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穀雄風

有所思,有所感,從曆史的時空中來,再回到曆史的時空中去。
個人資料
正文

粵桂合力剿滅賀龍葉挺之戰 /黃旭初

(2008-07-30 06:19:52) 下一個

粵桂合力剿滅賀龍葉挺之戰

黃旭初

    民十六年八月賀龍和葉挺所搞起的南昌暴動,在中共的文獻上稱之為「八一」建軍,為中共建立紅軍的首次,但僅僅經過兩個月便告雲散煙消。

    國民革命軍第四、七兩軍留在後方的部隊,在潮汕合擊賀葉的叛軍,是為國共雙方正式部隊第一次的交戰,結果是共方敗了,但其重要份子如賀龍、葉挺,朱德、周恩來等,都未戰死,亦未被擒,遂遺下了後來的禍種。

    賀、葉兩人是由第二方麵軍反叛出來的,但當時第二方麵軍對之,在文告上既未大張聲討,在事實上也不曾銜尾追擊,而且在表麵上竟形成了不過是彼此分道回粵而已。令得廣東的同胞,對經由北江回來的這一支人馬,歡迎得手舞足蹈,對向東江而來的那一支人馬,卻抵拒得手忙腳亂,一時踴起了兩種矛盾的心情。

    這幾點,便是南昌暴動後,當時人們所表現的情緒。

南昌暴動、共黨建軍

    民國十六年七月,武漢國民政府發覺了共產黨的傾覆陰謀後,雖然起而「分共」,卻仍準備東征南京,並令張發奎總指揮統率第二方麵軍南下回粵。共產黨既失去了國民黨的掩護,遂用武力與國民黨鬥爭,當張發奎的先頭部隊到達南昌後,軍中的共黨即起而叛變,爆發了「南昌暴動」。

    暴動的主角為二十軍軍長賀龍和第十一軍第廿四師師長葉挺。賀龍出身湘西綠林,曾與劉伯承同為四川督軍熊克武的部屬,國民革命軍北伐,賀率所部來參加,張發奎在河南與奉軍作戰時,賀以獨立師隸屬張的第一縱隊,到該縱隊擴編為第二方麵軍時,賀師也擴編為第二十軍了。葉挺原籍廣東惠州,民國九年即與張發奎、薛嶽同任孫大總統府警衛團營長,有人說他即在此時因娶東莞李氏女的關係而加入共產黨的;他以第四軍獨立團團長參加北伐,積有戰功,戴戟去後,繼任第廿四師師長,該師三個團長中,古勳銘和歐震兩人都不是共產黨。原先賀部駐鄂城,葉部駐九江,後並移南昌,遂勾結第三軍朱德於八月一日晨一齊叛變,高揭紅軍旗幟,組織蘇維埃政府,占據江西省政府和各機關,圍繳朱培德在南昌的部隊和警察的武器,續向南潯路的第二方麵軍進攻,並威脅第十一軍第十師師長蔡廷鍇共同宣布獨立。二日,共產黨譚平山、林祖涵、吳玉章、惲代英、高語罕等在南昌成立廿四人的革命委員會,並將孫夫人宋慶齡(當時已偕陳仁友赴俄)、張發奎的姓名也列入,對國民黨黨員大加殺害。四日,賀、葉等部撤出南昌,向撫州方麵退去。九日,蔡廷鍇師在途中宣布與張發奎、賀龍、葉挺等脫離開係,排去共產份子,開赴贛浙邊界,表示願意聽舊軍長陳銘樞的指揮,後來轉入福建。第二方麵軍到此遂分裂為三部份。

    武漢國府主席汪兆銘偕中央委員孫科,其時正在九江與張發奎、朱培德等有所密商,得悉南昌噩耗,即集議應付方法,除派張發奎率軍往拒外,汪等即離九江回漢口,準備討伐。張發奎親率第四軍(軍長黃琪翔)第十二師(師長繆培南)、廿五師(師長李漢魂)、和第十一軍(軍長朱暉日)第廿六師(師長許誌銳)各部向南昌進迫,但八月七日到達時,賀、葉等早已離遠,遂不窮追。三日,唐生智、程潛、朱培德等電南京何應欽和廣州李濟深,謂發現共產黨謀害國民黨證據,請合力堵截。

