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午九十回憶錄
趙恒惕
八、援鄂之役
直係王占元主鄂政有年,日事聚斂,所部軍隊,變亂疊起,鄂民苦之久矣。當聯省自治運動澎湃之際,鄂人乃圖驅王自治,而苦無兵力。於是乃推李書城、蔣作賓、何成濬、孔庚諸君,乞援於湘川兩省。
湖南既倡導省治於先,與湖北又有脣齒之誼,故慨允出兵相助。李蔣等並公布湖北省自治臨時約法。舉蔣作賓為總監,孔庚領自治軍,而以留湘數年之夏鬥寅部鄂軍為先鋒。湘省則遣宋鶴庚第一師為援軍主力,餘曾躬赴前線視師。
援鄂之役,開始於十年七月下旬,湘軍士氣銳甚,連克要隘,羊樓司一役尤激烈。敵軍為孫傳芳部,連戰皆北,王占元終被免職。北政府改派吳佩孚統大軍來援,與我軍相持於汀泗橋,以吳遣海軍攻嶽州,我後方受威脅,被迫撤退,嶽州遂陷。四川熊克武原約出兵東下,唯以當時川湘部隊均無電訊設備,聯絡不靈,致無法配合作戰。
湘軍潰敗之餘,兵心渙散,如吳軍追擊,則長沙亦難固守。當時外界情形,亦不甚明了,餘乃決計冒險親訪吳佩孚於其停泊嶽州之軍艦上。以湖南民心,與大局形勢,向吳明曉利害。吳亦方有事於北方,遂以此結好湘人,和議得以達成,正式停戰,為九月一日。餘與吳直接談判之條件,則為北軍暫駐嶽州而已。
戰事末期,桂軍沈鴻英為廣東陳炯明所逐,避入湖南。餘初以沈部武力,或可為助,故優予收容,令駐平江一帶。不意沈竟受北軍嗾使,利其餉械,欲乘我新敗之餘,進襲長沙,餘乃遣師堵截,驅之出境。
援鄂戰事結束後,餘即全力撫輯傷亡,整頓軍隊。是年冬,軍心初定。唯苦於餉源短絀,欠餉原已不少,而年關將屆,如再不發餉,則前線防軍,即難維係。此時主要財源,為銅圓鑄造局。忽有黃、龐二人,竟圖煽動鑄造工人罷工。疊據鑄造局局長報告,如不即予處置。則將無法維持,乃不得不下令逮捕。逮獲後,工人鹹懼其招供名單,謠諑紛起,為安定人心計,複不得不予以正法。當時搜其住宅,獲共黨宣傳品甚多,而時人不察眞像,受共黨宣傳,謂餘槍殺工人,殊屬誤解。其實任何人當此時機,處餘地位,亦必采取此種斷然之處置也。
民國十年,省城時有學生與工人遊行之事,最後必至省府請願。有時餘親自出見,當場答複,有時則令推代表入見。每次代表,必有冒充學生而暗中謀顛覆活動之毛匪澤東在內。某次,餘曾指毛曰:「汝既非學生,又非工人,何以每次必有汝參加,後再如此,必不汝貸。」是後即絕不見其出現,蓋其深懼步黃、龐之後塵也。聞毛自遭餘斥責後,不久即離湘避匿,故餘任內共匪未發生重大叛亂,當由於此。
九、湖南實施省憲之經過
湖南省憲之審查通過,在民國十年八月下旬,至十一月,複經全省公民總投票複決,十一年(一九二二)一月一日,正式公布施行。
省憲之實施,分三步驟。一為成立省議會,議員由各地普選,名額以人口為比例,每三十萬人選出議員一人。惟一縣總人口不滿三十萬者,亦得選出一人。長沙衡陽寶慶三縣人數最多,各選議民三人,全省共計議員一百零八人。二為選舉省長,由省議會選出四人,交全省公民總投票決選,以最多票當選。公民投票結果,餘得票最多,譚公組庵次之。三為改組省政府,依省憲規定,成立省務院,轄內務、財政、教育、實業、司法、外交、軍務共七司,以教育司長李劍農兼任省務院長,修憲以後,改為五司,由省長兼任省務院長。
