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穀雄風

有所思,有所感,從曆史的時空中來,再回到曆史的時空中去。
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民國粵人留學澳洲檔案(一):香山劉錫南

(2011-12-26 23:28:46) 下一個


民國粵人留學澳洲檔案 (
一)

前言

中國向西方學習的留學潮,開始於中國近代洋務運動時期。而自那時起,廣東,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就一直是這一留學潮的領先者。

檔案資料表明,中國近代大規模留學潮,發生在1870年代,亦即始於清朝官派的赴美留學計劃。根據這項計劃,從1872年到1875年,四年間,清政府每年向美國派遣三十人的小留學生,前後達一百二十人,他們被史稱為“留美幼童”。而檢視這一百二十名幼童的籍貫,可以發現,他們中來自廣東一省者,竟有八十四人之多,即占了其全部留學人數的百分之七十,而且他們以香山縣為最。另外有二十二名籍貫為江蘇的孩童,占百分之十八。其餘的孩童。則分別零星地來自下列四省:浙江八人,安徽三人,福建二人,山東一人

然而,清朝的上述留學計劃,進行不到十年,因種種阻礙與非難,竟半途夭折。但是,前往西方的道路已經打通,“師夷之技長以製夷”之理念已在中國生根發芽,潘多拉之盒子一經打開,就難以合回去。自晚清起,中國人赴外留學漸成浪潮,如清末的留學日本熱、民國初年的赴法勤工儉學、北伐時期的蘇聯留學熱、民國政府時期的官派赴歐美留學等等。不過,上述所列種種留學熱潮,多為官派性質,大多需經官方的考試通過,且以青少年為主。實際上,在上述過程中,還有大批的赴外留學,是屬於自費性質的。

民國時期,這種自費性質的赴外留學,尤以廣東省為最。蓋因廣東自近代開始,前往北美大陸和大洋洲淘金和討生活之民眾日盛,故隨之而來的留學潮亦使得許多的家庭遣送其孩子前赴這些國家、尤其是英語國家留學,而且還繼承了晚清時期赴美留學幼童的傳統,許多家庭送去國外留學者,都是幼童——亦即我們現在所說的小留學生。

目前中國國內許多涉及民國時期留學的研究,對那些中國人自費前往留學之目的地,多集中在東洋和歐美,而較少涉及大洋洲地區(主要是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即使是已經編輯出版之僑鄉地區的華僑史誌,有關民國時期前往大洋洲地區的自費留學史實,多付之闕如。事實上,檔案資料顯示,民國時期還是有許多人因家庭之緣故,選擇到澳大利亞自費留學,主要以珠江三角洲的廣東人為主,且多為少年兒童。

根據澳大利亞的檔案資料,民國時期,尤其是北洋政府包括廣州軍政府時期以及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有許多的廣東人,主要是少年兒童,前赴後繼地赴澳留學。這些來澳洲留學的年輕人,大多出自珠江三角洲地區各縣,尤集中在當時的香山(現中山市和珠海市)、四邑(台山、新會、開平、恩平)、惠陽、高要、東莞、增城等縣。實際上,這些來澳留學的珠江三角洲少年兒童,大多都是第一代澳洲華人之兒女或其子侄輩親戚。第一代的澳洲華人,基本上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從珠江三角洲奔赴澳大利亞淘金做工而最終定居於這塊土地上者。之所以這些澳大利亞第一代華人的子女或子侄輩要以留學的形式來澳與其父輩相聚,皆肇因於1901年澳大利亞聯邦成立而正式推行歧視和排斥亞裔尤其是華人的“白澳政策”(White Australia Policy)。根據這一政策,即便是在澳大利亞聯邦成立之前已經歸化為澳籍之華人,其在中國婚配的妻室及他們的那些在中國出生的後代,皆非澳籍,也不能前往澳洲與之團聚。由於分居兩國,這些澳籍華人子女的教育就成為他們(包括在澳之華人以及他們在中國的親屬)十分關注的一大問題。當這些澳籍華人在此間拚搏多年,稍有積蓄之後,將這些子女以及子侄輩申請前來澳大利亞留學讀書,便是解決問題的一個途徑。經由此徑,一方麵使其子女及子侄輩能有機會在這裏接受正式的西方教育,學得一技之長,以便回國後無論是經商創業還是從軍入仕,都占據優勢;另一方麵,也可利用他們來此留學期間,一盡家長之監護之責,以及增近父子之情;而且,還可利用這個留學的機會,隨著子女和子侄輩的年齡增長及知識的提高,以及社會閱曆的增加,為自己在澳之生意與事業增加幫手,條件成熟時,甚至還可以為其申請居留澳洲繼承其父輩之生意和事業創造條件。而根據已經檢索到的澳大利亞檔案資料顯示,這些小留學生來澳洲入學的年齡,大多在1017歲之間;在澳留學的時間,少則僅數月,多則長達十年以上。

簡言之,這些涉及中國廣東省珠江三角洲赴澳小留學生的檔案,包括了從其申請中國護照、入境簽證及離境日期、以及在澳期間之學習包括轉校情況等方麵的文件。基本上是一位學生一份宗卷,時間跨度從1910年代到1930年代。而根據這些小留學生在澳留學時間的長短,其檔案的內容亦簡繁不一。初步的估計,這些檔案中所涉及的上述時期廣東赴澳留學的小留學生人數,約達500人之多。

