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前後的廣西經濟建設
黃旭初
在上一期春秋雜誌,我記述了民國三十年代的廣西金融。金融隻是經濟領域中的一部分,不易由此以窺當時廣西經濟的整個麵目,故補述此篇。
廣西素有貧瘠之稱,那是就自然條件說的。把自然條件和江浙川粵各省相比,廣西當然差得很遠。天賦既薄,人力又下得太少,出產無多,生活便比別省不上了。
前清時代,巡撫藩司多是外省人,考績也不注意民生方麵,關心地方經濟的自少。入民國後,倒是本省人主政時期為長,對桑梓情誼較切。由民元到民十,政在陸榮廷氏,省內安謐,隻無苛政援民,卻無何種建設。其後紛亂四年,人民飽嚐痛苦。從十四年秋到十八年夏,黃紹竑氏主政,思想較新,對交通農林,都有所建樹,全省的經濟形貌才稍有改變。再遭兩年的戰禍,乃回複平靜。本篇隻記我在桂服務期間即民二十年後的經濟建設概略。
一 廣西的經濟環境
經濟建設,是就當地的自然條件和原有底子上加工的。現在應分別先說廣西的自然條件和它的經濟原狀。
所謂自然條件,是指地勢、氣候、土壤、人口、交通等項。廣西的地勢,大致是西北高而東南漸低。全省周圍都是山地;隻是中部河流縱橫貫注,河與河之間多成小平原,這些地帶,農業發達,人煙稠密。地居亞熱帶,由北緯廿一度卅二分起至廿六度十四分止,氣溫頗高。全年雨量平均約一千五百公厘,年中平均濕度在百分之七十五以上;但因河流傾斜度大,驟雨時容易泛濫成災;地下石灰岩裂縫又多,造成地下岩洞和暗河,以致地麵的水不易儲積;故雨量雖多,若降雨時期稍欠均勻,旱象便出。土壤的母岩為砂岩、頁岩、石灰岩、花崗岩和少量衝積物質;土壤的質地有粘土、壤土、粘壤土、砂土、礫土等;滲透性、硬度、結構等還好;但含鉀不足,磷酸尤缺;高地土壤石灰缺乏,酸度也高。驟雨既多,衝刷地麵,山禿地廢。土壤中的肥分被急流挾持而去,年複一年,地遂瘠而民也貧。人口分布極不平均,每方公裏的密度,鬱林縣多至一八二人,西林縣少至五人;潯江流域最密,柳江、撫河、左江各流域次之,柳江上遊和紅水河流域又次之,而以右江流域為最稀;平坦地帶土肥人多,高峻地帶地瘠人少。交通要道隻靠河流,計有桂江(即灕江,俗名撫河,由梧州可通湖南)、柳江(由貴州經三江至桂平)、右江(由南寧至百色)、左江(由南寧至龍州)、鬱江(由南寧經桂平至梧州,俗名大河)五大交流,而總匯於梧州,成為全省航運的樞紐;上溯各江,可貫穿省內而達湘黔滇三省和安南;東下西江;可通粵港各埠;河流雖四通八達,伹灘多流急,岸狹水淺,航運諸多不便。至於公路,是民十五年起才逐漸興築的。由自然條件看,廣西的天賦是很薄的。
廣西原來的經濟狀況,可分農、林、礦、工、商五項來說明。
農業:全省農戶雖占百分之八十以上,而耕地麵積隻占總麵積百分之九,主要為稻作,但生產效率遠在全國稻作生產水準之下,全省人民尚須以百分之三十的雜糧充饑,且田畝的數量和產量都有逐年減少的趨勢。雨多地瘦,不宜種棉,棉貨輸入價值年達一千萬兩以上,占全省入口總值四分之一。荒地很多,伹能作水田的卻少,多因土壤貧薄和灌慨困難,大都隻可植林,小部可種不擇土性和耐旱的作物,水稻和其他較高級的作物,如果技術不改進,是難望從墾荒來增產的。
