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穀雄風

有所思,有所感,從曆史的時空中來,再回到曆史的時空中去。
個人資料
正文

黃鍾大呂有知音-寫在傅晶教授中國古典音樂欣賞講座之前

(2007-04-22 05:42:48) 下一個


黃鍾大呂有知音-寫在傅晶教授中國古典音樂欣賞講座之前

鬼穀雄風


中國音樂曆史悠久。近些年來,在河南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發掘出來一些隨葬骨笛,據碳
14測定,這些骨笛距今已有8000-9000年曆史。可見,中國古人在文明初期就已在努力追求音樂之美了。

根據傳說,早在上古帝舜時代,中國已有“六律、五聲、八音”。此說是否屬實,尚有待於進一步的考證,但無論如何,許多證據表明,到周朝時期,音律已很發達,並且深受周易的影響。比如說,中國古代的五聲音階宮、商、角、徵、羽,就被認為與五行、五方、四時密切相關。在《漢書·律曆誌》中,把宮、商、角、徵、羽與土、金、木、火、水,東、南、西、北、中,春、夏、秋、冬等聯係起來,所謂宮為土聲,居中央,與四方、四時相應;角為木聲,居東方,時序為春;徽為火聲,居南方,時序為夏;商為金聲,居西方,時序為秋;羽為水聲,居北方,時序為冬。同時,八音與八卦也緊密相聯,認為其與《後天八卦方位圖》相吻合。這樣一來,八音不僅與春夏秋冬四季相聯係,也與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八個節氣有著緊密的關係。這樣就把八音、八方、四季與八卦構成一個和諧的世界圖式,這實際上也是天人合一的圖式。那個時代留給我們的《詩經》等典籍,大體上就是對上古時期流傳下來的音樂和民歌的匯編。

隨著曆史的發展和樂器的演進,前人給我們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經典名曲。凡是讀過金庸小說《笑傲江湖》的,可能都記得書中開篇就大段詳細地描寫兩位俠客曠夜以古箏演奏《廣陵散》古曲的情節。實際上,從散見於曆代的樂府秘譜中,我們可以找到相當數量的古曲名章。比如,下麵的這個名單(除《廣陵散》以外),就是目前我們許多人耳熟能詳的經典名曲:

高山流水(古箏) 醉漁唱晚(琴蕭) 漢宮秋月(二胡) 
         
十麵埋伏(琵琶) 水鄉掠影(揚琴) 胡笳十八拍(古琴)

妝台秋思(笛子) 夕陽蕭鼓(琵琶) 春江花月夜(合奏)

陽春白雪(琵琶) 平沙落雁(宋琴) 陽關三疊(琴蕭)

漁舟唱晚(古箏) 漁樵問答(琴蕭) 梅花三弄(笛子
          關山月(古琴)  蠶花曲(三弦) 聽鬆(二胡) 
上麵這個名單基本上包括了代表中國古典音樂成就的十大名曲。有關這十大名曲的詳情,將另文予以介紹。

中國音樂在世界文化中獨樹一幟,自成體係,故演奏這些曲子的,也自然是民族樂器。我們在閱讀古籍和描寫古代的作品時,常見到“八音齊鳴”一詞。這“八音”即是指中國古代樂器的分類,八音齊鳴即為用八類樂器演奏出與五聲、十二律相諧的音樂。

根據《漢書·律曆誌》記載,在西周後期,已用各種質料製作樂器,提出所謂“八音”之說,即:土曰塤、匏曰笙、皮曰鼓、竹曰管、絲曰弦、石曰磬、金曰鍾、木曰祝。這八音即:土,指塌、擊等陶土樂器所發的聲音;匏,指笙、竿等所發的聲音;皮,指鞀、鼙等鼓類樂器所發的聲音;竹,指蕭、管等樂器所發的聲音;絲,指瑟、琴、箏、築等樂器所發的聲音;石,指磬類樂器所發的聲音;金,指鍾、搏、鈴等金屬樂器所發的音;木,指樂、祝等木製樂器所發出的聲音。這些樂器構成了中國古典樂曲演奏的基礎。

雖然我們可以從曆史書籍中去了解中國的音樂發展和古典名曲的形成與流傳,以及中國樂器的演變,但對於許許多多“五音”不全、“八音”不治的人(包括筆者自己)來說,如何欣賞中國古典音樂,還是需要行家和專人引導和指點的。幸運的是,在組織2005年中華文化藝術節,並將中華文化係列講座作為該藝術節的一個組成部分時,承傅晶教授的厚愛,慨然應允作為主講嘉賓,從北京前來,為我們介紹中國古典音樂的特點與衍流。此舉將有助於我們去了解作為中華文化傳統之一的古典音樂,提高我們對古典音樂的欣賞力。

傅晶,吉林人,滿族,1947年開始作曲,1953年畢業於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專業作曲,曾曆任北京現代音樂研修學院作曲教授,中國管樂協會高級顧問,軍旅音樂研究所研究員,《中小學音樂報》顧問及音樂雜誌主編等職。傅晶教授是中國大型團體操音樂奠基人,譜寫過大量體操音樂,並曾被新加坡特邀為該國的國慶團體操作樂,因此項工作之開創性及其成就,曾榮獲由中國國家領導人親自授予的體育運動榮譽勳章。

傅晶教授的器樂主要代表作有:《團結友誼進行曲》(中國吹奏樂名曲,納入日本出版的《世界進行曲集》,被沿用為頒獎儀式用曲和國宴祝酒曲)、《摩托化部隊進行曲》(曾獲中國文化部獎,為中國閱兵用曲和軍樂團隊列表演必用曲)、管弦樂曲《鴨綠江回想曲》等。其主要聲樂作品有:《北京頌歌》、《豐收歌》、《小鬆樹》、《森林靜悄悄》、《海上女民兵》、《長江之光》組歌、《美麗的台灣島》、專為老年朋友而作的“歲寒三友”《鬆》《竹》《梅》合唱套曲,以及為中國古典詩詞譜曲的《靜夜思》、《清明》、《赤壁懷古》等,其中許多被編入中國音樂學院聲樂教材。

傅教授現在雖已退休,但仍然保持著藝術青春,創作旺盛,繼續從事特邀作曲及研究和講學工作;同時,因其子女居澳,又與我們布裏斯本有極深的樂緣。為此,他創作了獨唱歌曲《澳洲,我第二故鄉》和《布裏斯班風情》合唱套曲等,不久將會被搬上舞台,與觀眾見麵。鑒於他在中國聲、器樂方麵的成就以及在中西音樂方麵的造詣,他的有關中國古典音樂的演講,定能使聽眾加深對中國文化傳統的理解,提高對中國音樂的鑒賞力。歡迎各界朋友踴躍參加這個講座,領略中國古典音樂的高古、激揚、哀婉與悠遠的優美意境,感受其空穀足音、蕩氣回腸的心靈震撼。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