省憲公布後,餘即函挽譚公組庵返湘主持,(此函後落張禮文君之手,張君來台,供職中央信託局,張劍芬(齡)兄代餘收回,裝裱見贈)。譚公則始終婉辭。並表示彼願對外,囑餘顧內,共同維護湖南之自治。民國十三年,省憲修訂一次。劉君揆一嚐建議改省長製為委員製,餘亦甚表同意。蓋如采委員製,則湖南各方人才,均可網羅。當時有主張以譚公延闓、熊公希齡、程潛、林支宇、劉揆一、與餘等七人,為省務委員,並推譚公為主委者。設能實現,亦未始非謀團結安定之一途。惟修憲委員會,未予通過,劉君因此退席,彼從此未再過問政治,譚公此時未能返湘,實為一大憾事。
餘於省長任內,謹守省憲規定,顧念民艱,兢業自持,未發紙幣,未借外債,未加賦稅,更未如若幹省份之預徵田賦。然因是財政支絀,對地方建設,未能多有建樹。緣湘省田賦總額三百六十萬圓,而從來無法十足征收。各項釐捐,年約一百二十萬圓,而軍費已占歲出之大半,行政費用,不及四分之一,教育及建設經費,更屬有限。當時湘省有正規軍四師,雜牌單位甚夥,雖苦供需浩繁,而處四戰之地,又非留相當數量之軍隊,無以自保。
餘屢圖打開此種省庫支絀之僵局,以拓展湘省經濟建設,及振興教育,培植人才。惜以限於環境。未能如願,然仍於極力撙節之餘,設立湘中、湘西、湘南、三公路籌建會,規定按期修築道路。並建立湖南大學,完成紡紗廠,拓寬省城街道,資助湘雅醫學院私立學校等。一時民生安定,絃誦與機杼之聲相聞,差成小康之局。
湖南大學為全省最高學府,係以嶽麓書院全部,撥作校址。餘對該校構想,原擬收購附近五裏以內提田山地為大學範圍,禮堂設於正廳,依原來向址,不予變更。(嶽麓書院舊址係朱晦庵先生勘定,因其精於堪輿,故書院代出人才,不宜改變。)頭門建於近河岸兩小山之間,門欄須極莊嚴巍峨,由赫曦台至頭門平地,除建築需要外,闢為廣場、圖書館、科學館、各院係講堂、宿舍,應分左右,整齊配置。並將頭門前麵,與水陸洲之小河,闢成一小湖。由校門上手與牛頭洲之間,架設鐵橋,以利交通。將水陸湘與富家洲聯為一島,洲尾與三叉磯紡織廠之河道,橫築一提,設開關水閘,使小河之水,四時常滿。兩岸徧植楊柳及果樹花木,沿湖敷設馬路。靠山一帶,建置教職員宿舍,使紅牆綠瓦,與垂楊清波,相映成趣。山地則分區種植珍貴林木,培養風景,如此則該校必能蔚為國內有數之讀書佳境。惜彼時對於民產無徵收辦法,而居民索價極钜,政府適當經濟困難之際,致未能實現。唯望將來反攻複國,土地國有,重新建設,有以達成斯願耳。
民國十年左右,南北交爭,兵戈不息,民生痛苦,火熱水深。聯省自治,不失為針對時弊之良策。雖不為主張武力統一之吳佩孚等所接受,然當時憂國之士,則莫不同情。李劍農固極力撰文鼓吹,他如章炳麟、梁啟超、熊希齡、章士釗、蔣方震、褚輔成諸先生,亦均讚助聯治運動,桴鼓相應。章炳麟先生且親來湖南考察。聯省自治之名稱,似出諸張繼(溥泉)先生之引用,其實當時湖南省憲,通篇但言自治,而未嚐一提聯省也。
十、孫中山先生與湖南自治
民國十年五月,孫中山先生出任非常大總統於廣州,其就職宣言,有「使各省人民,完成自治,自定省憲,自選省長」之語,湘人鹹感興奮,是年冬,粵軍入桂,中山先生旋亦抵桂林,計劃北伐更亟,經派胡君毅生來長沙,與餘密商,當時不僅商定粵湘鹽米互換,以裕餉源,並談及雙方兵力之布置與進一步之配合,湘省原有代表袁華遠駐桂林,更特派李漢丞赴桂,迎接中山先生來湘,且預定以省長公署為 先生行轅,未幾中山先生複派參軍呂超來湘,並攜三民主義建國大綱等書,謂係先生頒賜,餘擇日率文職廳長以上武職旅長以上,在省政府同時宣誓入黨,餘既獲細讀三民主義,嘆為 救國建國之唯一良謨,因通令全省中學以上,列為必修課程,軍隊則以之為 學科必讀教材,當時通省實行三民主義教育者,全國恐僅有湖南耳。
