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穀雄風

有所思,有所感,從曆史的時空中來,再回到曆史的時空中去。
個人資料
正文

廣州設立的教會學校 / 梅斌林

(2009-09-06 08:28:36) 下一個

廣州設立的教會學校

梅斌林


  自鴉片戰爭以後,帝國主義打開了中國的大門,1842年南京條約成立,實為不平等條約的開端。在宗教方麵,條約給予外國人得向中國內地自由傳教的許可與便利,帝國主義者遂大力向我們進行政治和經濟侵略之外,同時還進行文化侵略。外國的教士和牧師們憑著他們國家的勢力,披著宗教的外衣,實為文化侵略的急先鋒。本來,外國教士們對我國進行宗教宣傳,原不是開始於鴉片戰役以後,例如基督教的浸信會,遠在一百一十餘年之前,已有了這一宗派,即1836年有美國人叔未士牧師到澳門來,目的是在中國傳教。1842年南京條約成立,割了香港給英國,叔未士牧師即馬上到香港辦報紙,建教堂,開學校,他是美國浸信會向中國傳教的第一人。繼叔未士牧師同年而來的,還有一個羅孝全牧師,他在1844年由澳門進入廣州,這是美國浸信會正式步入中國宣教之始,同時也是浸信會這個宗派從這時起急劇在中國境內奠定根基。羅孝全牧師在廣州首先在南關珠光裏東石角街開設第一間禮拜堂,這就是東石教會的前身。他收得效果後,美國教士便紛紛接踵而來,其中與廣州東石角開發有直接關係的為紀好弼牧師和士文牧師二人。紀好弼牧師於1856年來廣州,他致力於兩廣浸信會事業,達六十年。他著力於訓練宣教人才和文字著述。而士文牧師則各地進行教會組織。紀好弼牧師曾在五仙門外購地建屋,宣教辦公,居住都在那裏,無異是浸信會中西教徒的集中點,這就是長堤廣州基督教青年會。培道女子中學之創設當時也是在這裏,經過三四十年的工作,浸信會在廣州已發展傳教和教育事業。他們再進一步找到一個認為可作為樞紐似的宗教中心地點——這就是現在的東山。他們在東山建了禮拜堂,樹立了其他教會事業的機構,於是浸信會的首腦神經都轉移到東山來了。而培正學校也於1907年在東山建築新校舍,浸信會神道學院、培道女子中學,培賢女子神學院,都在這個時間開始的。繼紀好弼而為東山浸信會美國宣教士之領袖的還有湛羅弼牧師,他於1895年來華,在廣州設美華書局,為宣教文字之總機關。

  上麵就是中國基督教浸信會和教士們到廣州宣教和辦學的概略經過。現就他們創辦東山培正學校的簡單曆史和教學內容,從回憶所及,略談一二,以見教會學校成立的目的和文化侵略作用的一斑。

  培正學校創始於1889年,實施基督化的教育以基督及其教訓為其教育的目標,教學內容既有必備的聖經一科,而且經常舉行宗教集會,授以基督福音,使成為教會社會有用人才。又說:吸收誠心慕道及有誌向學之青年,教以永生之道,拯救彼等免於沉淪……。他們初在市區德政街珠光裏等處設立,最後才遷到東山,規模逐漸擴充。盡管校舍建築堂煌,設備比較齊備,但就其本質和實際內容分析,結合起上述的創立經過情況和教學宗旨,教學內容,其與中國基督教浸信會有著血肉相連的密切的關係,確無疑義。更可斷這種學校實為基督化的教育,符合了外國傳教者的要求,亦即適應了他們對中國文化侵略的陰謀而為半殖民地的奴化教育服務。因此,雖創辦了數十年,成就了不少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物,但畢竟是要全盤西化,盲目崇拜洋人,和向教權的僧侶迷信屈膝。培養的隻知追求物質享受,養成奢侈浮華的氣派,成為貴族式的特殊階級人物,與廣大勞動民眾脫離,絕無艱苦樸素的襟懷與情緒。這樣教育的結果,實與我們革命精神和愛國主義建立民主自由獨立富強的新中國的偉大思想背道而馳,為關心民族前途與祖國文化者所極抱隱憂而不已的。

《廣州文史資料存稿選編》第七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