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三線廠的孩子 2005.6.1
(2008-12-15 22:42:56)
下一個
注:初始稿中Ying的名字用的是Y,經讀者建議,改用全名Ying,讀起來上口一些。多謝菊子的建議。
電影《青紅》在嘎那得了個什麽獎,便上了各個網站娛樂版的頭條,一看是《十七歲的單車》的導演和演員,我就來了不少勁。 《十七歲的單車》讓我愛不釋手,除了是一部好片子之外,片中的那個城裏男孩兒酷似我十七歲時結交的一個朋友,是我鍾愛此片的另一個理由。
《青紅》的故事則讓我想起了另一個朋友,我上學時的一個室友。
那時我們一起在北京讀研究生,住同一個宿舍。我們宿舍的四個人在四個不同的係裏讀書,都是屬於安排宿舍時從本係剩下的,這種組合對我們來說倒是一個收獲,我們結交了各個係的朋友,也把我們宿舍貢獻成各個係女生聚會的場所,整天歡歌笑語,用現在的話說象個俱樂部。
我和M是從應屆本科畢業直接上研究生的, W 和YING則是從工作單位考來的。W 是工農兵大學生,當時已經結婚生了個兒子,兒子兩歲多,留在婆婆家。W執著地想上研究生已經有好幾年了,她做了很多努力,包括自己一個人帶著兒子在三線某廠住母子間的日子裏,她也沒有放棄這個理想,寫到這裏,我感覺我自己現在的生活與她相比簡直就是一種墮落。那一年,她終於如願以償,和我們住在一起,每天晚上她都會躲在被子裏偷聽兒子說話的一盤錄音帶。YING也來自一個三線的工廠,她沒有上過正規大學,她來這兒之前的學曆是電大畢業。為了考研究生,YING也飽經坎坷,在廠裏,人們會當著她的麵毫不避諱地說:一個電大生還想上研究生。。。之類的話。她就當是沒有聽見,繼續複習功課,原她的夢。
其實這個夢裏上研究生隻是其中的一部分,離開那個三線的廠才是最終的目的。YING的父親曾經是個熱血青年,在內地結婚生子,有了YING 和YING的兩個弟弟。奔赴三線的時候先由他一人去探路,留下妻子和三個孩子在內地守候。探路的人歸來之後,帶著滿腔的興奮和新奇告訴妻子,那裏的生活非常好,雞蛋論串兒賣,象乒乓球一樣放在網兜裏,一毛錢一串兒。於是帶著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對事業的執著,YING的父親攜全家去了三線。
一二十年過去了,三線的生活並不那麽美好,也無法想象讓孩子們世世代代在貧困落後的當地紮下根。YING的父親用了很多心思安排孩子們的讀書環境,兩個兒子都順利地考上了內地的大學進而也都讀了研究生,留在內地已不成問題。隻有年齡最大的女兒錯過的讀大學的機會,這個女兒的前途就成了父親心中最重的一塊心病。
YING能來北京讀研究生是家裏最大的喜事,父親心裏有了一點點輕鬆。他經常找機會來北京出差,看望女兒。真是一個好父親,我們經常有機會跟他說說笑笑,仿佛是自己的伯父來走親戚。
轉眼快要畢業了,YING的一家心頭又沉重起來。YING是三線工廠定向的研究生,畢業之後廠裏有第一優先權擁有這名畢業生。我們都鼓勵YING繼續讀博士,讀得高了,自然就能留在北京。可是廠裏有規定,不回去的定向研究生要向廠裏繳納八千元的培養費。那時,人們才聽說過萬元戶,就是說一萬塊錢就能上報紙顯富。八千元錢,對於一個普通偏上的家庭來說,是一生都很難積累起來的財富。 YING的父親經過一番努力,弄齊了這八千元錢。他要把女兒買出三線,或者說買一個考博士生的權力。
那時的三線工廠,有白紙黑字的規定,卻沒有人相信有人真能不顧後半生的生活集一生所有來繳納這筆培養費。YING的父親拿著錢找到了廠裏的教育部門,教育科長(處長)萬萬不敢收這筆錢,這是一個史無前例的事件。父親隻好回到家裏想別的辦法,他需要把這八千塊錢交出去,換回一張介紹信,好讓女兒去報考博士生。第二天他隻好去找人事部門,人事部門也同樣推托責任。一生的財富,一個信封裏的八千元錢無處接納。那是一個沒有規矩和製度可尋的環境。父親隻好又回到家裏,再想別的辦法。
三天之後,錢終於送出去了,介紹信終於拿到了,中科院的博士招生報名日期也過了,幸好一個中科院的朋友從中幫忙,YING補上了報名手續。
考試的最後一天下午,YING還沒有從考場回來,她的父母就來到我們宿舍,他們迫不及待地要來看看肩負重任的女兒。YING的母親向我們講述錢交不出去時的焦慮,她指著一旁的叔叔說,“這麽大個個子,那三天裏就喝了兩碗粥”。