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風-多倫多

西 風: 多倫多華人作家。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鳳凰琴》折射的人文關懷

(2009-02-19 17:05:42) 下一個
《鳳凰琴》折射的人文關懷

《 鳳凰琴 》 是中國 90 年代的影片。劇本取材於劉醒龍同名小說。 1994 年獲得第十七屆百花獎,第十四屆金雞獎的最佳故事片、最佳編劇、最佳男主角等獎項。

《 鳳凰琴 》 的英文取名是 《 Country Teacher 》, 描述中國鄉村民辦教師生活。影片通過張英子在界嶺擔任代課老師的生活紀實,真實地反映了鄉村民辦教師克服困難,堅持山區教育。為了不讓山區兒童失學,他們默默地奉獻自己,從而歌頌了鄉村教師對祖國,對教育事業的貢獻。

在界嶺小學每天晨操時舉行升國旗儀式,教師吹奏笛子烘托莊嚴。張英子責怪老校長沒通知她。老校長說: “ 升國旗儀式是自發和自願的,讓別人提醒就沒意思了。 ” 他的這份表白,深刻的刺激了張英子,這正是老一代民辦教師對自身責任的深刻理解。

生活條件艱苦,必然有矛盾和利益紛爭。縣教育局給的轉正名額關切個人利益。因此當投票選舉時,大家都投票給自己。隻有靈魂深處有了感動的張英子投給了多年沒轉正的老校長,而老校長卻認為,張英子學位最高,最有資格。因此出現了每人隻有一票的選舉結果。最後老校長提議把名額讓給精神失常的閔愛芬老師,因為她最需要這份照顧來挽救精神創傷。在討論會上,有人說出了這樣的話: “ 人活著隻需要做一些應該做的事情,其他都是虛的。 ” 這句台詞讓劇情釋懷。讓利益造成的衝突得以釋放。

現實中,民辦教師的生存狀態正如電影所表現的那樣,很多民辦教師有著界嶺校長一樣的品行和人格。正是他們這種高中畢業水平的鄉村知識分子承載著貧困山區的教育責任。

電影裏補白用優美的散文朗讀,帶著詩一樣的韻律渲染情節。演員表演質樸而真實,充滿生活底蘊。觀眾能感受到平凡中的偉大。如果比之現在一些大牌導演,大腕明星的八卦電影, 《 鳳凰琴 》 無疑是成功的。 《 鳳凰琴 》 折射了人文主義關懷,對喚醒社會變革中的浮躁有積極作用。

(作者: 西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