餘嚐獻策於中山先生,請其在西南一隅,修明政治,勤練軍隊,俾為全國之模範,規定於一年內完成,然後派遣人民,四出檢閱,再定北伐大計,蓋西南各省,如政治修明,北方人心,自然傾向於我,再以武力臨之,必如摧枯拉朽也。
十一、譚公延闓與護憲戰爭
湘軍隱分新舊兩派,新派多為保定軍校出身,水準較齊,舊派則份子複雜,有湖南速成學堂、武備學堂、弁目學堂卒業者,有學兵及行伍出身者,省憲實行以來,新派軍官。因程度較高,遂漸成湖南軍政之重心。
唐生智時駐常德,任第一師第二旅旅長。民國十二年春,晉省謁餘,雲譚組庵先生在粵,有出任湖南省長之謠傳。餘謂迎譚為 餘夙願,當表歡迎。唐曰,省憲是否維護,譚任省長,是否符合省憲上民選省長之規定。餘以省議會全權決定為詞,蓋此為一省之大計,非餘一已所能擅決也。唐乃直稱,譚曾有函誘其効力,已覆函拒絕,並再三表白,不願有此犯上作亂之舉動。又謂此風一開,湖南安定之局,即將破滅,且以舊派軍官為中心,擁譚出任省長,則新派軍官,必遭排除等語。同時唐複以應維護省憲之大義相責。斯時餘痛心內爭,方擬設法消弭,而湘西鎮守使蔡钜猷,寶慶鎮守使吳劍學,(兼第五混成旅旅長,)衡陽鎮守使謝國光,(兼第三混成旅旅長,)及第二師師長魯滌平輩舊派軍官,相繼叛變,湘亂因以再起。(第一師師長宋鶴庚,亦為舊派。而所部兩旅長為新派之賀耀祖與唐生智,宋無力指揮。)
餘屢電譚公返湘主政,而電訊均為衡陽謝國光所截,故始終未獲電訊。謝圖隔絕譚公與餘之連絡,促成事變,藉以邀功,譚公因是對餘誤會日深,終至不可解釋。八月,蔡钜猷先在湖西發難,謝國光自衡山,吳劍學自湘鄉分途來犯,魯滌平在湘潭相應。駐防常德之唐生智,益陽賀耀陽,長沙葉開鑫等新派軍人,為維護省憲,乃迫而應戰。餘時已離省城,由瀏陽至平江,(長嶽路為 魯滌平部駐防,)擬即出省,避此內爭,後由賀耀祖等再三派人迎歸。
我軍倉皇應戰,長沙一度失而複得,兩軍隔河為陣,相持頗久。嶽麓山初亦為 敵據,以後一鼓反攻,遂盡逐叛軍於省外。
護憲戰爭之能獲致勝利,其因素之一,固在叛上非義。而新派軍官之學識,較優於舊派,亦其一因。以後新派軍官之出任省主席者,達十餘人。如李品仙、廖磊、唐生智、賀耀祖、何鍵、劉興、夏鬥寅、萬耀煌、劉建緒、周斕、葉琪等,均為此役新派軍人之中堅,而舊派軍官之出綰疆圻者,日後僅魯滌平一人。
其次袁植亦為保定出身之軍官,隸魯滌平任團長,因不附逆,而遭殺害,以此益增新派軍官之憤激。魯部軍官如龔浩(原任中校參謀)吳尚等。遂相率棄魯來歸,是亦製勝之一因。
戰爭結束後。改編湘車為軍師:
第一師師長賀耀祖
第二師師長劉 鉶
第三師師長葉開鑫
第四師師長唐生智
是役之後,湖南局麵較為安定,省憲亦得保全。然萁豆相煎,雖獲勝利,益滋痛疚也。
十二、對譚公延闓之印像
譚公記憶力極強,掌故極熟,對古今名人名諱別號,均能過目不忘。除習書法外,別無嗜好。唯於政治,興趣甚淚。餘每謂譚為 極適合之行政長官人才,蓋別無旁騖,專心一誌於政治也。擔任總統府幕僚長,尤為一等腳色。嚐任廣東大元帥府秘書長,卓著猷績,其後遂任國府主席。下筆敏捷,詩文皆工。且精力過人,能同時會客,批公文,聽電話,八方應付,麵麵俱到。
譚公性情極圓融衝和,待人親切周至。餘曾隸蔡公鬆坡,蔡亦敏達,且勤奮細密,作事最重計劃步驟,均吾湘豪傑之士也。
譚公之克己功夫,極難能可貴。三十餘歲喪偶後,即未再娶,有人介紹續絃,輒笑卻之。任湖南都督時,所著之布鞋,係太夫人手製,其儉樸如此。
