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風-多倫多

西 風: 多倫多華人作家。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鳳凰琴》的美麗

(2009-11-15 06:20:11) 下一個
《鳳凰琴》的美麗

西 風

電影《鳳凰琴》取材於劉醒龍的同名小說。這是中國 90 年代的一部影片。因為頗有感染力, 1994 年獲得第十七屆百花獎——最佳故事片、最佳編劇、最佳男主角等獎項。

《鳳凰琴》英文取名《 Country Teacher 》,說的是張英子高中畢業後窘於出路,來到貧困山區界嶺小學代課。界嶺小學屬於民辦機構,生活條件艱苦,教與學幾同於私塾。不同年級學生公坐一個課堂,教與學的條件都很艱苦,教師們為跳出農門,轉換身份,有了利益紛爭。縣教育局多年才給一個轉正名額,投票選舉時,大家都投票給自己。隻有靈魂深處有感動的張英子投給了老校長,而老校長卻認為,張英子學位最高,最具資格,把票投給張,因此出現了一人得一票的選舉結果。最後校長提議,把名額讓給了精神失常不能授課的閔愛芬老師,因為她最需要這份照顧來挽救精神創傷。在討論會上,教導主任感觸地說:“人活著隻需要做一些應該做的事情,其他都是虛的。”這句台詞讓劇情釋懷,讓利益造成的衝突得以釋放。

現實中,中國當年民辦教師的生存狀態正如電影所表現的那樣,很多民辦教師像界嶺小學校長一樣,承載了貧困山區的教育責任。筆者一位親屬正是從這條路中走出來的,他曾向我慨歎:那是一種蟬兒退皮式的曆練過程,他為曾經的付出感到驕傲。當電影的寫意出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的時候,應該視為成功之作或藝術之品。

《鳳凰琴》另一處著墨不多卻有含義的地方是:界嶺小學晨操時間,舉行升國旗儀式,教師吹奏笛子烘托莊嚴。張英子責怪老校長沒通知她。老校長卻說:“升國旗儀式是自發和自願的,讓別人提醒就沒意思了。”他的這份表白,刺激了張英子,也感動著觀眾。這乃老一代民辦教師對責任的深刻理解。

電影裏補白用優美的散文朗讀,帶著詩一樣的韻律渲染情節。演員表演質樸而真實,充滿生活底蘊。觀眾能感受到平凡中的偉大。從這點來看,《鳳凰琴》無疑是成功的。

作者係多倫多華人作家協會會員。( Jiagr_jack@hotmail.com

2009-11-15 刊於現代日報西風專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