及,也不得而知。但從同一個時期也是來自增城縣瓜嶺村的黃麗泉(Wong Lai Chun)與他同在澳大利亞一個地方發展並申請兒子黃永昌來澳留學的情況看[1],根據當時華人赴澳發展先是投親靠友、同宗同族同村人抱團發展的特點,他也可能是瓜嶺村人,是黃麗泉的同宗族人。黃綽臣出生於一八七七年,年輕時精於醫道,充當草醫,大約在一九○三年前後從香港搭乘太古洋行經營的“太原”(Taiyuan)號輪船來到美利濱(Melbourne)入境澳大利亞,然後去到域多利省內陸早年的礦鎮巴辣辣埠發展,在此開設一草醫藥鋪,就以W. Chockson作為店名,即“黃綽臣”號草醫館[2]。在這裏,他邂逅了一位出生於一八八五年名叫茅愛麗(Alice Maud)的歐裔女子,遂娶她為妻,夫妻倆在此繼續經營草醫館,在當地華洋兩界頗具聲望[3]。鑒於稍後來澳留學的李梁超(Leong Chew Lee)和蔡甜(Chi Tim,或寫為Choy Tim)也是黃綽臣的外甥和外甥女[4],蔡耀榛與他們二人也應該是姨表親或姑表親的表(堂)兄弟妹關係。由是,他也極有可能與蔡甜一樣,是增城縣新塘村人。
根據檔案中提供的信息可以得知,蔡耀榛的父親早年曾赴澳留學和做工多年,回國後娶黃綽臣的一個姐姐為妻,隻是不幸中年早逝,大約死於一九一○年。有賴於家境殷實,蔡耀榛自小便受到良好中英文教育,在英語的讀寫方麵都沒有什麽大的障礙,隻是英語會話稍顯得蹩腳一些。盡管如此,足見其英語已經具備了相當的基礎。由此亦可見,家人很顯然是將其送入省城的教會學校念書,對他的成長寄予厚望。
一九二○年初,十八歲的蔡耀榛中學畢業後,按照母親的意願,去到香港,搭乘“獲多利”(Victoria)號輪船,於三月二十四日抵達澳大利亞的雪梨(Sydney)[5],準備由此中轉前往紐西蘭(New Zealand)南島的格雷茅斯埠(Greymouth),投奔他的大姨亦即黃綽臣的另一個姐姐,想在那裏尋求發展機會。在雪梨中轉時,蔡耀榛獲準登陸,由澳洲內務部核發給他一個月期的臨時入境簽證。可能是其家人事先有所安排,他此行正好是與舅舅黃綽臣的一位老友同船。抵達雪梨後,因距其赴紐西蘭的船期尚有些時日,故這位熱心的朋友便於四月初將蔡耀榛帶到了巴辣辣埠,讓他與舅舅一家見麵。
隻是在這種情況下,在見到蔡耀榛後,黃綽臣方才知道外甥的上述打算。但他認為格雷茅斯的氣候太冷,不適合外甥去發展;此外,他也覺得外甥目前還年輕,仍然需要再多讀點書,比如在大專院校讀個經世致用之類的課程,這樣對其日後的發展才有重大助益,如此也符合其姐姐對這個兒子的殷切期望。為此,他不主張蔡耀榛去紐西蘭,表示如果早點將其行程告知的話,他會建議先來澳大利亞留學,然後再作打算。鑒於蔡耀榛目前的情況,他作為長輩,覺得有必要盡自己的能力,向澳洲內務部提出申請,要將其留下在澳大利亞念書。對於舅舅的上述建議,蔡耀榛自然非常同意,樂於服從。
於是,事不遲疑,黃綽臣立即采取行動。四月八日,他致函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內務部長,將外甥蔡耀榛的上述情況以及他的家境都一一說明,希望能特別準允這位已經具備一定英語學識能力的中國青年留在澳大利亞留學。他事先也計劃好了,如果外甥能獲準留下來在澳洲讀書的話,就讓其進入巴辣辣礦學院(Ballarat School of Mines)攻讀采礦工程學位;而他作為舅舅,自然責無旁貸地充當監護人和財政擔保人。接到上述請求,內務部長給予了認真對待。他考慮到這位中國青年已經人在澳洲,且具備相當的英語能力,財政資助也不成問題,因為黃綽臣的人望和財力都有目共睹,遂順水推舟地批複了上述申請,決定給予他總計二年的留學簽證,但每次簽證有效期為十二個月,每年核發一次,簽證有效期從其入境之日起算。四月二十一日,內務部秘書正式把部長的決定知照黃綽臣,囑後者為蔡耀榛盡快辦理留學手續。當然,作為這位中國留學生的擔保人和監護人,黃綽臣須向海關支付一百鎊的保證金,此項金額到其學成離境時才能再取回。
蔡耀榛就這樣直接留在了巴辣辣埠,住在舅舅家裏。一九二○年五月一日,他正式注冊入讀巴辣辣礦學院。可能由於本身已經具備相當的英語基礎,他應對課程並不困難,學業平穩,英語能力也有所提高,因而在一九二一年五月時,他便順利地拿到了下一年度的學生簽證。而在這一年餘下的日子裏,他也學習如常,平安無事,直到十二月二十一日學期結束,進入暑假。
可是從一九二二年新學年開始,蔡耀榛就再也沒有去礦學院報到和上課。剛開始時,礦學院還以為他可能是因什麽事而有所耽擱,隻是晚一點再回來注冊,但左等右等,二個多月過去了,仍然未見其蹤影;最終院方對此忍無可忍,於四月二十五日將此情況報告了內務部。對此,內務部於五月初緊急發函聯絡作為監護人的黃綽臣詢問緣由。直到五月下旬,黃綽臣才告訴前來他醫館核查此事的當地官員,自本年二月起亦即新學年開學後,蔡耀榛就去了南澳洲首府克列埠(Adelaide),去那裏為他這個舅舅從當地一位華商那裏追討一筆高達一百五十鎊的巨額欠款;他在任務達成後,現在剛剛返回巴辣辣埠,仍然住在舅舅家裏。