    這是武漢方麵對賀、葉叛變後的處置。 

增援贛南、初戰不利

    賀、葉共軍南竄後,武漢自感輕鬆,而廣東卻緊張起來了。因共黨在東江一帶,具有潛勢力,農民組織已普遍發展,且曾發生過農民武裝暴動。廣州政治分會主席兼國民革命軍第八路總指揮李濟深為預防賀、葉南下與東江共黨合流,即派錢大鈞率領兩師於八月五日由南雄進駐江西贛州,先行阻截;但仍感兵力單薄,再商之當時在廣州治療肺膜炎的廣西省政府主席黃紹竑,遂派我率領駐在北江的第七軍六團(四月清黨時,粵省兵力不敷鎮壓,蔣總司令飭由廣西派來相助的),向贛南續進。我於七月廿九日由南寧東下,八月十日在韶關就任第七軍第六師師長職(第七軍原隻有旅無師,參加北伐各旅,於是年春間已改編為第一、二、三各師,故留省各旅,彼時也改編為第四、五、六各師)後,即督隊北行。到贛州時,賀、葉共軍正由撫州經廣昌、寧都向南而來,錢大鈞已揮兵向會昌截擊,我即令所部指向雩都,由副師長韋雲淞率本師許宗武、葉叢華、徐啟明和第四師梁朝璣、郭鳳崗各團先發,我親率林竹舫團在後。八月廿幾,錢大鈞部在會昌受挫,退往信豐。我部先頭部隊到洛口附近與敵遭遇,韋副師長將各團逐次增加,被敵逐次擊破,乃轉守會昌以南的筠門嶺,與敵相持。賀、葉見我有備,才轉入福建的汀州、武平、上杭,企圖由大埔折入潮梅。

    李濟深總指揮以前方失利,要黃紹竑加兵向贛南增援,並要其擔任第八路前敵總指揮名義,親往指揮。時黃病初愈,傷未完全複原,但局勢嚴重,也隻得勉強出發,率呂煥炎一師(楊義、蒙誌兩團)向贛南挺進。他行到南雄,知賀、葉共軍已轉入閩境,於是令錢大鈞部經三南到梅縣集中,令我部退到尋鄔集中,而自率呂煥炎師經信豐進駐尋鄔,以防賀、葉由平遠、蕉嶺入梅縣;同時請廣州李總指揮令陳濟棠(第十一師)、薛嶽(新編第二師)和徐景唐(第十三師)的雲瀛橋、李務滋兩團進駐興寧。

    賀葉率帶共軍於九月十一日到汀州,揭「中國國民革命閩南救黨軍事委員會」的旗幟,譚平山等同行,沿途徵捐,並令農民不交租。不久賀、葉部隊即在韓江上遊發現,東江各地農軍紛起回應。

獲得情報、部署會攻

    黃紹竑總指揮到尋鄔後,續向平遠、蕉嶺前進。因敵情不明,乃派郭鳳崗團黃營長鶴齡率兵一營晝夜兼程前往大埔,實行威力搜索。部隊則在平遠、蕉嶺等待消息,停留了一星期,黃營長的報告來了,據說:「擄獲賀、葉政工人員男女數十人,訊問之下,一切情況完全明了;葉挺自稱第四軍軍長,以周恩來為政委,聶榮臻為參謀長,廿四師師長由葉自兼,朱德、賀蘊齋均為師長;賀龍仍稱第二十軍軍長,並兼師長,所部共約四師;賀、葉全部皆由大埔、三河壩沿水路直下潮州、汕頭;三河壩僅有朱德、周士棣等部留駐。」黃總指揮得此情報,即率全部進駐梅縣。他打算除以錢大鈞部由梅縣進到鬆口鎮,牽製朱德、周士棟在三河壩的部隊,並掩護我軍的側背外,自率我與呂煥炎兩師越過潮、梅縣中間的高山鱷魚嶂,直趨豐順縣,然後東進占領潮州和三河壩中間的留隍墟(距潮州六十裏),將潮州與三河壩間水路交通線的韓江截為兩段,使敵人前後不能呼應;同時並請李濟深總指揮令陳濟棠、薛嶽兩師進駐湯坑、揭陽,與我軍會同向汕頭、潮州攻擊。廣州方麵對於黃紹竑這個計劃,認為太過冒險,顧慮萬一賀、葉再有部隊由三河壩向梅縣進攻,則我將腹背受敵,勢難應付;並引以前戰例,凡進入潮汕不守梅縣的無不失敗作證。殊不知黃紹竑身在前方,情況太清楚了,賀、葉幾乎全部由水路下潮汕,陸上必不注意,我乃圍而襲之,必有獲勝把握。幾經爭論,廣州方麵才許他照計劃實行。那時張發奎的第二方麵軍已由南昌經贛州、韶關回到廣州。

