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穀雄風

有所思,有所感,從曆史的時空中來,再回到曆史的時空中去。
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戰時澳軍“雲雀支隊”的命運(上)

(2011-08-01 21:40:17) 下一個
 
戰時澳軍“雲雀支隊”的命運(上)

新幾內亞要塞亞包

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新幾內亞(New Guinea)是澳大利亞的委任統治地。

新幾內亞位於西南太平洋的重心,包括俾斯麥群島(Bismarck Archipelago)、新不列顛島(New Britain Island) 、新愛爾蘭島(New Ireland),和新幾內亞島(New Guinea Island)上的東北部地區。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這裏是屬於德國保護領地——德屬新幾內亞(German New Guinea)。德國人是在1880年代占領這一地區的。當時將新不列顛島稱之為新波美拉尼亞(Neu-Pommern [New Pomerania]),新愛爾蘭島稱之為新麥克蘭堡(Neu-Mecklenburg),新幾內亞島上的東北部地區稱之為威廉皇帝領地(Kaiser-Wilhelmsland),位於新不列顛島東北部的港口城市亞包(Rabaul),就成為了這塊領地的首府。

新不列顛島及其周圍島嶼。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澳大利亞跟隨英國參戰。澳大利亞皇家海軍迅即出兵,攻占了防守薄弱的新幾內亞首府亞包,德國總督投降。在德國忙於歐洲戰事而無力顧及海外領地的情況下,澳大利亞軍隊隨即順利地接管了俾斯麥群島和德屬新幾內亞的其它地區。1920年,新成立的國際聯盟將該群島連同其它德屬新幾內亞領地一道,交與澳大利亞委任統治。
新不列顛島地圖

作為澳屬新幾內亞的首府所在,亞包擁有一個天然良港,在俾斯麥群島中占據了優越的地理位置。她扼俾斯麥群島與所羅門群島要衝,北向毗鄰日本托管地加羅林群島,
東向俯瞰美、澳間的海上交通線,西向拱衛澳大利亞的門戶新幾內亞島,南控所羅門海,戰略地位十分重要。但在澳大利亞接管新幾內亞之後的二十年間裏,除了一些警務人員,澳軍並沒有在此放置一支像樣的守備部隊。隻是當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後,日軍也在磨刀霍霍地準備南進時,澳大利亞越來越感到了日軍的威脅之後,才在亞包布置了一支1400人的守備隊,即澳軍所稱之“雲雀支隊”。

雲雀支隊

亞包守備隊——“雲雀支隊” 組建於19413月,以澳洲帝國軍隊第2/22營為其主體,最初的人數是900多人。一個月後,該營便開赴新不列顛島執行守備任務。到這一年的年底,即日軍於1941128日突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該守備隊的人數已增加到1400人,包括由白人居民自願參加的新幾內亞誌願兵團的部分民兵、海岸守備隊、防空高射機槍隊、反坦克炮排、澳洲皇家空軍第24中隊的10架輕裝備的維拉威(CAC Wirraway)雙座高級教練機和 4洛克希德哈得遜(Lockheed Hudson)輕型轟炸機、及第2/10野戰救護隊的小分隊(包括6名女護士)等。雲雀部隊的大部分官兵都是由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墨爾本的自願人員組成,訓練時間有限,戰鬥力並不強。可以說,這是一支從民兵升格上來未曾經曆過任何戰事的新部隊。此外,澳洲當局還在亞包附近的新愛爾蘭島,布置了由第2/1獨立連組成的一支130人的敢死隊,作為亞包的前哨陣地。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迅即揮軍南進。因新不列顛島首府亞包之重要的戰略地理位置,扼日軍計劃南進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地之要衝,此時便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為此,日軍在進攻菲律賓及馬來半島的同時,為了爭奪西南太平洋地區的控製權,迅即派遣大軍南下,進攻亞包。
日軍對亞包的進攻示意圖。