這些檔案,如果以民國時期的縣一級單位來計,則以涉及香山(中山)縣者為最,超過100多宗卷;其次則為台山、新會及珠江三角洲其它各縣。將上述檔案收集整理,並予以甄別考證,一方麵,可填補這些地方學子赴澳留學史亦即華僑史的空白;另一方麵,也可追溯這些早期留學澳洲的學子之蹤跡,豐富當地的人文曆史。

下麵,我們根據檔案資料,將民國時期,尤其是北洋政府包括廣州軍政府時期,廣東人赴澳留學的資料作一整理,以供參考。

一、香山劉錫南

劉錫南(Shik Marm),男,廣東省香山縣(該縣後於1925年改稱中山縣,1983年再改稱中山市)石岐隆墟村人,1904年5月2日生。1921年申請護照前往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的天架(Tingha, NSW——注:該州北部的一個小鎮) 政府公立學校(Government Public School)留學,於1921年2月16日,由中國駐澳大利亞總領事魏子京為其簽發護照。

代劉錫南在澳大利亞為其申請護照之人,名劉作舟(Jack Joe Lowe),居住在新南威爾士州的天架,亦作為其入學當地學校之監護人,為其擔保學費及生活費等所有開支。從其與申請者同姓及擔保的情況看,劉作舟應為劉錫南之親戚。


劉錫南的護照封麵


劉錫南的護照封裏


劉錫南的護照照片


劉錫南的護照內容


劉錫南的擔保人和監護人情況


劉錫南的護照英文內容

實際上,上述劉錫南的護照是在澳大利亞申請的,因為簽發護照之中國外交部官員,是當時中華民國(北洋政府)駐澳大利亞總領事魏子京。換言之,劉錫南是在申請補發護照。這裏有一份1915年11月27日劉錫南在澳大利亞悉尼港登岸時悉尼海關登記的手印檔案,說明他早在6年前就已赴澳留學,是名副其實的小留學生。

將近半年之後,即1921722日,17歲的劉錫南乘坐“Victoria”號班輪,抵達悉尼港。經過在悉尼的幾位親友接其出關之後,稍事休息,在輾轉到天架,於88日正式注冊入讀天架公立學校。

如是者,劉錫南在天架公立學校一直讀到192412月,達三年半之久。從天架公立學校校長懷特(White)先生的報告來看,劉錫南一入學校,各科成績都是良好和優秀。從這一點來看,很顯然劉錫南在前來澳大利亞讀書之前,做過很好的準備,很可能在香山本地,抑或在香港先行補習了英語,從而能在抵達澳洲之後,對各科學業及各項作業,才能應付自如。懷特校長還特別指出,劉錫南穿戴得體,衣冠整齊,為人和善,謙虛有禮,與同學關係融洽,凡事皆願參與,顯得頗有教養,故在報告中予以特別稱讚。此外,這段時間的校長報告也顯示出劉錫南在校的出勤率極高,很少有缺勤逃課現象。

19241210日,二十歲的劉錫南在悉尼乘坐“St Albane”號班輪,駛往香港,回國了。根據中國駐澳大利亞總領事魏子京的說法,造成他回國的主要原因是,到1924年下半年時,劉錫南因腳崴扭傷,身體欠恙,需回國調養。

到了1925年的8月,已經康複的劉錫南還想重返澳大利亞讀書。於是,他向中國駐澳大利亞總領事館求助。總領事魏子京遂於811日致函澳大利亞內政部,請其為劉錫南再次入境澳洲留學開放綠燈,給予簽證。經一番調查,內政部得知,此前劉錫南學業優良,循規蹈矩,從這個角度上說,內政部沒有拒絕其前來讀書的理由。但是,現在的問題是,劉錫南此時已年滿二十一歲,從內政部的角度上看,顯然他應該不再前往公立學校讀書,而應選擇去那些商校或技校或者專科學校就讀才是。於是,內政部遂詢問劉錫南準備返澳後去什麽學校讀書。但出乎意料的是,魏子京總領事轉告說,劉錫南仍欲重返天架公立學校讀書。顯然,這一回複與內政部的想法相左。直到914日,內政部仍致函魏子京總領事,希望他確認劉錫南是否真欲重返天架公立學校?其潛台詞即是:如果是這樣的話,則簽發簽證給劉錫南的機會就值得認真考慮了。

有關劉錫南的留學檔案就到此為止。劉錫南最終是否重返澳洲讀書,不得而知。但根據上述澳洲聯邦政府內政部的文件語氣,以及劉錫南沒有進一步的回複來看,顯然,劉錫南也意識到了重返澳洲留學的困難,從而就留在國內,或經商,或種田,或入仕,或從軍,成家立業了。


1915年11月27日劉錫南在悉尼海關留下的手印檔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鬼穀雄風 回複 悄悄話 回複清衣江的評論:
謝謝,大家共勉。
亦祝新年吉祥。
清衣江 回複 悄悄話 在海外尋求到了這份史料,留下了這曆史記錄,這是為子孫後代留下的一份珍貴曆史遺產,可見你的博學和對事業的堅韌不拔的追求.祝你新年快樂.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