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酒蟲係列(13)-伏特加

(2007-04-26 15:56:35) 下一個
酒蟲係列(13)-伏特加

看著像水,聞著像水,喝著像水,到了肚子裏不像水,像火,讓五髒六腑,七經八脈都燃燒的火――這就是伏特加。

伏特加是俄國的“國酒”,是俄國的上帝,俄國號稱是泡在酒桶裏的國家, 俄國人號稱是酒汁滋潤的民族,平均每年消耗15公升酒,一半是Vodka. 而如果隻算成年男子,這個數就成了120公升!900萬粉絲,300萬酒鬼, 他們對伏特加的頂禮膜拜,難解難分,達到嗜酒如命,把它當成“第一妻子”的地步。從凡夫俗子芸芸眾生到大文豪藝術家,無不是貪杯之人,好酒之徒。按理說偏冷的地方人活的長,可是俄國人的壽命排在世界136位,肯定與酗酒有關。

伏特加應該說和威士忌是親兄弟,都是從穀物釀造蒸餾的,大麥,小麥,燕麥,黑麥,特別是玉米,隻是它的原料有時還有土豆。這是不怎末產葡萄卻有大量穀物的蘇格蘭和俄羅斯的共同選擇。在麥芽的存在下,加熱把穀物的澱粉變成糖,其發酵變成酒精,蒸餾(往往兩次或更多)使之純化,達到96%,但再往後沒有橡木桶的陳化,而是通過樺木炭的過濾,除去一切色素和雜質。每十升的蒸餾酒液用1.5公斤的木炭,連續過濾不得少於8小時,每四十小時換掉10%的木炭,得到一個無色無嗅無味的液體,對蒸餾水稀釋到40-50%後,即可裝瓶銷售。質量上土豆不如小麥,小麥不如黑麥。個別的情況下,會加一些香料,果汁,顏色。

威士忌值得炫耀的口感,白蘭地令人心醉的芳香,伏特加一概沒有。什麽“一看,二聞,三品”那套程序,對它根本不靈,用不著。喝伏特加的方法是:倒在一個厚壁的直筒的小酒杯裏,一般是50克(一兩),“一口悶”(one shot)。喝這種酒追求的隻有一個:進肚子以後的效果。胸口發燒,渾身發熱,腦袋發暈,眼睛發直,舌頭發澀。一句話,那種似醉未醉,微醉小醉的感覺。當然也有人要喝個大醉,傻笑,發瘋,撒野,亂吐,死睡。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醉酒的人心情愉快,觀看的人處之坦然。不過有一點俄國人是對的,他們把酒當酒喝,直奔主題,抓住根本。

歐洲人,美國人,喝酒隻注意酒以外的東西。香味,甜度,酸度,丹寧,或者營養,都是些遠遠小於1%的成分。其實酒的主要成分是酒(廢話!)可是那些品酒專家們雲山霧罩說了一大堆,就是對它的作用一字不提!如此本末倒置,他們到底對酒懂不懂?俄國人說,全世界的人都是用嘴喝酒,隻有他們用胃喝酒。別的人在喝酒中的雜質,而他們才隻喝酒的本身。

當然,俄羅斯人喝酒入口即煙一飲而盡,也還因為伏特加有點嗆人,辣嗓子,特別是質量不太高的。為了減輕這個刺激,喝酒之前他們把酒瓶子放在冷凍室裏,外麵凍出一層白霜。連小酒杯也要跟著凍得冰涼。他們還有一個習慣,喝酒時一定在喉嚨弄出呼嚕呼嚕的聲音。杯一端,不能停,瓶一開,不能剩。

