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玻璃城堡》看完了

(2011-10-05 13:16:25) 下一個


 


 


終於看完了,看得我累壞了。真不是個讀書人,一讀書就暈乎。但還是咬著牙看完了這本書。


 


這一路上的動力,就是想看看作者的父母是如何變成了流浪漢。樓下有很多流浪漢,不知道他們從哪裏來,到哪裏去。哪怕有人給個個例,給個說法也好。


 


這本書的副標題,其實可以叫做:流浪漢係列之一。她描述了一種美國流浪漢的形成過程。


 


作者的父母出自很典型的美國家庭,父親家比較底層,日子過得亂哄哄,跟我們小時候在中國的煤礦上看到的一些底層家庭境況類似。更重要的,是精神狀況類似。母親家,其實還挺殷實的,有房產,有傳家的財富。


 


這對父母結婚於50年代,父親當過空軍飛行員,肯定也是人中俊傑來著。母親,是個藝術家,或者說,一心要做藝術家。


 


他們的婚姻起初其實很浪漫。生了好幾個孩子,到處遷移,到處潦倒謀生,到處尋找金子。他們有自己的哲學,自己的價值觀,有很多小智慧。所以,他們知道怎麽教育孩子,怎麽抵製庸俗,怎麽放牧孩子的同時向他們傳送知識和生存的能力。他們基本上具備了做好父母的能力。


 


在顛簸的生活中,父親還繪製了一幅家的願景,一個精致的玻璃城堡。這是父親心目中的家。他親自設計,精心計算,時常把藍圖拿出來跟孩子們共同享受憧憬。


 


與此同時,父親酗酒、賭博,工作有一搭沒一搭。


 


母親一心繪畫,在家裏實在揭不開鍋的時候,才勉強去學校當老師,換回一點兒收入。


 


他們貧窮,但是母親堅決拒絕加入被救濟的行列。她認為,人一旦接受了救濟,就屈服了。那不是她的人生哲學能容忍的。


 


母親手上還有點兒繼承來的遺產,一點兒土地,一點兒房屋。但她再窮,也不肯賣了那些財產,也不用那些財產改善一下現在的境況。


 


全家人就在吃了上頓愁下頓的日子裏過著。作者,作為家裏的第二個孩子,實際上心裏很難受。她很在乎一些父母不在乎的東西。她在乎鄰居怎麽看他們一家,她想自己動手把那個破破爛爛的房子刷一刷,讓房子漂亮起來。全家沒人幫她。她生活在一個吃不飽飯,穿不暖衣服的家庭裏,卻對自己的牙齒是否整齊耿耿於懷。得知整治牙齒要一千多元錢之後,她便自己去圖書館找書看,自己給自己弄個繩繩索索的牙套,睡覺的時候戴上。


 


她的這種執著,對外界反映的積極應對,讓她走上了跟父母徹底不同的生活道路。或許叫做成功。


 


 


故事的最後一部分,當家裏的四個孩子一個接一個地到來紐約之後,父母也開著一輛老破車,追隨而來。


 


當他們耗盡了子女接管他們的精力,喪失了那輛老破車之後,他們心安理得地流落街頭,成了紐約街頭的流浪漢。


 


這個舉動其實讓我有些感動。他們願賭服輸,接受自己的失落,也不覺得委屈,不覺得缺少了自信。母親反而擔憂女兒的精神境界。


 


父親的情況略有不同,沒有母親的那些境界,對俗物還是十分留念。女兒上了藤校,父親也萬分自豪,逢人開口不到三分鍾,便要把話題拉到女兒上藤校的實事上來。讀來也有幾分親切感。


 


其實,這本書給人最深的感受,是說,美國這個社會,還真是寬容,或者說,寬鬆。寬鬆到了,如果你不迎合世俗,世俗也懶得管你,你就在街頭巷尾找個地方過下去。偶爾,你也有機會跟人聊聊藤校,或者畢加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