譚公待餘甚厚,未能報答於萬一,中間更因讒慝離間,一度曾有隔閡,更引為終身憾事。餘上譚公書數十通,(張君劍芬得而持以相贈),譚公賜劄當在百通以上,因在湖南軍事期間,悉已散失,至可惋惜。又中山先生,及其他名流,與各方首長,往來函電亦多,劫後竟無一存者。迨避地來台,即餘留學日本時,先父所寄手論約三百通,並先父慕誌銘,均寄存最偏僻之鄉間族人家,亦未及攜出,不卜存否,思之憮然。
十三、湖南自治之終結
餘主湘時,鄂督王占元曾勸我受北廷任命,謂有何要求,當為代請,擔保能達目的,餘深惡而痛絕之,其後援鄂自治,始終為護法而奮鬥,民國十四年,吳佩孚以現款二百萬,步槍五萬枝,餌餘北附,亦嚴詞以拒。當時師長如葉開鑫、賀耀祖、劉鉶、尚無任何主張,唯唐生智則力主接受。唐專顧擴充實力,故極力慫恿,未嚐計及正義後果。餘是時方謀裁兵節餉,改革政治,發展教育實業,力圖自治,其意旨固與唐相逕庭也。
湖南省憲自治,至民國十五年而告破滅,其原因則為 唐生智謀取省長職位。唐時任第四師師長,駐衡陽,兼湘南善後督辦,實力漸淩各師之上,慾望因而漸熾,益以術士顧和尚之煽感,遂啟不軌之心。餘以任期四年將屆,省長改選在即,不忍省內再興兵戎,即向省議會辭職,並薦唐代理。唐已至省會視事,複極力擴充已部,並圖排除異己,裁併其他一、二、三諸師,於是第三師師長葉開鑫起而反抗,賀耀祖、劉鉶兩師亦皆與為 敞。唐之猜忌,亦出人意表。餘之參謀長張雄輿,與唐為 保定同學,且交誼極厚,助唐不遺餘力,運餘至嶽陽,尚為 極力安排,期於易長之際,得弭兵爭,而唐對之,仍不放心,終予殺害。旋又戮文人蕭培階,羣情益形忿懼。葉開鑫等部既起攻唐,一鼓而克長沙,逐北至衡山,以戰線迤長兵力分散,終至敗衂,退守嶽陽汨羅一帶。其時餘已至滬,不忍袍澤犧牲於內爭,乃勸葉賀兩師長,與第二師所屬兩旅長周磐與蔡幹,投效國民政府,餘亦旋赴北平大連等地,閉門學佛,退出政治。
唐生智之擔任國民革命軍第八師師長,與日後出任第四集團軍總司令,風雲一時,皆賴湘軍為 基本實力。唐為人工心計,領袖慾極強,而學養過劣,故鮮有眞實之建樹。以今 總統蔣公之推誠倚畀,而仍難馴服,在武漢及駐馬店先後稱兵叛亂,可以見之。聞其至友龔浩,嚐苦諫力諍,亦不見聽。
唐畢業保定軍校後,投入湘軍,嚐任劉公人熙之衛隊營營長。後編隸餘部,餘倚之為左右手,洊擢至師長。駐防衡陽期間,頗奮發努力,但後漸驕蹇自負。餘嚐誡之曰:「縱使將湖南全省,或全國治理修明,亦汝分內之事,斷不可有驕氣,驕則自取毀滅。」惜其終不悟也。
十四、湘南省議會之主持
民國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四月,中日關係,已趨緊張,餘離上海,遄返南嶽。七月抗戰爆發,餘以長函上今 總統蔣公,建議長期抗戰。
張治中繼何鍵出任湖南主席,奉中央命令,成立軍事參議會。人選胥省內碩彥,並由省政府聘餘任議長,仇鰲任副議長,劉異任秘書長,對於湖南軍政設施,曾多獻替。惜張治中未即采納,終至長沙大火,為湖南曆史上留下汙點。
