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看看國內課程設計的老師(工作人員)在想什麽

(2009-07-23 15:11:50) 下一個
在國內的網站上看到這篇文章。北美編寫中文教材的馬立平老師好像就是攻讀的課程設計方麵的博士。越來越覺得這些東西很重要。要是重新活一次,覺得應該去讀教育專業。


選自《螺旋式上升課程設計編排風格的誤區及其矯正》一文 (作者不詳)

在課程時間不變的前提下,無論是單獨增加課程深度還是單獨增加課程廣度,都將增加課程難度。這表明,無論“窄而深”還是“廣而淺”的課程設計編排風格,都有可能導致過深或過淺的課程難度。也就是說,將新課程設計編排簡單理解為“從‘窄而深’轉向‘廣而淺’”的轉變是錯誤的:

《課程標準》下的某些課程內容的深度大大降低了課程難度之所以非減反而增大,原因雖然很多,但最大的可能是與課程廣度大大增加有關。

在課程時間不變的前提下,假如希望增加課程廣度,那麽,即使是課程深度適當降低,課程難度也有可能增加;在課程時間不變的前提下,假如希望增加課程深度,那麽,即使是課程廣度適當壓縮,課程難度也有可能增加。

事實上,以義務教育階段為例,學生每學年的課程時間基本是固定的,某一門課程的授課時間也是固定的。因此,“廣而深”的課程設計模式必然過分加大課程難度,是不可取的,同時,也與基礎教育課程的基礎性、普及性相違反。

更進一步,無論是“窄而深”的課程設計模式,還是“廣而淺”的課程設計模式,都會影響課程難度。因此,一個“好”的課程設計理念應當是:在控製課程難度的前提下,統籌和優化課程深度與課程廣度。

假如希望課程難度保持不變,那麽,增加課程的可比廣度則必須降低課程的可比深度,增加課程的可比深度則必須降低課程的可比廣度

按此理解,佐藤8226;學在《學習的快樂──走向對話》中所提出的“課程改革從‘廣而淺’的課程向‘少而深’的課程轉型是迫在眉睫的課題”,也未必能解決日本學生學業課程過難的問題。事實上,就學科內容的係統性和基礎性而言,“少而深”的確可以在重要的課程內容中精選那些核心的學科內容,做到“少而精”;同時,對於核心內容、核心概念也的確可以讓學生重點把握。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此時的課程難度就是低的(對學生而言就是輕易接受的),“少而深”的課程設計編排意味著課程內容的知識麵窄了、課程廣度減少了,而課程深度卻增加了。

值得一提的是,同一課程內容對於不同學生具有不同的適應性,這種適應性實際上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課程內容內在的難度(也就是課程的絕對難度),一部分是課程實施所導致的難度(也就是課程的相對難度),前者是由課程本身的內在品質所決定的,尤其是課程設計的理念及其具體呈現形式(如文本的載體)所決定的,這種難度實際上反映了課程設計的水平和教科書編製水平,尤其反映了課程設計、教科書編製對於課程實施者的潛在適應程度;而後者主要取決於課程實施的實際效果。

非凡地,同一門課程對不同的人來說表現為不盡相同的難度,也就說,具有不同的適應程度。而影響課程相對難度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教師實施課程的程度、影響課程實施的有利因素及障礙,以及不同實施策略的成效[13]等等。毋容置疑,課程的相對難度受製於課程的絕對難度。本文旨在集中研究課程的絕對難度。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