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穀雄風

有所思,有所感,從曆史的時空中來,再回到曆史的時空中去。
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百歲老人馬相伯——美國瑪利諾會神父在桂剪影(附2)

(2009-10-16 04:13:34) 下一個

 

百歲老人馬相伯

清末民初,馬相伯絕對是天主教界和教育家的風雲人物。由於其在宗教界、教育家以及政界的經曆及影響力,做事情或搞活動,如能得到他的支持,對於事情或活動的順利進行,無疑是具有很大的幫助的。也因為如此,馬相伯就與廣西當時的政要有了關聯,從而也與在廣西桂林傳教的美國瑪利諾會有了接觸。

馬相伯(1840417日-1939114日),原名建常,後改名良,字相伯,又作湘伯或薌伯,教名若瑟,晚年號華封老人。他是近代中國最具聲望的天主教學者、政治活動家,以及複旦大學、輔仁大學的創始人。

 

馬相伯原籍江蘇丹陽,生於江蘇丹徒。父業醫兼營商,世代信奉天主教。清鹹豐元年(1851年)就學於上海聖依納爵公學(後徐匯公學),學名斯臧。同治元年(1862年)入耶穌會,研習文學、哲學及天文等。同治八年,晉鐸神父,隨後便在安徽宣城及江蘇南京、徐州一帶傳教。同治十一年,馬相伯開始從事教育事業,擔任徐匯公學校長兼任耶穌會編撰。因遭同會之外國傳教士猜忌,於光緒二年(1876年)退出耶穌會。由其兄建勳薦於李鴻章,開始從政,前往山東調查礦務。五年之後(光緒七年),因李鴻章之推薦,擔任駐日使館參讚;次年至朝鮮任職。光緒十一年,有轉任台灣巡撫幕僚。光緒十八年,再度赴日本,先後任長崎、橫濱等地領事及駐日使館參讚。歸國後,於光緒二十九年,創辦震旦學院(後改名震旦大學)於上海徐家匯,後遷盧家灣。因校政為法國籍耶穌會士所霸持,憤而退出;旋於光緒三十一年得嚴複等人相助,取意“複我震旦”另創複旦公學(即複旦大學前身)於上海,自任校長,延請於右任、邵力子等任教。幾十年這教育家的奮鬥,奠定了他的職業教育家聲名。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以後,馬相伯出任江蘇都督府外務司長等職,並一度代理北京大學校長。1920年冬,退隱上海徐家匯之土山灣,譯著天主教書籍。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馬相伯以90幾高齡,多方奔走,呼籲停止內戰團結抗日,並提倡民治及人民自救,發起組織中國民治促進會和國難會等,為各方所推測景仰。1935年,中國共產黨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同胞書》後,馬相伯與沈鈞儒、鄒韜奮等聯名發表《上海文化界救國運動宣言》。次年與宋慶齡、何香凝等當選為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執行委員,時年已95歲,但仍發表文章與演講,勉勵同胞共赴國難,人稱愛國老人。為此,19373月,馬相伯被聘任為南京國民政府委員。

由於在抗日救亡問題上,尤其是在1936年廣西六一運動期間,馬相伯所在的中國全國各界救國會對廣西表示了極大的支持和聲援,桂係首腦李宗仁、白崇禧和黃旭初等與馬相伯有了共同語言,且廣西首腦又對這位愛國老人素所景仰,因此,七七事變後,馬相伯就應李宗仁之請去了桂林,在那裏住了一段時間。1938年又應於右任之請移居昆明,道經越南諒山一病不起,次年病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靈柩運回上海安葬於天主教公墓。生前譯著甚多,後人編有《馬相伯先生文集》、《馬相伯國難言論集》。

作為中國天主教的著名學者和教育家,瑪利諾會也對其極為景仰。在馬相伯旅居桂林期間,瑪利諾會桂林監牧區監牧羅民勞神父等美國傳教士,就常常去探望他。下麵的一張馬相伯在桂林期間的照片,就是和羅民勞神父等瑪利諾會士一起合影的。

 
1938年,羅民勞神父(後排中)和Edmund Toomey神父(後排左)及Greene吉培德神父(後排右)在桂林與著名的百歲老人、當代中國最有名的天主教徒和教育家馬相伯先生合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