民國廿八年八月一日,湖南省臨時參議會在長沙成立,中央任餘為議長,陳潤霖副之。參議員多負物望,如彭國鈞、賓步程、曾毅、趙恆、王鳳喈、萬驪等。其著者也。周君德偉,時以候補參議員,列席會議,餘驚其英斷特立,遂與締交。迨餘承參議會同仁選舉為國民參政員,周君得票候補,餘乃堅辭國民參政員,使周君得展懷抱,與聞國政。時湖南省主席,已由薛伯陵(嶽)氏繼任,參議會同仁,皆能本同仇敵愾之心,協助政府,辦理田賦徵實,安定地方秩序,推行新縣製,以及反映人員意見,並發揮地方自衛力量,以配合軍事作戰之需要。餘嚐發表湖南得天獨厚之演說,以湖南地形優越,人口眾多,物產豐饒,用是征兵征糧,為各省冠,故能協助軍事,有裨於湘北三次大捷不少。好事者,乃向省政府當局挑撥,指為漠視軍人,餘又極端容忍,省政當局旋亦解悟,故未釀成爭端。其後省府欲發行三十萬金融公債,周君德偉力言,國家幣製,應有整個辦法,更以湖南對抗戰所付之人力物力已多,無法更承擔此钜額公債。事聞中央,經嚴令製止。
民國三十一年,湖南省臨時參議會改組,中央仍任餘為議長,以陳嘉會副之。參議員加任鍾才宏、謝彬、黃士衡等。皆湖南傑出之士。對於協助省政,仍一秉參議會一貫精神,因此府會之間。合作無間。迨戰局日緊,參議會與省政府,由耒陽遷至藍山,其不屈不撓之表現,頗為 湘人所稱道。在未遷藍山前,日本以汪精衛偽政權號召力微,思利用餘在武漢另組偽政府,覓在滬開設小店之趙某,潛入湘中,探餘意旨。餘聞之大怒,斥其無恥,正擬送政府嚴辦,其人乃潛逸無蹤。
民國卅四年(一九五五),抗戰勝利,參議會由藍山遷還長沙,時大戰之後,滿目瘡痍,餘複昕夕協助政府,籌備善後,民國三十五年,臨時省參議會改為正式省參議會,各縣市普選參議員,餘在原籍衡山膺選,再由參議員選為 議長。餘與常德張星舫(炯)競選,張以票數較少失敗,張為吾湘道德長者,固為餘夙所敬佩者也。自正式參議會成立後,一麵籌劃地方複員建設,一麵協助中央準備行憲,建議至多。時湘省主席已由薛嶽而吳奇偉而王東原。迭更數任。
民國三十五年,餘於原籍衡山,複當選為國民大會代表。翌年,參加中央召開之國民大會。時各方一致擁戴今 總統蔣公膺選總統,餘主張尤力,因當時 蔣公有退讓之意也。副總統一席,逐鹿者多,程潛亦與焉,但結果為李宗仁所得。其時各省主席多易本省人,湖南則盛傳內定李默庵,而賀耀祖則反對甚力,後中央任程潛主湘,而程乃為左右僉壬所包圍,主張糧食黃金,不得出境,及停止征兵等,顯違國家法令,餘私心憂之,曾與綏靖司令黃達雲(傑)言及,黃謂當設法挽救,然邇後國勢日非,程竟公然作附匪言行矣。
民國三十七年冬,中央召開糧政會議, 總統電召程潛與餘赴京參加,程令唐伯球詢餘是否願往,餘立允赴命。(事後始知程之左右,竟欲羈餘留湘,以邀功共匪,但當時彼輩尚不敢顯抗中央。)餘因是得免予共匪之劫害。抵京後,忽患尿閉症甚劇,蒙 總統賜資就醫,得占勿藥。十一月渡海來台,並再三向參議會懇辭議長,雖經參議會及程潛屢電促返,餘知湘事己無可為,均予婉拒。迨議長由程之羽翼唐伯球繼任後,即醞釀局部和平,雖省參議員萬驪、陳鯤、鄭康侯等均力梗其議,終因力量薄弱,無法挽救,而湖南遂不免於今日之浩劫。參議員入台者,僅十數人,除變節降賊者外,大率慘遭共匪殺戮,回首前塵,誠不勝感慨係之焉。
十五、 結 論
餘幼秉庭訓,恆期母忝所生,長事戎軒,彌堅許國之誌。中經主政桑梓,晚複忝膺議席,遭時艱虞,深慚無補,今耄矣,棲遲台瀛,故國河山,時縈夢寐,所幸中興之運在望,剝複之機已呈,唯冀以桑榆之景,親覩收京,得隨我英明偉大之 總統蔣公重返故都,於願足矣。陸放翁詩,已卜餘年見太平,特為誦之。
◆ 完 ◆
原載《資政衡山趙夷午先生九秩華誕專輯》(台北)
網上見【析世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