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347)
2009 (550)
2017 (1)
2018 (5)
2019 (4)
2020 (2)
2022 (60)
2023 (92)
2024 (64)
十六年元旦南昌會議,決定規複長江下遊計畫,以李宗仁、程潛分別為江左、江右軍總指揮,白健生以東路前敵總指揮率第一軍出衢州,取杭州,我屬江左軍,因陳調元已於三月四日投誠,經武穴、黃梅撤歸安慶,與我之進兵路線相同。為避免誤會,俟陳軍過後,始領軍經合肥取蚌埠。陳為我在武昌陸軍中學之地理老師,其歸降亦為唐生智、程潛及我三人保證者。
當江西底定後,廣州國民政府決定遷至武漢。但由大庾嶺出江西後,即止於南昌(蔣先生在南昌),武漢其共黨因之大嘩,猙獰麵目完全曝露。蔣先生被迫,始派譚祖安前往武漢。李宗仁時在漢口,已為共黨分子包圍。我於十六年二月抵漢口小住(住所在文化裏),董必武、詹大悲即手持印就之反蔣宣言找我,要我簽字。我答以:第七軍的政治問題統由李德公決定。二人又追問我是否讚成該項宣言,我亦不置可否,即陪同二人到同豐裏李之寓所,向李說明後離去。次日即返九江司令部,指揮部隊準備渡江。在牯嶺住約一周,由黃梅遷至宿鬆,李匆來一電報,要我到九江商量。顯然李受到某種壓力,不能決定。我於起程前,先給健生一電報,請其表示意見。因過去凡我與白同意之事,李絕無異議。二日後抵達九江,李即表示,決定態度的標準在計算雙方實力。國民革命軍北伐共八個軍。第一軍是蔣先生的基本力量,但薛嶽的第二師是擁汪的。第二軍軍長譚延闓,現在漢口,態度似已明顯。第三、四兩軍是親共的,程潛的第六軍與唐生智的第八軍更不用說,第五軍隻出來兩團人,不必說。八個軍已有五個表明態度,第七軍雖反對也沒有用。我說:「革命不能隻計算力量。當初我們在廣西不過幾千人,照樣能統一全桂。可見力量不足為憑,隻看我們願不願做共產黨。」恰巧白之電報亦在此時到達,上稱:「此事沒什麽可討論的,請德公快到南京! 」李之態度於是決定。此外另有一重要原因,即第七軍曆史較久,軍中幹部之共黨分子較少,故我有此把握。
次日我回部隊,李返漢口不久,即去南京,與李濟琛共同通電擁蔣,大局於是穩定。當時第七軍之態度實有決定性之作用,不然,局麵將整個改觀。
程潛部隊尚有二師在南京,此外江北有第二軍魯滌平部,我即奉命由合肥回師蕪湖,將南京城內楊源浚之十九師包圍繳械(後改編為十八軍,楊傑軍長),江北魯滌平部急忙撤走。首都至此始固,第三期北伐才有可能。
節錄自《胡宗鐸先生訪問紀錄》,載《口述曆史》(台北:中央研院)第7期。網上見:博訊析世鑒:boxun.com/hero/xsj1/101_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