林業:林產本為出口的大宗。但杉木斫伐後無人續種,出產漸少;桐油因技術落後,品質不佳,銷路日減;茶葉製法本來不及別省,近年更隨全國茶業的不振而陷於衰落;藍靛因人造染料出現,漸瀕消滅;桂油因代用品流行,市場日促。樟腦、鬆脂、五倍子等本省特產,為工業上的原料,但生產未盛。茶油和香油,由民元至二十年,出口數量不過增加一倍。
礦業:鍚主錳兩種最為豐富,在全國占有重要位置。金、銀、銅、鐵、鎢、銻、鉛、煤、硫磺各礦都有,而以金、銻、鎢為主要,但因小本經營,土法開采,管理不良,原料輸出,倚靠國外市場,故業務不振,產量很微。
工業:都是一些粗淺的家庭手工業,自國內外價廉物美的工業品大量輸入後,遂被逐步淘汰。剩下來的,可分為三類:一為與農業相結合的副業,如西部和西北部交通艱阻各縣的棉紡織業可為代表,隨交通的開發而漸現崩解。二為特產原料的加工製造業,如賓陽的瓷器工業,都安、隆山,那馬的紗紙工業,臨桂縣六塘的麻布工業,各地的製糖工業等,原料為當地特產,本可卓然自立,因技術墨守舊規,又受商業資本的過度榨取,故品質低劣,成本高昂,遂難與機製品競爭。三為日用消費製造業,如鬱林和桂林的土布業即其代表,產品銷行於省內和隣省的落後地區,在洋布侵略的情勢下,其存立的基礎已被搖動。民營工廠集中在南寧和梧州的,隻三十九家,工人共一千一百餘人,雇工在三十名以上的僅得九家;且資本額很少,梧州二十九廠,資本合計不過毫幣十五萬餘元,平均每廠還不到五千元。公營工廠僅得五所,資本總額毫幣二百萬元,工人約四百名。
商業:物產不豐,商業不振。據廿二年省政府調查各埠商店,計梧州有一、三九三家,資本共毫幣八九五、二六九元;桂林有九七九家,資本共四四○、七三○元;柳州有六二二家,資本共二八二、八九五元;其餘鬱林、賀縣、百色、龍州各地的商業更小。對外貿易,曆年都是入超,且逐年加甚;如以民元進口貨值一九、○八二、六○一元為基數,則二十年進口的指數為一七二;以民元出口貨值一一、一三二、二五九元為基數,則二十年的出口指數僅為二一四;以民元入超貨值七、九五 ○、三四二元為基數,則二十年入超的指數已增至二二九。輸出的幾乎全是農林礦的產品,以穀米、牲畜、桐油、柴炭、茴油、錫、礦砂、木材、牛皮為大宗,輸入的以食鹽、棉紗、棉布、液體燃料、卷煙、火柴為大宗,尤以前四種數值最大,占總值半數以上。
總結來看,天賦條件既劣,人為根柢又差,廣西要從事經濟建設,無疑是很費力的。
二 理想政策與計劃
廣西的經濟底子雖很壞,但我們的建設理想卻很高。當時標榜的廣西建設,以實現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理想為目標。從廿一年便揭櫫自衛自治自給的三自政策,努力推行,期達理想。自給政策便是要從經濟建設以實現民生主義的;它的意義,消極方麵,在遏止外來經濟勢力的侵略,消滅對外貿易的入超,使出入口貿易漸趨平衡;積極方麵,在要求生產不斷增加,促進社會趨向工業化,以培進國民的富力,使其享受合理的生活。二十三年頒布廣西建設綱領,對經濟建設更具體規定了十二條項目(詳載春秋第一九○期第十一頁);省政府並特設經濟委員會,網羅省內外專家以負責設計和實施全省的經濟建設。
