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如同一門外語
(2010-06-22 09:07:41)
下一個
這兩天討論學習音樂,感覺不同的老師、家長有不同的看法和方法。
音樂可以說是一門語言,不同之處是,即便不懂音樂理論和細節的人,也可以享受音樂,大概音樂的聲音、旋律本身跟人體的結構更密切相關,不明白,也會有生理反應。
大概是由於這種反應,使得係統學習音樂有一些障礙。人腦有趨於懶惰的一麵,如果身體本身能夠接受音樂,繞道去學術化地學習多少有些障礙,至少在初級階段這個障礙很明顯。
為了克服這種障礙,音樂教師想出了各種辦法。比方說我認識的人說他兒子小時候,剛開始學音樂,俄國老師每周給他5首曲子,目的就是不讓他記下來這些曲子,迫使他去閱讀。也有老師說不能聽CD學音樂,聽CD就不用來學了。
這些方法應該是有效的。每周5首曲子的孩子,實在受不了,最後放棄了這位老師。但是後來上大學,他主修音樂專業。
不是每個老師都把這個問題看得這麽重。否則那孩子就找不到老師了。但是一個階段的這種訓練,肯定對大腦係統地認識音樂是有好處的。
我個人認為,這種訓練應該在孩子有一定的音樂感受之後進行。就像孩子學語言一樣,總得先聽到這種語言,然後才鸚鵡學舌,然後才係統地學習文字、語法。我們從前學習啞巴英語,是另一個極端。
靠聽音樂學音樂,也是一條道路。民間音樂的流傳,都是這麽來的。積極意義不可否認。
再回來說學語言。語言學習的研究顯示,學習語言的學校,至少每周要上兩次課,才能鞏固下去。周末上一次課的中文學校,基本上隻能用來教文字,語言部分他們要求家長另外解決。
從這裏引申一下,音樂課每周一次的做法,對很多孩子來說,是太少了。多上一次課,效果會大大提高。哪怕每次課的時間減少四分之一,或者一半。多上一次正規的課,幫助會很大。當然成本也會提高。
我感覺學習鋼琴給那麽多家庭帶來困惑的一個原因,就是課上得太稀少。即便沒有條件每周上兩次個人鋼琴課,如果每周的中間可以上一次集體課,或者其他跟音樂有關的課,對學習都會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