    潮州於九月廿三日被賀、葉將潮梅警備司令王俊部擊敗後即遭共軍占領,汕頭同日也被農軍千餘人入據。廿五日賀、葉等到汕頭,宣言實行聯俄、聯共、擁護農工三大政策,即將各機關及三民主義派的農會與工會悉行封閉。

克複潮汕、絕敵退路

    黃紹竑總指揮在計劃商定後,即揮軍由梅縣出發。這完全是一條山僻樵徑,平時很少有人行走。由上羅衣到下羅衣中間四五十裏,都是崎嶇險峻的山嶺。加以風雨載塗,人馬擁擠,墜崖死傷的時有發現。由梅縣到豐順縣城,地圖上的距離僅九十多裏,直走到次日黃昏才到,頭一晚上是在嶺上露宿,真算得是最艱苦的行軍。到了豐順,次日即東向進攻留隍墟。初料敵人對此要點,必留兵據守,不意到達時,闃無一人。我仍將水路阻絕,以斷其交通。並悉葉、賀僅留全部兵力三分之一及政治人員與輜重等在潮州,作為後方補給的根據地,以防我軍襲擊,其主力已向揭陽,企圖先將陳濟棠、薛嶽的部隊擊敗,與海豐、陸豐一帶的農軍聯成一氣,然後回師再與我軍作戰,冀收各個擊破之效,卻不料我方動作迅速,反先將其各個擊破了!

    我軍既到留隍墟,次日拂曉即沿韓江右岸急進,正午已到達潮州。敵軍在城北竹篙山築壕固守,我呂煥炎師全部和我師許團向正麵攻擊,戰況頗為劇烈。戰鬥間,忽見火車一列由汕頭方麵飛馳而來,乃敵方的增援部隊,幸我預先已派有部隊在城西南火車站附近警戒,遂迅速將其解決。此時黃總指揮接到陳濟棠師長通報說:已於前一日在湯坑、揭陽之間,與賀、葉主力接觸,戰況非常激烈,希望我方派兵協助。黃以此間戰鬥正酣,勢難分兵,隻有激勵士氣,趕急攻下潮州,然後分兵向揭陽增援。

    經過了多次的衝殺,戰至黃昏時分,已將潮州城完全占領,時為九月三十日。守城敵軍,除傷亡外,悉被繳械,並俘獲其大批政工人員和全部的械彈輜重。

張瑞貴團、大奏膚功

    潮州克後,汕頭即傳檄而定。十月一日,我軍即向揭陽前進,與陳、薛兩師夾擊敵人的主力,但賀、葉等知前後受敵,軍心動搖,已經為陳、薛所擊潰了。其經過的概畧如次:

    陳濟棠、薛嶽兩師和徐景唐師的兩團編為一縱隊,歸陳濟棠指揮。薛嶽以其新編第二師成立未久,訓練未精,又未經戰陣,要求陳濟棠多撥一團給他,以利作戰。陳即將張瑞貴的補充團撥給。薛以補充團也是新兵,請另撥他團。陳乃撥第卅二團(團長香翰屏)加入薛師。陳縱隊由興寧向揭陽前進,到湯坑附近與賀、葉主力相遇,即發生激戰,進退數次,戰線已延及張瑞貴團近旁,張團長號召全團官兵努力作戰,有「今日不打敗敵人,便不是好漢」的話,遂乘敵軍久戰疲困,全團衝鋒,一擊破敵。以一少訓練、無經驗的補充團,奏此大功,張瑞貴從此更為軍中所稱道。 

    賀、葉在湯坑敗後,並知潮州已失,不能退回,乃向揭陽以南,沿海而西,向海陸豐潰竄,複被陳、薛各部追到包圍,全部繳械。其在三河壩附近的朱德、周士棣所部二千餘人,見大勢已去,遂偷遁入湘,投依範石生,因範、朱都是雲南人,那時所剩僅千餘人而已。賀、葉自南昌出發南下,沿途脅迫民邢啻櫻?懦莆逋蛑?,實際不過兩萬餘人,到此,幾乎完全被消滅了。

    戰事結束,第七軍部隊即由海道經廣州運回梧州。想不到,經過了四個月,我自己又率隊再來東江剿共,這是後話。

原載《春秋》雜誌總第112(中華民國五十一年)

網上見:析世鑒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