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風-多倫多

西 風: 多倫多華人作家。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影視界的快餐文化

(2008-12-18 10:33:09) 下一個
影視界的快餐文化

作者: 西風

中國有道特殊的菜叫會菜,有的地方也叫"折摞"。這道菜請客是不會上的,因為這道菜原本是主人請客後,為了節約,把剩的各種菜——涼的、熱的、葷的、素的放在一起加熱,合在一個大碗裏為自己吃。雖然碰巧了也很好吃。不過請客是不會給客人上這道菜的,不信的話,你下飯店,餐館給你來盤"折摞",你不和老板吵架才怪呢。

說到根本,這道菜省缺了費時的加工製作,所以也可以視為是中國人的一道快餐。西人把麥當勞、肯德雞一類叫Fastfood,並且喜歡吃。東西方吃方麵的文化不同,中國人從古時候就很會享受吃,孔夫子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意思是精工細作的飲食吃起來才享受。西方人在吃的方麵稍遜色些,但在建築藝術方麵滿精細的。現在我要說的主題是影視界的快餐文化。新時代最動感的口號是:“時間是金錢,效率是生命”,要說這句話還真有感召力,所以影視界忙的不亦樂乎,幾乎每天都有新的電影和電視片出來,我雖然不是忙人也懶得看這些東西,或者是因為他們的出產率太高,我來不及看就被淹沒在浩瀚的產品中,或者是對他們出精品的信心不足,反正大部分的影視片像一道會菜。最直接的賣點是裸露,尤其是願意在雅文化裏滲透更多的裸。王小波曾經說:現在的作品大都犯有直露的缺點。我理解他的意見是反對不含蓄。享受藝術的美妙感覺其實是蒙朧和會意的那種情景。可是,算我孤陋寡聞吧,我覺得現時代的“文化大廚”——影視製片人好像把大眾當成養殖場裏的速成雞,一個勁喂一種複合混成飼料,無論群種,不分階層,反正一個勁喂"折摞"。李安拍的係列電影,從《推手》、《臥虎藏龍》《斷背山》一直到《色戒》,雖然賣座率越來越高,但藝術性卻越來越值得商量,我看了《色戒》以後很麻木,好像是吃了一次"折摞",或者說像吃了一種味精加得太過量的午餐,破壞了味覺係統。因為我根本沒體會出:漢奸易先生在生活中什麽地方感動了王佳芝。難道幾次狂熱的性晚餐後,王佳芝就能把同學、朋友和自己的生命一起壓上去,何況同學中也有和王佳芝發生過肉體關係的人,不是說電影中不能出現拐點,問題是拐得太楞,造成一種不美的感覺,從技術上說就是毫無道理的生硬。從理智上說就是:王佳芝在IQ上存在問題,抗日隊伍使用應該看醫生的病人,會讓我們覺得抗日戰爭勝利必須感謝上帝才對,因為隻有上帝才不會遺棄有病的人。有關這個作品失敗的地方我就談到這裏。

我最近看了一部台灣殿堂級電影大師90年代執導的《風兒踢踏踩》。這個電影根據瓊瑤的作品改編,看了以後也是覺得像吃了一次"折摞",電影羅列了大量主人公生活和工作的片斷,缺少扣人心玄的故事性,總之比較平淡,當然和平年代的生活本身就是平淡的。我自己也不能太挑眼,要說這部電影的亮點還是有的,比如電影最後給觀眾留下一個思索:那就是人間有博愛世界才美好,分清楚人性中善良廣義的博愛並不等同於愛情,這樣會讓自己的生活更有品質。《風兒踢踏踩》另外一個讓我感到享受地是它的主題曲。歌曲歡快和浪漫,這個曲子和歌詞處理得恰當有韻味,為電影增色不少。我好像是吃到會菜裏烤鴨的筋道,因為我比較喜歡吃烤鴨。我特意注意了一下音樂的作曲人是左宏元也就是古月。我知道古月被稱為是台灣流行音樂的奇才,他創作的曲子旋律明快、韻律強烈,千回百折的轉音,充滿了意境,唱他曲子的歌手要想不紅恐怕都難。古月也曾經為多部電影製作主題曲,比如為《新白娘子傳奇》配的“千年等一回”很朗朗上口,因為他譜的每一個主題曲都和電影很匹配,這讓我很佩服古月的專業水平。如果我們執導影視藝術的大廚們都精心製作自己的作品,認真對待他的食客,影視藝術的魅力定然青春無誨。

當然影視要出精品,必定需要修煉。當皇室的廚子,代價太大。莫邪十年磨一劍,要是等把劍磨好了再賣錢,老婆孩子肯定早餓死了,或者未婚妻早成了人家孩子他娘了。精品也許隻適合部分群體,我的挑剔也隻是個人觀點,不過我相信大家上餐館還是願意吃精品而不是會菜,這樣顯得有檔次。

http://www.anpopo.com/?1283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