經濟建設有了綱領,曆年也僅有各種個別的局部的計劃,至於全省整個的經濟建設計劃還是沒有。抗戰軍興,廣西愈感經濟建設的重要,因有製訂全省經濟建設五年計劃的擬議,旋因桂南淪陷而停頓。廿九年冬桂境光複。三十年八月省政府頒布廣西建設計劃大綱,內容分為三部:第一部總綱,揭示建設的準據、層次(分省、縣市、基層三級)和部門(仍分經濟、政治、軍事、文化四部門),以確定建設的最高指導原則和目標;第二部列舉省、縣市和基層各級建設的要項,綱舉目張,使各級幹部知所努力;第三部為建設實施程序,務期計劃縝密,執行切實,考核認真,使這三項能緊密配合,穩健進行,以求這計劃大綱的全部實現。有了這大綱,各級的各部門便按規定的建設要項參酌實際情形各自製訂其建設計劃;把這許多計劃係統地綜合起來,全省整個的建設計劃便完成了。
大綱第四節規定省級經濟建設要項如下:一、推進土地行政,實施土地測量,完成土地陳報,舉辦地價申報,實行按價徵稅及自然增值歸公。二、公地荒地,由人民租用,停止發賣,並規定私人麵積之最高額。三、私有荒地逾限不墾者歸公。四、私有土地出賣,盡先由公家承受。五、獎勵耕地之合作經營。六、重要及大規模企業,由政府及地方團體公營,但得獎勵有經營經驗之私人參加,並保障其利益,以促進公營企業之成功。七、調查全省之資源,以為工業建設之根據。八、發展機械工業、電氣事業、及礦產之探查開發,使經濟建設逐漸趨向工業化。九、發展糧食及衣用原料生產,並調整與衣食住行有關之工廠,使省內生產漸能自給,趨向於生產社會化。十、確立與經濟建設相適應之財政金融政策。十一、建立全省金融網、貿易網、倉庫網、交通網、使經濟結構組織化,經濟建設計劃化。十二、建立農業工業試驗機構及其指導推廣係統,以促進生產之發展。十三、發展農田水利,改進林業行政。十四、普遍合作組織,增高人民生產力與消費力;並使分配合理化,生產社會化。十五、訓練經濟建設幹部,以充實其技術及組織智能。
三 建設入手的途徑
推行自給政策的實施辦法,從三路入手:一、獎勵私人投資以開發實業;二、政府直接經營,造成國家資本的力量;三、發動鄉村造產運動,以創造鄉村公產。
關於第一點,省內自二十後治安良好,遊資源源流入生產事業,華僑回桂投資的不少,林場礦場,蓬勃發展。三十年八月地方人士複組織資本額一萬萬元的廣西企業公司,以為發展本省農工礦業的基礎。關於第二點,政府直接經營的方式:甲、與中央合資;乙、與商人合資;丙、由省政府獨資經營。三種都以廣西銀行為其金融機構,盡量以地方金融的力量來扶助,期促進工業化。關於第三點,創造鄉村公產,係由鄉村自己負責。辦法有八,如下:
甲、公耕:利用空閑的土地和勞力,由村長監督指導全村民眾參加工作。土地用公地,不夠也可派借私地。種籽、耕牛、工具和肥料,由全村公平攤派。公耕收獲所得,除生產費用外,全歸公有,交村公所或村倉保管,以備公用。
乙、農村倉庫:每村設一所。積穀由本村各戶按當年收獲穀額多寡依累進率抽收。每年推陳儲新。舊穀可按當年豐歉,酌量貸與、變賣、平糶或散放。發放或動用,須經村民大會議決。收益作村經費,辦公眾事業用。
丙、公有林:各鄉村可向政府請頒境內的荒山荒地,徵調民工營造公有林為鄉村的公有財產。
丁、種桐:桐油為最有價值的特產。可照丙項辦理。
戊、公有塘:各鄉村利用境內合宜空地徵工挖築公有塘,可供養魚,並調劑水利。收益為鄉村公有財產。
己、公共牧畜:由鄉村經營,牧場由政府圈定。
庚、建築公共工程或房屋:在城鎮繁盛地方,可公共建造鋪屋、水碾、糖榨、油榨或其他建築物出租生息。
辛、舉辦合作事業:合作社貸款,可以解決鄉村公共造產資金的困難,而得依照計劃推進。
四 經濟建設的成果
經濟建設要社會安定才能進行。廣西在抗日戰爭期間,兩受日軍的侵入蹂躪,一切建設,多遭破壞或毀滅,戰後也多無力恢複。以下所記,為敵犯桂前的建設成就,分為交通、礦業、工業、農林、貿易、合作六項述其概略。