俄國人怎麽樣能喝許多伏特加盡量保持不醉?當然他們久經沙場練就了好酒量,當然從基因上白種人就比黃種人能喝,但是也有一些小竅門,喝酒前,吃兩個煮土豆,喝一到兩個生雞蛋,喝一到兩勺橄欖油。喝酒時,隻喝伏特加,連水,果汁都不喝。一口悶,不要嘬。馬上吃兩片檸檬,接著大口的酸黃瓜,醃西紅柿,以及多油的食品。酒後,第二天早晨5點,從冰箱拿一罐啤酒,喝完接著睡。如果不管用,醒來後喝一杯鹽水。

伏特加起源於詞voda,就是water,變成愛稱,vodka,有“可愛的水”的意思。伏特加的確看著可愛,晶瑩,純潔,像個天使,可是喝到肚子裏,就成了唆人作惡的魔鬼。它的名聲不像威士忌,白蘭地那麽好,經常使人聯想到酗酒,醉鬼,甚至犯罪。

從15世紀克裏姆林宮的楚多夫(Chudov)修道院造出第一桶伏特加,當時作為止疼藥,它整有五百年的曆史了。俄國傳統上隻為領導人和英雄立碑,現在也要為Vodka立碑了,上麵刻滿它的名牌。在伏特加的發展史中,有一個大名鼎鼎的人物:門捷列夫。如果你說不知此公何人,你的中學化學老師就該打你屁股了。他是元素周期表的發明人,現代化學的奠基者。他的博士論文《論酒和水的結合》研究了一年半,證明當酒和水混合時,總體積不是兩者之和,而是小一點,確定伏特加的最佳濃度是38%,要用重量算而不能用體積,再高讓人燒心,再低淡而無味,伏特加的名字都是他起的。後來因為酒上稅時都是四舍五入,就成了40度,1894年列入國家標準, 而且規定伏特加是以重量賣而不是以體積賣。現在世界上所有的烈酒基本上都是40%,連中國的白酒也要向世界看齊,發展38度低度酒。所以門老先生也是烈酒的祖師爺,比中國傳說中的杜康貢獻大得多。

因為實際酒的度數可能有1%的誤差,後來世界上還是通行比較簡單的體積濃度,40%就是溫度15度時酒精的體積比。美國則常用另一種表示,叫Proof,數值是體積濃度的兩倍,40%就是80 proof. 在英式的表達中,57%時100 proof,用得很少。

從伏特加出現以後,俄國的曆史就變成了伏特加史。18世紀,彼得大帝免費向士兵提供伏特加,每天兩杯(15-18%),那時杯子很大,不是現在的60克120克小杯。俄軍在天寒地凍中的魔鬼訓練全靠伏特加頂著。1812年的俄法戰爭可以說是Vodka對Brandy的大戰,俄國憑著充足的Vodka供應,士氣高昂,打敗了Brandy見底的法軍。可是到了1905年日俄戰爭,俄國人吃了“醉兵必敗”的虧,以至德國威廉二世總結道,“未來歐洲戰爭中,勝利永遠屬於清醒的一方。”從此沙皇停止向部隊供酒,以茶代之。

就連十月革命,也與伏特加有關。一次大戰時,沙皇把持伏特加專賣權,斷了老百姓財路,怨聲載道。布爾什維克號召不造酒,不買酒,不喝酒,與沙皇對著幹,最後革命成功。反法西斯戰爭,當時蘇聯紅軍饑寒交迫,彈藥不足,但是每人每天100克的伏特加從未間斷。血裏流著伏特加的紅軍硬是反敗為勝,把紅旗插到了柏林。