通常內務部都對來澳留學的中國學生在校出勤情況十分關心,深恐其利用簽證有效期出外打工,因此,在得知上述情況後,對蔡耀榛的曠課行徑格外痛恨,決定要采取進一步措施,將其簽返回國。就在內務部秘書正在為此準備遣返文件時,巴辣辣礦學院便來函告訴說,蔡耀榛已回學院正式退學並辭行,明確告知近日內當返回中國。幾天後,這位二十歲的中國學生果然就出現在美利濱港口。當年六月九日,他便搭乘駛往香港的“山亞班士”(St Albans)號輪船,回返家鄉去了[6]。
這個時間,與其正式在澳注冊入讀礦學院,剛剛好過了二年,也正好是當初得知內務部長批準他在澳讀書後一個月左右的時間。但事實上,他隻在礦學院讀了一年半的課程,剩下的半年時間則是忙活奔波舅舅的收帳和自己的事情去了,並沒有完成學業;他之所以當機立斷地決定離境,也是出於自己的留學簽證已過期,因無故曠課已無法再申請展簽之故。而與他相關的在澳留學檔案也到此中止,至於他回返中國之後的去向如何,則無從得知。
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內務部在一九二○年和一九二一年發給蔡耀榛的留學簽證,有效期皆為一年,從其入境之日(三月二十四日)起算。
這是一九○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由大清國駐英使館派赴紐澳調查的四品特使黃厚成(Hwang How Cheng)及通事溫祥(Wen Esq)拜訪巴辣辣礦學院後與其教職員在學院大樓前合影。後排左起:Archibald D. Gilchrist (Prof. of Engineering)、Bertram Whittington (Mathematics, Physics)、Thomas Hart (Prof. of Geology and Mining)、John M. Sutherl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前排左起:黃綽臣(Dr Wong Chock Son)、Frederick Martell、Alfred Mica Smith、美利濱大律師麥錫祥(Ah Ket esq)、特使黃厚成、通事溫祥、Alderman Grase (庇厘士彬市長Mayor of Brisbane)、Grase Esq (Ballarat)。背後樓上的人群為該學院的學生。
檔案出處(澳大利亞國家檔案館檔案宗卷號):W. Chockson Educn Educational Ex/c Exemption Certificate for Relatives, NAA: A1, 1922/12166
[1] 參閱:Wing Cheng Student on Canton Passport, NAA: A1, 1931/424。
[2] CHOCKSON Carton Wong: Nationality - Chinese: Date of Birth - 1877: Arrived per TAIYUAN: First registered at Ballarat, NAA: MT269/1, VIC/CHINA/CHOCKSON CARTON。
[3] CHOCKSON Alice Maud: Nationality - Chinese: Date of Birth - 1885: First registered at Ballarat, NAA: MT269/1, VIC/CHINA/CHOCKSON ALICE。
[4] Tim, Chi; Lee, Leong Chew; Sun, Ng See - Student passports, NAA: A1, 1925/22377。
[5] Chun, Choy Yew - Nationality: Chinese - Alien Registration Certificate No 6794 issued at Thursday Island, NAA: BP4/3, CHINESE CHUN CHOY YEW。
[6] Choy Yew Chun - Departure from Commonwealth per "St Albans" 16.6.1922, NAA: B13, 1922/8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