交通:鐵路有湘桂、黔桂兩線,湘桂線由湘通車至來賓,黔桂線由柳州通車至獅山,都由交通部主辦;廣西協築路基,徵調民工近九十萬人。公路新完成的省道約二千公裏,較二十年時增一倍;縣道原有不及一千公裏,新築成的六千餘公裏,增加六倍。航運,疏浚河道三千餘公裏。電訊,無線電台由三座增為四十座;有線電報線路由四千七百八十公裏增為七千六百公裏,且多增架雙線。市內電話,南寧、桂林兩處改磁石式為自動式;長途電話由一千六百公裏增至三千二百公裏;鄉村電話由不及一千公裏增至六千公裏。
礦業:政府投資的有望高錫礦、昭平金礦、西灣煤礦、合山煤礦、茶盤源錫礦五處;二十八年省政府與資源委員會合資五百萬元成立平桂礦務局,省政府即以望高錫礦、西灣煤礦、八步電力廠並入該局;總計省府投資礦業為四百七十餘萬元。民營公司,民二十年領照的大礦區僅十五家,開采麵積六萬八千餘公畝,資本共二十八萬七千元;三十年增至四百七十八家,開采麵積二百七十九萬餘公畝,資本二千一百餘萬元。至於小礦區,民二十年為二十家,三十年增至五百一十七家,開采麵積十二萬餘公畝,資本五十四萬餘元。礦產以廿六、七年為最盛,後因戰事影響,運輸困難,收價太低,遂日趨衰落。
工業:省營自來水廠,原隻梧州一處,新增南寧、桂林、柳州三廠。省營電力廠,原有梧州一廠,新增桂林、柳州、貴縣、桂平、龍州、八步、南寧七廠。其他工廠,從前並無省營,現有二十餘廠,投資約一千萬元;其中獨資經營的有硫酸、酒精、製糖、製革、機械、陶瓷、印刷、紡織、造紙、玻璃、士敏土等廠;與中央合辦的有紡織機械廠、麵粉廠;與商人合辦的有鐵工、卷煙、火柴等廠。民營工廠,民二十年以前很少,僅有鬱林、容縣、北流、百色、平樂、田東六個電力公司和梧州、南寧、桂林有幾家小碾米廠之類的小廠。抗戰以後,桂柳驟然成為工業區,桂林新辦和內遷的新式工廠約近百家,柳州和梧州也有數十家。手工業也因戰時日用品缺乏,來源短絀、價格飛漲、利益優厚,而迅速發展。
農林:水利、農貸、墾荒、林產四項已有成效。水利工程貸款共達六百餘萬元,完成大小灌溉工程四十餘處,灌溉麵積五十餘萬畝。農貸由廣西省合作金庫、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中央信托局等機構分區貸放,三十年的數額共達五千五百餘萬元。發放荒地,在二十一年為七萬七千餘畝,到三十年共增至九十餘萬畝。林產在二十年時,桐油僅二十二萬市擔,茶油十六萬市擔,茴油一千五百市擔;二十六年,桐油增至三十六萬市擔,茶油二十三萬市擔,茴油六千六百市擔。伹從廿七年起,因桐油出口困難,收購價格太低,產量年趨下降;茴油也無起色;隻茶油內銷尚暢,產量略有增加。
貿易:對外貿易向來入超很大,乃於廿四年底設廣西出入口貿易處統製油礦各大宗出口貨,從取締攙雜以提高品質,直接外銷以避免中間的剝削壟斷,保持貨價堅挺,出口量值因而增加。二十一年對外貿易總值為七千六百萬元,其中入口值為四千七百萬元,出口值為二千九百萬元,入超達一千八百萬元;二十六年對外貿易總值增至八千八百萬元,而入口值反減至四千四百萬元,出口值卻增至四千三百萬元,入超值隻三十萬元。自二十七年起,因主要出口貨桐油、礦產受結售外匯和統製收購的影響而猛跌,入口貨因物資多改由本省轉輸而激增,故入超又複增漲。