由於伏特加滲入到俄國社會的每個細胞,當權者都得麵對。500年間,伏特加六次被禁,六次解禁,比孟獲七擒七縱隻少一次。列寧時,把度數降到35以下,命名這種酒裏科夫加(當時財政部長的名字)。斯大林則廢除禁酒令,大大增加了稅收。赫魯曉夫下令研製喝不醉的伏特加,專供中央領導人,讓他們既能享受酒的美味,又不耽誤第二天的開會。戈爾巴喬夫大刀闊斧重拳出擊禁酒,查,封,關,罰,有“礦泉水總書記”之雅稱。葉立欽是個大酒鬼,但是隻喝白蘭地。他取消了國家對伏特加的專賣權,結果Vodka愈演愈烈,假酒橫行,劣酒泛濫,真正的好伏特加隻能靠進口。普京上台一個月,就把伏特加產銷大權收歸中央,他還從我做起,滴酒不沾,樹立樣板,這招還比較靈,這些年年輕的,時尚的,轉向紅酒,啤酒,伏特加的銷量每年遞減。(盡管如此,普京成了立陶宛一種伏特加的牌子)

六十年代,前蘇聯的貨架上隻供應兩種Vodka: Moscovskaya (蘇聯綠)和 Stoichnaya (蘇聯紅)。後者是高檔的,3個盧布一瓶,半升裝,12戈比壓瓶費,男女老少無人不曉。喝酒要集體行動,三個人,一人掏一盧布,酒倒出來正好是三杯。直到現在Stoichnaya也依然是俄國伏特加中最有名的。

然而,出自瑞典一個隻有萬人的小鎮奧胡斯的絕對伏特加(Absolut Vodka),有六種口味,辣椒,紅梅,柑桔,等等,靠著它成功的廣告戰,名氣已經遠遠超過了蘇聯紅。它的創始人Lars Olson Smith 發明了一種連續蒸餾的方法,快速地得到純淨的伏爾加,因而獲得“伏爾加之王“的稱號。它的酒當然好,但它的宣傳更好,重金懸賞,重兵出擊。“絕對完美”的口號震耳欲聾,讓你不由不信。標簽是直接印到瓶子上的,別出心裁。每個瓶子上都有他創始人頭像的徽章,個性鮮明。波普藝術大師安迪-沃霍爾給他畫了一幅畫以後,陸續有五百個畫家為它作畫,還有一百個在排隊等著,藝術與廣告已經混為一體,大大提高了“絕對伏特加”的品位。

別看美國人20年代還不知道伏特加史怎麽回事,現在它已是世界第一大伏特加品牌斯米爾諾夫(Smirnoff)的擁有者。Smirnoff原名Smirnov,建廠於1860年沙皇時代,甚至十月革命後仍是家族企業。20年代其後人Vladimir Smirnoff流亡到法國,30年輾轉移民至美,帶來秘方,建立酒廠(譯為“皇冠“),使美國人認識了伏特加,喝到了伏特加,生產了伏特加,並向世界160國家銷售了伏特加,每天46萬瓶。它有紅,藍,綠,黑不同品種,35%-50%不同濃度,2003年舊金山世界烈酒比賽獲金獎,在十大名烈酒中排行第二(第一名是一種Rum酒,第四名是威士忌的Johnnie Walker)。

節外生枝。六十年代在俄的Smirnov另一支後裔,重新恢複了酒廠Smirnov。美方的Smirnoff來個惡人先告狀,告俄方的Smirnov侵權,曠日持久的Smirnoff對Smirnov官司大戰以美方失敗告終,因為裁決下來,美方公司用的法文名,而俄方公司是俄文名,不搭界。

和俄國伏特加打官司的不止美國,還有以前對它唯唯諾諾的“小兄弟”波蘭。退出華沙條約組織後,波蘭來個翻臉不認人,宣布自己才是伏特加的原產地,正告俄國今後不準再用Vodka的名字。這不是挖了俄國人的祖墳嗎,哪能不嚴陣以待。尋找俄國是名不虛傳正經八百的“伏特加之鄉“的證據,曆史的重任就落在了曆史學家波赫列金身上。到底是學富五車,到底是才識過人,波赫列金不負億萬俄國人民的眾望,以無可辯駁的事實證明波蘭生產伏特加比俄國晚了幾十年。小兄弟從此消停了。

兩年以後,在莫斯科郊外波赫列金的家裏,發現了他的屍體,據悉是波蘭人所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