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參加Making math real學習班的體會

(2009-02-09 10:16:19) 下一個

Making math real: A Multisensory Structure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gram to Reach the Full Diversity of Learners, K-12

這個周末花了兩個整天去上了Making math real的輔導課,這個課程是概括性地介紹他們的數學教學法,具體到數學教育的各個細節,他們還有其他更多天的輔導課程。

這個周末去上課的隻有9個人,我和另一個媽媽是家長,其餘的7人多少都從事一些教師的工作。一個媽媽說她家老大一年級的時候就逃學,不喜歡學校,後來就把三個孩子弄在家裏家校,至今12年有餘,她自己也給別的孩子做家教。一位一年級的老師,停薪留職一年,四處學習,希望自己能有所提高。兩位年輕小夥子,都是4、5年級的老師,精力充沛,周末來提高自己。一位正在學習希望拿到教師執照的女學生。一位三個孩子的媽媽,也正在一家幫助特殊兒童的學校裏輔導孩子們學數學。一位語言輔導專家,最近剛剛開始跟某校區合作,幫助大城市裏落後地區的孩子,包括輔導孩子們的數學。剩下的另一位媽媽說,她女兒在學校裏被老師一再肯定是一個平均水平的孩子,但是她覺得孩子很差,就花錢到處給孩子測試,終於鑒定出來學習有困難,因此來上課,回家好幫助女兒。我也覺得女兒有些困難,老師也告訴我她沒問題,好在我還不願意給她做測試,隻是自己想來看看大家如何幫助孩子,有朝一日或許用得上。不過我心裏想,我和這個媽媽都有些無病呻吟。

我是唯一外來者,受中國教育長大,聽他們議論,常常有不同的看法。老師說這個國家的數學測試成績落後於其他國家,是因為給孩子們測試的時間太早,二年級就開始有州裏的統考。我覺得不在於考試的早晚,晚一些當然好,根本的原因還在於美國的教育是想一個不落下,其他國家是用教育係統當篩選工具,到高中參加測試的孩子已經是被來回挑選過的。

我的另一個看法是,這裏的數學老師太溫和,數學是挺死板的東西,1+1=2,沒有說孩子回答1+1=3,老師就很鼓勵他們,“再想想,已經很接近了。”錯就是錯了,沒有接近不接近的。大家都大笑,覺得我的說法很新鮮。想想我們的小學老師,從來不對一道數學題的錯誤仁慈地表達鼓勵,說來也是埋下了數學概念的種子。

大家討論的過程中常常把美國的數學教育和英文讀寫教育做比較,英文的讀寫教育有很多的教材和教學方法,他們都說那方麵有很大的社會勢力做後盾,數學教育則被忽視了。這裏的情況確實這樣。我突然想到,我們小時候,上學的頭幾年是沒法讀書的,漢字認不到足夠多的數目,讀什麽都困難,肯定不象美國孩子從小每天都花很多時間讀書。那時候老師大概就讓我們做了不少的算術。跟他們一說,那位一年級的老師非常讚同,她說一年級孩子們每天要上兩個半小時的閱讀和寫作,算術隻有40分鍾。另兩位老師曾經去日本生活過,學過日語,也很支持我的說法,我們小時候讀不了書的時候大概就玩兒算術了。

回頭說這個Make math real的教育方法。我聽了兩天課的感覺就是他們挺努力地要把數學變得容易教,特別是針對那些這方麵先天不是非常好的孩子,用這些孩子能接受的方式把數學由具體到抽象,一點點教給他們。老師給我們舉的例子是如何教孩子們記住乘法表。感覺確實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位給孩子家校了12年的媽媽說,她有一個學生,智商很低,被校區拒絕接收,說這孩子大概永遠不可能學會讀寫。她教了這個孩子10年,現在孩子16歲了,已經能夠閱讀。幾個星期前,這位家教聽說了這種數學教學法,就去教這個孩子3的乘法表,孩子居然學會了。老師非常高興。

大家都很忿忿地說,好多孩子都是被教育係統給耽誤了,方法對頭,孩子都是可以學會很多東西的。我對他們的這種態度深表敬佩。感到單科學習還是有水平的家教最適合孩子,學校的社交功能強於教學功能。

說到這家教育機構的運營,老師說,他們雖然在灣區,但是在加州之外要更有名聲一些。他們最受歡迎的地方是德州。德州的一些校區,會聯合雇傭他們公司的所有人(也沒幾個),到他們的學校區現場示範教學一周,盡量讓老師們都能夠觀摩學習。看來德州的教育係統好不是沒有道理,他們還是下功夫的。據說斯坦福有三分之一的學生來自德州。

從討論中我也意識到,孩子們的發育過程快慢很不同,很多孩子就是需要很長時間的成長過程,在沒有到達某個程度的時候,學一些東西確實困難,教育方法可以幫助他們成長得順利一些,但是長還是孩子自己的事,不能操之過急。老師們都說,現在的教材一步步從上往下壓,很多知識比以前早一兩年教給孩子。我問他們這是如何形成的,老師們說,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來自家長的壓力很大。有一位媽媽在好學區裏監督學區的教材選擇,說很多家長都給他們施加很大的影響。想想這樣下去,美國教育係統變成中國式的篩選為主、教育為輔的係統也為期不遠了。

最感慨的還是孩子的成長與成績的關係,家長都希望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同時也希望這個過程中孩子有足夠的成績好取得邁入社會的高質量門票。這個平衡真是很難掌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