合作:為複興農村和建設基層經濟,於是推行合作事業。自二十七年起,逐步擴大合作行政機構,分期訓練合作指導人員,力求發展。又得各金融機構的協助,到三十年,合作組織已普及全省。對於農村金融的調劑,農工生產的增加,日用物品的調節,農業倉庫的舉辦,都收到相當的效果。
以上這些成就,並未能都照計劃去實現,距自給的目標還遠得很,隻是努力並不白費而已。
五 經濟建設的缺點
最後檢討一下經濟建設的缺點。
先說農林。省級行政技術機構都欠充實,無適當人員以解決急需的重要問題;供給農村的材料太少。省縣經費都是僅足維持機構,對實驗、推廣、獎勵、補助等項,多因無錢而不能舉辦。各級各種人才都感不足,有待訓練選拔來增加。
業務有計劃不合實際待矯正的,有力量不集中和推行不澈底致收效不大而須改正的。肥料和農具的製造供應缺乏。榨油、製糖、農產加工等工業太幼稚,不能和農業生產相適應,致農產出路受影響。
其次工業。最初改良手工業,頗有效果。繼舉辦輕工業,意在提倡示範,且因財力人力都不足,規模不大,餘利很微,且有虧本的;後把省營各工廠讓售給廣西企業公司。抗戰前新式工業盡屬省營,未能推及地方公營和人民私營,使得普遍擴展。重工業曾計劃很久,終因資金缺乏,人力不足,環境變遷,未能實現。
商業。政府向來不加管理,二十年後才舉辦商業登記,便於取締。為統製貿易,減少入超而辦的廣西出入口貿易處,雖有成效,但僅對大宗出口貨而有國際貿易性的如桐油、茴油、鎢、錫、銻、錳等專營,而於入口貨物未能顧及,自非圓滿。
礦業。政府向采開放、獎勵、扶植的措施,使錫、鎢、銻、錳、煤都已增產,但還未能使各地礦產盡量開發。煉錫已達標準,最為成功,惜設廠精煉的僅為錫的大部和鐵的小部,其餘銻、銅等礦未能顧及,故改良品質還沒充分。錫、鎢、銻、錳自中央接辦統製運銷後,所定收買價格往往過低、礦公司有因此而倒閉的,礦產將會退減。地質調查尚未普遍完成,影響探礦和開發。
交通。公路建築為求省費和速成,往往路基厚度、橋梁載量、路麵寬度都不夠標準,使後來修改困難。鄉村道路工程更多因陋就簡,初成時行車已感困難,後來又未能修養,能繼續通車的實在不多。鐵路和公路平行,致公路運輸一落千丈;交通部架設的長途電話線和省架設的平行,致省營的無業可營;這因中央係統和地方係統不明白劃分,事前計劃有欠周詳所致。鄉村電話線延長數千裏,能通話暢達的不到一半,減低標準,隻求線多,以致如此。
金融。建立全省金融網的計劃雖已早定,然進行遲緩,完成無期。各縣市銀行的籌設雖認為重要,然推行殊欠積極,未見各縣市有所舉動。
合作事業。辦理合作業務人員,因合作講習會經費支絀不能續辦,以致多無受訓機會,處理社務有誤,推行受到困難。合作社組織,有因急需,草率發展,重量不重質,發生內部散漫,性質變化,或畸形發展等現象,雖非普遍,實一缺憾。過去辦理,指導的隻知指導,貸款的隻知貸款,技術的隻知技術,彼此不相聯係,各自為政,想效果良好,自屬困難。
此外,政府以前隻著眼於省的事業,對縣市和鄉村的事業未免忽略,何能收到經濟平衡發展的效果?影響所及,政治和文化的事業,也因各地經濟發展的情況不一,而成效互異。這個嚴重的缺點,幸已發覺,而在廣西建設計劃大綱中詳密規定,從事補救。
原載《春秋》雜誌總第196期(1965年)
網上見:博訊www.peacehal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