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大氣和小氣
(2009-11-25 10:32:25)
下一個
大概都是教育出來的。教育在很多情況下是父母無意識行為的結果,也是大環境無意識影響的結果。
我們小時候物資不豐富,什麽東西都短缺,父母做事情就顯得很摳門兒,孩子也就天經地義的繼承了父母的摳門兒。
小時候很難得有機會吃香腸,娘發給我們每人一小段,我們孩子之間就會比著看誰吃得慢,徹底不吃也是不甘心的,所以就練出了咬一小口的本領,能夠咬特別小的一口,解饞而且節省。一個蘋果分成兩半,一個孩子吃半個,總覺得蘋果特別吸引人,娘削蘋果的時候,就拿板凳坐在旁邊,等著削下來的皮吃。
學校組織清明節去掃墓,家長給了3毛錢,到了城裏,老師說大家可以自由活動了,孩子們就拿著錢去排隊買辣蘿卜條。每次可以買3分5分的,孩子們就買一點兒,吃了,再去買。弄得鹹菜櫃台生意興隆,大排長龍。到最後,還沒花掉的錢,幹脆都買成辣蘿卜條,帶回家給全家人吃。
這種成長方式,人會變得小氣。幸好那時候大環境裏我們擔憂台灣小朋友吃香蕉皮,節儉之外,還有點兒一覽天下小的氣概。所以同齡人中也不乏大器之輩。
現在的孩子實在是不缺物質,生活幾乎被過於豐富的物質填充得沒有空隙。父母發愁的不是給孩子什麽,而是努力從孩子身邊屏蔽什麽。大環境也是氣大包天,孩子們似乎很容易就氣吞山河了。
聽一個心理學家的講話,說到她自己的女兒99年高中畢業,那一屆的孩子很慘。
他們上高中的時候趕上了網絡時代的泡沫,高中生們對生活的理解就是大學讀個熱門專業,畢業了去個有望上市的公司,30歲之前財富裹身,30歲就退休享樂了。結果他們的夢想剛剛開始,網絡泡沫就破了,那撥孩子沮喪了很多年都緩不過來那口氣。
我信心理學家說的。那段時間我也在飛機上碰到一個女孩兒,一個中東國家外交官的女兒,已經大學畢業,正在泡沫中享樂。她跟我說,簡直無法想象一個人34歲以後還要繼續工作,那也太失敗了。旁邊一位50多歲的中年人說,有什麽失敗的,我都50多了,還繼續工作。不知道那女孩兒後來是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的。
我自己感覺,除了屏蔽垃圾食品、垃圾讀物,還得屏蔽一些思維浪潮,該跟社會脫節就得脫節。不管外界風潮是大氣還是小氣,養孩子還是要盡力掌握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