日軍攻占亞包

進攻亞包的日軍兵力是約一個旅團的南海支隊,由堀井富太郎少將指揮,人數達一萬人左右。其主力為日軍第五十五師團的一四四聯隊(聯隊長楠瀨正雄大佐,轄三個步兵大隊、一個炮兵中隊、通訊隊和輜重隊共4000多人),配以第五十五騎兵聯隊的部分中隊、第五十五山炮聯隊的一個大隊及第五十五工程兵聯隊的一個中隊,實力雄厚。從兵力對比上看,兩軍實力懸殊,加上日軍久經訓練,而澳軍是新編之師,烏合之眾,缺乏鬥誌。實際上,尚未開戰,就勝敗已定。


1942年1月23日,日軍南海支隊進攻亞包。

1942122日,在海軍掩護下,日軍大舉進攻亞包,並於當日成功登陸。兵力單薄的澳大利亞守軍未在亞包灘頭作太多激烈抵抗,便分別撤入內地,然後四散潰逃。不久,澳大利亞雲雀支隊指揮官鑒於無法進一步抵抗,遂於26日下令繳械投降。大約300人左右的澳洲官兵最終在熱帶叢林輾轉多月,利用小船逃往新幾內亞島獲救,還有約200名官兵被日軍在島上俘獲後集體屠殺。其餘的官兵因新不列顛島被日軍包圍,逃生無路,加上食物短缺,就與留守當地未及疏散撤退的200-300名左右政府行政人員和從事各種職業的白人,一同落入日本人手中,成為戰俘。


澳大利亞軍史油畫,反映的是1942123日淩晨,亞包守備隊A連在沃坎(Vulcan)抗擊日軍南海支隊登陸進攻之情形。來源:澳大利亞戰爭紀念館,影像編號:ART27632

雲雀支隊全軍覆沒成為日軍戰俘

澳大利亞當局知道亞包守備隊的大部分官兵都成了日軍戰俘。而日軍也確實在該年6月份時,讓這些戰俘寫下家書,派飛機飛往新幾內亞島澳軍占領地區投放,以讓其家人獲知這些放下武器的澳大利亞官兵,此時是被日軍關押於當地的戰俘集中營奴役做苦工。於是,盡管此後再也沒有任何有關這些澳洲官兵的消息,換言之,此後他們生死不明,但澳大利亞當局和軍方均相信,戰爭結束後,他們還是能夠找回這些失去自由的袍澤。


新不列顛島的艾德勒河,水深湍急,是從亞包潰散撤退下來的部分雲雀支隊官兵逃出生天的一大障礙,這是
19421月底部分逃生官兵過河前所拍攝的河景。


新不列顛島加澤爾半島上的巴寧斯山脈,山高林密,道路崎嶇,人跡罕至,也是從亞包潰散撤退下來的部分雲雀支隊官兵逃出生天的另一大障礙,這是19421月底部分逃生官兵在山間小憩之情形。

19458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太平洋戰爭結束。但澳軍因要與困守亞包的日軍商談投降和接收事宜,費時費力,在910日才能登陸亞包。然而,接收亞包的澳軍第11師上島後經多方搜尋,卻始終無法找到亞包守備隊的被俘官兵和未及撤退的那些歐裔平民。


這是
19424月,從亞包逃出的部分雲雀支隊的官兵,曆經數月在氣候惡劣及環境複雜的熱帶叢林中長途跋涉之後,逃出日軍包圍,抵達新不列顛島東部的槜那(Drina)種植園,獲救後在一棟草棚前的合影。看他們衣衫襤褸、形如野人、神情疲憊的情形,可知其能逃出生天,實屬不易。在這裏稍事歇息不久,他們就被該種植園主設法用小船躲過日軍巡邏艇的監視,輾轉送到新幾內亞島由澳軍控製的安全之地。

那麽,這1000多名被俘的澳大利亞雲雀支隊官兵和亞包的白人平民,到底在哪裏呢?

(未完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