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穀雄風

有所思,有所感,從曆史的時空中來,再回到曆史的時空中去。
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後記:感謝與遺憾——《南太平洋祭》(70)[完]

(2012-02-06 20:46:12) 下一個


後記

        太平洋戰爭時期新不列顛島的中國戰俘問題得以最終撰寫成書,沒有下列人士的幫助與支持,是無法完成的。

        首先我要感謝那段曆史的親曆者和知情者,他們為我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訪談資料。布裏斯本的張榮煦先生曾在亞包中國軍營擔任過義務翻譯,在我接觸到這個專題之後,就以他超人的記憶力,為我提供了許多那段曆史的背景和細節。同樣是住在布裏斯本的麥添強先生,作為當年亞包中國軍營的翻譯,也提供了許多有價值的回憶。而住在台灣高雄的李維恂先生則是少數幾個中國戰俘幸存者之一,以其90多之高齡,於20098月向我親述了他經曆的那段血與火的曆程以及戰後從亞包遣返回國的遭遇,提供了許多不為人知的內幕。我更深感幸運的是,在訪問李維恂先生的同時,還能見到另外一位亞包中國戰俘幸存者盧新芳先生,他在自己位於鳳山的寓所接受訪談之後不久,就於年末溘然仙逝。因此,他提供的那些片段的回憶,就更顯珍貴。

        在亞包中國戰俘史實於2009年成為媒體的一個熱點之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僑商會創會會長、澳洲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邱維廉先生就對此極為關注,並慷慨資助本書的寫作,謹在此表達我的誠摯謝意。

        北京的梁春元先生在我收集資料和赴新不列顛島及台灣的訪問過程中,提供財政資助,從而使我在堪培拉蒐集檔案資料、在台灣對幸存者訪談以及在亞包現場勘查等方麵收益良多,為本書寫作積累了大量資料,特在此表示誠摯的謝意。

        在巴布亞新幾內亞勘查訪問期間,在首都摩爾斯比港的馬克夫醫生給予了熱情接待和幫助;摩爾斯比港BNBM公司的總經理潘毅先生和他的公司在亞包的職員鮑建濤先生更是全程陪同,傾力相助;亞包的僑領司徒劍鳴先生和夫人以及Michael Chan先生,也為我們在亞包的訪問提供了各種方便,包括食宿及交通。沒有他們的熱情相助,是無法在短短幾天時間裏對亞包中國戰俘的遺跡有所了解的。謹在此對他們的大力支持和幫助表示感謝。

        2009年在台灣為本書收集資料及訪談幸存者期間,上官百成先生幾乎全程陪同,各方麵給予了極大的幫助;國史館的謝培屏女士更是以書相贈,使我得以擁有她所蒐集到的與亞包中國官兵遣返相關之檔案資料。此外,墨爾本大學的羅永現博士、中央研究院朱浤源教授、王鏡宇海軍上校、國史館郭維雄先生、聯合報程嘉文先生、立法委員辦公室的揭仲先生、李維恂先生的公子李權憲先生、以及王和平先生和曾雲龍先生亦為查閱檔案資料和訪談提供了諸多方便,一並在此致謝。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對內子楊弘無論如何都難以表達的感激之情。她是本書手稿的第一位讀者,也在手稿的潤色上花費了大量心血,並為寫作本書提供了許多有建設性的意見。可以說,沒有她的理解與支持,亞包中國戰俘專題的研究及本書的寫作是無法進行的。我虧欠她太多, 在此難以言表。

201081

於布裏斯本

 

補記

        20108月底的一天,我突然接到一位畫家朋友的來電,問我是否認識張榮煦先生。在我給予了肯定答複之後,他對我說,你知道嗎?他已經走了。我聽後愕然。這位畫家朋友告訴我,他有一位跟他學畫的女士,最近二周因家裏有事,沒有來上課。當天重新上課之後,告訴他,張榮煦先生是她的伯父,810日前後偶感風寒不適住院,誰知一住進醫院沒幾天,就溘然西去。故而,她與張家親友等,於過去二周便忙於操辦喪事。事畢,她方能重返課堂習畫。

        聽到這個消息,我確實一時間反應不過來。這一年的7月份時,我還曾致電張先生,跟他約定,找個合適的時間,再就有關亞包中國戰俘問題請教他,並同時想為他做個錄像記錄。平時所見到的張先生,身體硬朗,反應敏捷,思路清晰,記憶力驚人,而且還常常開車接送其他年長人士參加各種聚會,由是觀之,他多活幾年當不成什麽問題。但人算不如天算。他已過80歲了,畢竟拗不過老天。不成想,7月份的那通電話,竟成了與他的最後通話。可惜我此前並不知道他的死訊,未能參加其葬禮,深感遺憾。隻能借此書表達對他的深深謝意與敬意。

        幾個月之後,就到年底了。我給高雄的李權憲先生發去電子郵件,致以新年問候,並代為問候其父李維恂先生。但李先生回複告知,其父已於同年11月仙逝。聞之不勝悲痛。

        上述張榮煦和李維恂二人皆為亞包中國戰俘的見證者和幸存者,他們的口述記錄,對我們進一步了解那些中國抗日將士當年在亞包飽受日軍的淩辱欺壓以及戰後等待回國的過程,提供了許許多多的內幕。他們與亞包的1500名中國戰俘同為一體。對於他們這幾位幸存者和見證者來說,我深感遺憾的是,沒有在其有生之年,再作進一步的訪談,對當年那些被俘的中國抗日將士為日軍強行運送到新不列顛島及戰後被解救之後等待遣返回國期間的種種磨難和經曆,再對照檔案資料予以求證。唯有借此書的出版,表達對他們的深深謝意與敬意。

        最後,我要感謝本書的責任編輯韓怡寧女士,她以極大的熱忱和專業精神,對書稿提出許多中肯的意見,認真校改書稿並精心編排,使該書的出版成為可能。同時,我還要感謝中國文史出版社的韓淑芳女士,沒有她的鼓勵與協調,本書的出版是不可能的。

2011320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鬼穀雄風 回複 悄悄話 回複清衣江的評論:
謝謝支持。但我隻能一點一點地去做,能做多少不敢說,因不確定因素太多。
清衣江 回複 悄悄話 記錄下曆史,重新讓曆史鮮活起來.是一很艱巨的工作.祝你大功告成.
鬼穀雄風 回複 悄悄話 回複茅斌騷客的評論:
華僑史確實不是顯學,關注的人不多,就算是在海外,貼出一篇博文,點擊率也是有限。實際上,即使到了今天,出國的人數(無論留學還是移民定居)急劇增加,但要弄清楚他們的來龍去脈,也是難事。但要做這方麵的研究,必須要做田野考察,查閱檔案資料和做大量訪談,費時費力,許多在中國國內做所謂華僑問題研究的學者對此視為畏途。但實際上,華僑史及華僑現狀研究又是不可或缺的。我無法改變這一現狀,隻好力所能及地做一點事情。
茅斌騷客 回複 悄悄話 佩服你的毅力,華僑史,或者中國人在國外的曆史是比較冷門的。可以講是吃力不討好的,沒有一定的功底,難以想象。我真想我能夠在17歲裏,不用跑來跑去,用1年的逃課時間就能夠憑我的想象寫出來。阿門。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